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节目类型:纪录片
授奖辞
《华尔街》是一部带着鲜明中国视角的解读华尔街历史风云的厚重之作,全球范围内与华尔街、世界金融格局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几乎都有呈现。《华尔街》为资本市场实践者提供镜鉴,为中国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
“第一次到纽约华尔街的人,往往会吃一惊:‘这就是有名的华尔街?’”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如此形容华尔街。其实,真正的华尔街很短、很窄,街名牌子也不起眼。如果碰上阴雨天,不仅谈不上有什么热热闹闹的“市场”气氛,还显得有点凄凉。
正因为华尔街和其代表的金融证券市场难以捉摸,就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中国已经走在建立成熟、开放的证券市场的路上,然而与世界上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由此,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只能选择认识它、学习它、融入它。关照华尔街,关照世界的金融格局,关照它们的昨天、今天,借此瞻望未来,这些使得纪录片《华尔街》更具现实意义。
“华尔街最大的活力源于创新,而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市场,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推动。如何把创新力变成一种来自市场的自发行为,并给予它制度保障,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华尔街》的制片人许文广表示。如果要理解美国的崛起,就绕不过华尔街。同时把华尔街放在历史的维度里让中国人审视,对只有短短2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有所借鉴。
《华尔街》摄制组前往纽约、华盛顿、洛杉矶、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伦敦等国际重要金融城市,拍摄了大量著名金融机构和博物馆,采访了近百位代表性的金融家、学者、企业家和政治家。其中包括国际著名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国际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世界上最大的做空投资家、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总裁吉姆.查诺斯,《华尔街》、《变形金刚》系列影片制片人艾德.普莱斯曼,美国历史学家、华尔街观察家《伟大的博弈》的作者约翰.戈登等。
因为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很多地方与商业秘密紧密相连,即便是美国人进入这些金融场所都相当困难,更何况是其他国家的媒体。所以《华尔街》特别注重国际制片保障体系的建立。这确保了《华尔街》摄制组在世界金融中心的各个核心地带的顺利采访、拍摄,并直面罗杰斯、巴菲特、盖特纳、查诺斯、鲍尔森等人。
虽然几乎全部的采访都在国外完成,但《华尔街》要寻找的是对中国最具价值的点位。正如《华尔街》的另一制片人闫维毅所说:“虽然描述的是美国,但我们关照的是中国当下的事情。我们是带着新兴市场的角度去看华尔街,这和资本市场已经成熟的国家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视角让《华尔街》和国外同类型纪录片在内容上有着极为鲜明的分野。比如,《华尔街》强调了股权文化,这难以在西方国家的类似纪录片里看到。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华尔街》学术顾问李国平从金融学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这部纪录片。他认为这部片子很好地将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进行了诠释,给了人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让人们了解了华尔街是怎样确立起其今天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并帮助人们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了华尔街。
制片人自述
一个好的纪录片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紧急的题材;第二是有重大的当下价值,使其社会意义最大化;第三是在世界范围里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都得到了呈现。《华尔街》作为这样一个有着重要价值的纪录片具备了这样的元素。十年前我们曾经做过《资本市场》,但如今,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配置之一。首先它具有存在的价值,其次在策划中也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风暴,拉近了题材与民众的距离,使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片子如何既保证它国际化视野,又符合中国人的兴趣点?这也是当初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部纪录片不是华尔街的传记,也不是世界金融史,而是在中国完善资本市场过程中一次寻找“他山之石”的行为。当时我们为节目设定了三个功能:“为中国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中国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的视角来记录和观察华尔街两百年历史风云。华尔街是一面镜子,但是我们最终希望它能够映照中国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
——许文广 闫维毅《华尔街》制片人
评委点评
国家大台,在历史坐标中,建构出史诗般的资本故事,彰显出一种风范、追求和品质。
——高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授奖辞
《华尔街》是一部带着鲜明中国视角的解读华尔街历史风云的厚重之作,全球范围内与华尔街、世界金融格局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几乎都有呈现。《华尔街》为资本市场实践者提供镜鉴,为中国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
“第一次到纽约华尔街的人,往往会吃一惊:‘这就是有名的华尔街?’”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如此形容华尔街。其实,真正的华尔街很短、很窄,街名牌子也不起眼。如果碰上阴雨天,不仅谈不上有什么热热闹闹的“市场”气氛,还显得有点凄凉。
正因为华尔街和其代表的金融证券市场难以捉摸,就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中国已经走在建立成熟、开放的证券市场的路上,然而与世界上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由此,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只能选择认识它、学习它、融入它。关照华尔街,关照世界的金融格局,关照它们的昨天、今天,借此瞻望未来,这些使得纪录片《华尔街》更具现实意义。
“华尔街最大的活力源于创新,而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市场,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推动。如何把创新力变成一种来自市场的自发行为,并给予它制度保障,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华尔街》的制片人许文广表示。如果要理解美国的崛起,就绕不过华尔街。同时把华尔街放在历史的维度里让中国人审视,对只有短短2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有所借鉴。
《华尔街》摄制组前往纽约、华盛顿、洛杉矶、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伦敦等国际重要金融城市,拍摄了大量著名金融机构和博物馆,采访了近百位代表性的金融家、学者、企业家和政治家。其中包括国际著名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国际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世界上最大的做空投资家、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总裁吉姆.查诺斯,《华尔街》、《变形金刚》系列影片制片人艾德.普莱斯曼,美国历史学家、华尔街观察家《伟大的博弈》的作者约翰.戈登等。
因为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很多地方与商业秘密紧密相连,即便是美国人进入这些金融场所都相当困难,更何况是其他国家的媒体。所以《华尔街》特别注重国际制片保障体系的建立。这确保了《华尔街》摄制组在世界金融中心的各个核心地带的顺利采访、拍摄,并直面罗杰斯、巴菲特、盖特纳、查诺斯、鲍尔森等人。
虽然几乎全部的采访都在国外完成,但《华尔街》要寻找的是对中国最具价值的点位。正如《华尔街》的另一制片人闫维毅所说:“虽然描述的是美国,但我们关照的是中国当下的事情。我们是带着新兴市场的角度去看华尔街,这和资本市场已经成熟的国家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视角让《华尔街》和国外同类型纪录片在内容上有着极为鲜明的分野。比如,《华尔街》强调了股权文化,这难以在西方国家的类似纪录片里看到。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华尔街》学术顾问李国平从金融学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这部纪录片。他认为这部片子很好地将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进行了诠释,给了人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让人们了解了华尔街是怎样确立起其今天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并帮助人们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了华尔街。
制片人自述
一个好的纪录片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紧急的题材;第二是有重大的当下价值,使其社会意义最大化;第三是在世界范围里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都得到了呈现。《华尔街》作为这样一个有着重要价值的纪录片具备了这样的元素。十年前我们曾经做过《资本市场》,但如今,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配置之一。首先它具有存在的价值,其次在策划中也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风暴,拉近了题材与民众的距离,使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片子如何既保证它国际化视野,又符合中国人的兴趣点?这也是当初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部纪录片不是华尔街的传记,也不是世界金融史,而是在中国完善资本市场过程中一次寻找“他山之石”的行为。当时我们为节目设定了三个功能:“为中国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中国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的视角来记录和观察华尔街两百年历史风云。华尔街是一面镜子,但是我们最终希望它能够映照中国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
——许文广 闫维毅《华尔街》制片人
评委点评
国家大台,在历史坐标中,建构出史诗般的资本故事,彰显出一种风范、追求和品质。
——高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