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学校教育唯有亲近孩子,才能更好地成就每一个孩子。十年前,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提出了“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并将学校教育的“重音”敲在一个“亲”字上。从此,学校走上了一条以“亲近孩子、适合孩子、发展孩子”为核心的亲亲教育之路。
在新时期,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学校遵循“亲亲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亲亲教育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亲近孩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但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亲亲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一种亲近孩子的教育,它要求教师能够用学生喜欢的讲解方式,用学生身边的事,引导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内容的灌输,还体现在我们亲亲课堂的日常教学中。“师生关系亲和,爱如春潮”,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学校还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如课堂中,教师经常会用“请谈谈你的看法”“还有哪位同学和他的想法不一样,说说看”“请帮老师分析一下”等,在与学生真情交融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另外,教室的座位也布置成了研讨小组的形式,五六个学生为一组,不仅给他们提供互动交流的空间,让所有的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让学生养成礼貌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这些言行举止不仅折射出对全体学生的关爱,也直接传达着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民主”“友善”“平等”“敬业”的内容,当学生感受到核心价值内涵与现实景象的一致性,教育变得如此真实具体。
管理服务适合孩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亲亲教育中,我们将“三个倡导”要求变成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动员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
首先,注重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发扬民主,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一贯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自己,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各班还创设了各种各样的岗位,并通过班干部竞选轮流值岗制度,让全班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其次,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自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各年级各班级将各班班风的制定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让学生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再次,注重实践作业,促使学生自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校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实践作业本,要求学生每天对照班规记录自己的行为感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班主任也会每天利用实践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最后,组建学生领袖团队,促使学生自强。学生领袖团队的职责是参与学校日常常规检查,服务学校、服务同伴,坚持大队委每周例会,反馈发现检查到的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育人活动的主角,让教育活动更有孩子味。我们将教育活动的策划、实施权交给学生,不再包办代替,老师们退到幕后,当好服务者和引领者,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平等、友善、和谐,以及团队给自己带来的磨练与成长。
整合资源发展孩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不仅要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还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我们积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同时,教师在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有效开展网上德育教学,拓展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建立德育课程观的新导向。首先,变传统的“知识即美德”为“生活德育观”。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简单地将道德知识的传授等同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但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在于行动和实践。其次,积极探索人本教育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应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后,实施生态德育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教育学生遵循生态规范。
编制德育课程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成校本礼仪教材。教材内容通过情景设置、基本礼仪知识、小贴士、自我评价等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并根据小学生学段的不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内容分成了三个学段。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选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学生自然而然融入其间。
【黎莉,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德育主任;李如,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教师】
責任编辑/肖茂红
在新时期,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学校遵循“亲亲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亲亲教育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亲近孩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但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亲亲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一种亲近孩子的教育,它要求教师能够用学生喜欢的讲解方式,用学生身边的事,引导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内容的灌输,还体现在我们亲亲课堂的日常教学中。“师生关系亲和,爱如春潮”,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学校还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如课堂中,教师经常会用“请谈谈你的看法”“还有哪位同学和他的想法不一样,说说看”“请帮老师分析一下”等,在与学生真情交融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另外,教室的座位也布置成了研讨小组的形式,五六个学生为一组,不仅给他们提供互动交流的空间,让所有的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让学生养成礼貌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这些言行举止不仅折射出对全体学生的关爱,也直接传达着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民主”“友善”“平等”“敬业”的内容,当学生感受到核心价值内涵与现实景象的一致性,教育变得如此真实具体。
管理服务适合孩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亲亲教育中,我们将“三个倡导”要求变成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动员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
首先,注重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发扬民主,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一贯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自己,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各班还创设了各种各样的岗位,并通过班干部竞选轮流值岗制度,让全班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其次,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自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各年级各班级将各班班风的制定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让学生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再次,注重实践作业,促使学生自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校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实践作业本,要求学生每天对照班规记录自己的行为感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班主任也会每天利用实践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最后,组建学生领袖团队,促使学生自强。学生领袖团队的职责是参与学校日常常规检查,服务学校、服务同伴,坚持大队委每周例会,反馈发现检查到的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育人活动的主角,让教育活动更有孩子味。我们将教育活动的策划、实施权交给学生,不再包办代替,老师们退到幕后,当好服务者和引领者,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平等、友善、和谐,以及团队给自己带来的磨练与成长。
整合资源发展孩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不仅要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还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我们积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同时,教师在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有效开展网上德育教学,拓展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建立德育课程观的新导向。首先,变传统的“知识即美德”为“生活德育观”。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简单地将道德知识的传授等同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但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在于行动和实践。其次,积极探索人本教育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应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后,实施生态德育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教育学生遵循生态规范。
编制德育课程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成校本礼仪教材。教材内容通过情景设置、基本礼仪知识、小贴士、自我评价等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并根据小学生学段的不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内容分成了三个学段。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选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学生自然而然融入其间。
【黎莉,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德育主任;李如,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教师】
責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