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文人汤卿谋在其《闲余笔话》中,曾为后人留下这样一段“哭话”——“人生不可不具备三副眼泪:一哭国家大局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才子不偶佳人。”后世诗人易顺鼎继承其说,自号“哭庵”,更言“此三副泪绝非小儿女惺忪作态可比,唯大英雄方能得其中至味”。此一哭话,亦是雅话。作为一位对于历史报以敬畏之心,对于真相深具探求之意的知识分子,范稳先生在直面历史与人心的孤独旅程中,探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这部《吾血吾土》,与其说是一部力图打破传统抗战文学创作路数,以争思想自由的文学作品,毋宁说是一部凝聚着历史大情怀的伤心之作——为曾经苦难而辉煌的国史,一掬三副伤心之泪。一段伟大的历史,需要伟大的文学书写。
文人一哭,在于国家之事难为。作者以文学之笔为史家作传,一代西南联大知识精英投笔从戎御敌救亡的英雄史诗在抽丝剥茧的叙事格局中日渐拉开大幕,一股长歌当哭的豪迈之气透过作品的书页喷薄而出。上马杀贼、下马写诗的现实传奇是一体双生,而浪漫主义的诗人情怀与英雄主义的军人气质也是一物两面,书与剑的相逢,寄予主人公赵广陵等联大学子之身,更是对世俗之言的一次无声之辩。“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至处血斑斑。”松山战役炮火横飞、白骨露野的惨烈,在文学之笔与史家之笔间如泼墨挥毫。而这场深刻改变了中国远征军军事格局走向的重要战役,同时也在悄声改变着赵广陵起落沉浮的后半生命运。“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然而,赵广陵不曾战死沙场,但在劫后重生后却也早已不见故乡,这是一个士兵最大的痛楚,也由此成为其之后悲剧命运的根源。
文人二哭,在于文章不遇知己。在作品中,始终附于主人公赵广陵身上的,同样是这样一种在大时代中知己难觅的悲情基调。其个人的孤怀遗恨纵有令人感泣不能自已之处,然其万端心曲在某些特定的年代却注定是不被见容的。只有心驰神往于西南联大的文化故梦,松山战役的兄弟同袍之时,赵广陵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快慰。“一个诗人,一生灿烂在自己的诗句里,也为国战死在诗句的华丽中,还有比这更合格、更伟大的诗人吗?”这是赵广陵毕生追寻的一种气质,一种身临战场亦难以磨灭的诗人气质,一种亦狂亦侠能哭能笑的侠者气质,一种专属于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剑胆琴心的文化气质。此种心曲,闻一多能懂、李公朴能懂、穆旦能懂、马一浮能懂,唯独这个时代不懂,是不愿懂,更是不能懂。这一副眼泪,是为这群中国的文化脊梁而流,更是为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的那段黑色历史而流。
文人三哭,在于才子不偶佳人。因何不偶,从来沦落。“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人中之凤词中之龙如辛稼轩,尚不免于流年似水、大志难酬的愁苦,不得不哀叹无人唤取红巾,揩去英雄的泪眼。可知,文人借才子不偶佳人入题,自怜多少伤心之事,原也多是不为红颜,而为寇仇。整部《吾血吾土》,赵广陵坎坷的情感际遇,更是与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的精神内核相契。虽着墨不多,却似一曲乱世儿女的挽歌。“当国立西南联大的校花香消玉殒在异国的野人山,用自己莲花一样洁白、桂花一样幽香的身躯,浇灌了他乡漫山遍野的无名野花。人间还有比这更凄美的悲剧吗?”赵广陵与常娟之间的情感,照映着那个极具理想主义气质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纯真年代。才子不偶佳人,个人情感的悲剧色彩映衬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大时代中,尤显浓郁。因此,当舒菲菲在动荡的内战时局中,向赵广陵下最后通牒,劝其共同离开中国之时,赵广陵的绝情绝义便不难理解:“一个没有国家的人,怎么演话剧?”没有国家的爱情,注定仍是无根的浮萍。然而,即使一个全新的中国重新建立,赵广陵还是无法躲避个人情感世界里的漂泊伶仃。舒淑文的离婚信笺彻底击碎了一个仍对生活不离不弃的人,对之葆以的最后信心。英雄之泪,却早已逝尽。当个人的情感始终与这个国家的政治轨迹同步时,这又岂是任何个人所能扭转的命运?一段民族大历史中个人的挣扎与坚守,最终的归宿唯有松山故地,那片洒满了吾之热血的吾国土地。
【一句话书评】
《吾血吾土》直接切入历史深处,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巨大世事反差,凸显出有意味的对比与关照,将丰富的事件、关联的线索放入交叉的时空轨道,将时代的荒谬、历史的纠葛、乱世浊流中个人铜板一样的命运、对错不过毫厘之间的悲剧体现得更为入力。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
文人一哭,在于国家之事难为。作者以文学之笔为史家作传,一代西南联大知识精英投笔从戎御敌救亡的英雄史诗在抽丝剥茧的叙事格局中日渐拉开大幕,一股长歌当哭的豪迈之气透过作品的书页喷薄而出。上马杀贼、下马写诗的现实传奇是一体双生,而浪漫主义的诗人情怀与英雄主义的军人气质也是一物两面,书与剑的相逢,寄予主人公赵广陵等联大学子之身,更是对世俗之言的一次无声之辩。“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至处血斑斑。”松山战役炮火横飞、白骨露野的惨烈,在文学之笔与史家之笔间如泼墨挥毫。而这场深刻改变了中国远征军军事格局走向的重要战役,同时也在悄声改变着赵广陵起落沉浮的后半生命运。“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然而,赵广陵不曾战死沙场,但在劫后重生后却也早已不见故乡,这是一个士兵最大的痛楚,也由此成为其之后悲剧命运的根源。
文人二哭,在于文章不遇知己。在作品中,始终附于主人公赵广陵身上的,同样是这样一种在大时代中知己难觅的悲情基调。其个人的孤怀遗恨纵有令人感泣不能自已之处,然其万端心曲在某些特定的年代却注定是不被见容的。只有心驰神往于西南联大的文化故梦,松山战役的兄弟同袍之时,赵广陵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快慰。“一个诗人,一生灿烂在自己的诗句里,也为国战死在诗句的华丽中,还有比这更合格、更伟大的诗人吗?”这是赵广陵毕生追寻的一种气质,一种身临战场亦难以磨灭的诗人气质,一种亦狂亦侠能哭能笑的侠者气质,一种专属于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剑胆琴心的文化气质。此种心曲,闻一多能懂、李公朴能懂、穆旦能懂、马一浮能懂,唯独这个时代不懂,是不愿懂,更是不能懂。这一副眼泪,是为这群中国的文化脊梁而流,更是为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的那段黑色历史而流。
文人三哭,在于才子不偶佳人。因何不偶,从来沦落。“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人中之凤词中之龙如辛稼轩,尚不免于流年似水、大志难酬的愁苦,不得不哀叹无人唤取红巾,揩去英雄的泪眼。可知,文人借才子不偶佳人入题,自怜多少伤心之事,原也多是不为红颜,而为寇仇。整部《吾血吾土》,赵广陵坎坷的情感际遇,更是与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的精神内核相契。虽着墨不多,却似一曲乱世儿女的挽歌。“当国立西南联大的校花香消玉殒在异国的野人山,用自己莲花一样洁白、桂花一样幽香的身躯,浇灌了他乡漫山遍野的无名野花。人间还有比这更凄美的悲剧吗?”赵广陵与常娟之间的情感,照映着那个极具理想主义气质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纯真年代。才子不偶佳人,个人情感的悲剧色彩映衬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大时代中,尤显浓郁。因此,当舒菲菲在动荡的内战时局中,向赵广陵下最后通牒,劝其共同离开中国之时,赵广陵的绝情绝义便不难理解:“一个没有国家的人,怎么演话剧?”没有国家的爱情,注定仍是无根的浮萍。然而,即使一个全新的中国重新建立,赵广陵还是无法躲避个人情感世界里的漂泊伶仃。舒淑文的离婚信笺彻底击碎了一个仍对生活不离不弃的人,对之葆以的最后信心。英雄之泪,却早已逝尽。当个人的情感始终与这个国家的政治轨迹同步时,这又岂是任何个人所能扭转的命运?一段民族大历史中个人的挣扎与坚守,最终的归宿唯有松山故地,那片洒满了吾之热血的吾国土地。
【一句话书评】
《吾血吾土》直接切入历史深处,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巨大世事反差,凸显出有意味的对比与关照,将丰富的事件、关联的线索放入交叉的时空轨道,将时代的荒谬、历史的纠葛、乱世浊流中个人铜板一样的命运、对错不过毫厘之间的悲剧体现得更为入力。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