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手段。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重视拓展思维的培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选择“思维可视化”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调整教学方式。
一、借助问题驱动,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启发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究问题等过程,能够调动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阅读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通过预习产生疑问。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投入对阅读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为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师由浅入深地提出了以下问题:1.文中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2.本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园子的?3.通过作者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对于园子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萧红为何对这个园子的记忆如此深刻?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表现手法和描写方法?这些问题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更加细腻深刻。
二、借助思维导图,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可视化工具,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根据可视化工具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工具。思维导图便是可视化工具的一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此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启阅读之旅,提升语文素养。
(一)借助思维导图,明晰阅读思路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益处,有助于学生明确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了解写作背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例如,在学习《麻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有关角色的思维导图,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学生通过概括“老麻雀”“猎狗”等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要绘制思维导图,就要精读文章、提炼主干,还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猎狗和小麻雀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概括?小麻雀与大麻雀、大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又应如何概括?概括的方式不唯一,根据学生思考方式的不同可以有所差别。有的学生认为,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救”字就能概括出它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护”字来概括。这两个字都能够概括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的关系,只是学生的思考方式有所不同。其他两对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概括,如小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吃”字来概括,生动而形象;也可以用“敌对”这一词语展现大麻雀和猎狗之间两两对峙的画面。通过用字词对角色关系进行概括,可以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借助思维导图,推进阅读过程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学生自己努力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协作。上课前,教师不但要备好课,学生也要充分预习,上课时才能更好地抓住听课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提出疑问,表达对文章的整体看法,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共同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连续而流畅的学习链。
例如,在学习《林海》这一课时,教师借助孔雀开屏式的导图展示人物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清晰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地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还要给予其一定的尊重和鼓励。可视化思维在教学中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积极互动的机会,让教师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想法,站在人物角色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三、丰富阅读形式,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一)运用角色扮演,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够将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可视化手段,即“学生舞台”。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微型小说——《桥》时,教师发现文中的角色不多,便提议学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理解文章。在表演中,学生加入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表现人物形象。又如老汉、小伙子、老支书等角色都个性鲜明,学生通过适度的夸张表现人物特征。如老支书的共产党员形象和父子之间的感情等,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分析文章主题。
(二)通过比较探究,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不同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探究閱读。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探究。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及心理变化进行探究,也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描写、文章背景、情感表达等进行探讨,以此达到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发现作者多次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因此,可以让学生对写作手法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的描写,如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写到她抱回邻居的孩子时是十分坚决的,可回到家后却十分焦虑忐忑。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凸显了她善良的形象,又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凸显了渔夫的善良,从而更加突出地表现这对夫妇的美好品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表现人物关系,对文中人物心理描写等句子进行标记,以便将其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经过这样的反复打磨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也要培养学生课外拓展的能力,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拓展阅读。教师还要重视家校联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教材中有“与大人一起阅读”的栏目,即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共同创设和谐的家庭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检验家庭教育的成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故事,以此检验亲子阅读的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泳仪.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8(1).
[2]孙荣俊.小学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9(32).
一、借助问题驱动,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启发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究问题等过程,能够调动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阅读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通过预习产生疑问。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投入对阅读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为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师由浅入深地提出了以下问题:1.文中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2.本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园子的?3.通过作者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对于园子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萧红为何对这个园子的记忆如此深刻?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表现手法和描写方法?这些问题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更加细腻深刻。
二、借助思维导图,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可视化工具,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根据可视化工具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工具。思维导图便是可视化工具的一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此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启阅读之旅,提升语文素养。
(一)借助思维导图,明晰阅读思路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益处,有助于学生明确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了解写作背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例如,在学习《麻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有关角色的思维导图,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学生通过概括“老麻雀”“猎狗”等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要绘制思维导图,就要精读文章、提炼主干,还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猎狗和小麻雀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概括?小麻雀与大麻雀、大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又应如何概括?概括的方式不唯一,根据学生思考方式的不同可以有所差别。有的学生认为,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救”字就能概括出它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护”字来概括。这两个字都能够概括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的关系,只是学生的思考方式有所不同。其他两对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概括,如小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吃”字来概括,生动而形象;也可以用“敌对”这一词语展现大麻雀和猎狗之间两两对峙的画面。通过用字词对角色关系进行概括,可以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借助思维导图,推进阅读过程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学生自己努力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协作。上课前,教师不但要备好课,学生也要充分预习,上课时才能更好地抓住听课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提出疑问,表达对文章的整体看法,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共同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连续而流畅的学习链。
例如,在学习《林海》这一课时,教师借助孔雀开屏式的导图展示人物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清晰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地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还要给予其一定的尊重和鼓励。可视化思维在教学中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积极互动的机会,让教师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想法,站在人物角色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三、丰富阅读形式,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一)运用角色扮演,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够将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可视化手段,即“学生舞台”。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微型小说——《桥》时,教师发现文中的角色不多,便提议学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理解文章。在表演中,学生加入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表现人物形象。又如老汉、小伙子、老支书等角色都个性鲜明,学生通过适度的夸张表现人物特征。如老支书的共产党员形象和父子之间的感情等,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分析文章主题。
(二)通过比较探究,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不同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探究閱读。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探究。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及心理变化进行探究,也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描写、文章背景、情感表达等进行探讨,以此达到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发现作者多次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因此,可以让学生对写作手法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的描写,如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写到她抱回邻居的孩子时是十分坚决的,可回到家后却十分焦虑忐忑。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凸显了她善良的形象,又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凸显了渔夫的善良,从而更加突出地表现这对夫妇的美好品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表现人物关系,对文中人物心理描写等句子进行标记,以便将其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经过这样的反复打磨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也要培养学生课外拓展的能力,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拓展阅读。教师还要重视家校联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教材中有“与大人一起阅读”的栏目,即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共同创设和谐的家庭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检验家庭教育的成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故事,以此检验亲子阅读的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泳仪.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8(1).
[2]孙荣俊.小学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