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中的数学结构综述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对几何体等数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而后发现一些数学内容从古埃及时期就存在。我试图探索其规律,这样更有助于我理解艺术。艺术本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不能用纯科学的方式将其系统分析。但本着探索艺术内在的本质,我选择从数学结构方面入手,来分析其内在的变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媒体艺术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候,笔者希望通过对新的几何学—分形几何—进行研究,挖掘它在新媒体中运用与表现的可能。分形的自然几何观是古老的,但对它的理解是在电脑发明之后,新媒体艺术发展之中,它为新艺术的发展提供基础,这是否又一次验证了几何学与视觉艺术相对应的关系。文艺复兴和现代艺术的诞生与新几何的出现是直接相关的,对于艺术家来说,新几何可被视为一种概念转移,一种新的观察自然、空间和形式的方法,和对艺术中原有几何束缚的摆脱,是艺术发展的催化剂。无论如何,分形几何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和观念,在了解几何与视觉艺术之间的规律后,希望我们能够主动驾驭它。
  在表面上,数学和油画一般被认为是两类相互独立的学科,但是在深层次的概念上它们却有着神秘的联系性。这种相连性在数学结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几何在两门学科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学和油画之间的深刻而又重要的关系变得愈发明显,人们认为两个学科都与周围世界的象征性描述有关,油画和数学都力图通过抽象再现来表达具体而确立的一般本质。这两个学科都试图整理和分析其发展的概念,如开放与封闭、或比喻与非比喻、或有限与无限,这两种学科都在用假设和探索来揭秘现实。那么,在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艺术中的数学结构仅仅是大家所提到耳熟能详的透视与比例吗?目前国内对油画中的数学结构研究与西方还存在一定差距,就目前国内资料显示,提到油画与数学的书籍略少。内容多半是阐述绘画在理性数学中的存在与应用,绘画中涉及的数学内容包括艺术中的对称、黄金分割、三角形等。也有数篇讨论油画中的图式、比例、透视等方面,会浅显地涉及到数学结构,更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在油画中的数学思想。
  如国内专著:数学家蔡天新在《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简要講述了艺术与数学的关系,但内容包含领域较广,涉及了数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学领域;陆仰豪在《绘画透视知识》主要针对透视做了详细介绍; 常锐伦在《绘画构图学》主要描述绘画构图的要素、绘画构成原理、构图形式的心理效应、构图形式美的规律、构图技法等;彭善秀在《构图中的数与分割》以黄金律的数理关系为依据,以黄金律的比例原则剖析并验证了历代绘画大师构图美学内在的构成法则。谭浩编在《分寸、设计、发现黄金比例恒久之美》中介绍了黄金分割、费氏数列、神圣比例等数学原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之运用在动植物生长结构、人体比例、建筑、绘画、雕塑、海报;邹庭荣,沈婧芳,汪仲文在《数学文化赏析》中介绍了毕达哥拉斯与勾股定理、费巴拉契数列、数学与艺术欣赏等;谭永基,俞红编在《现实世界的数学视角与思维》通过数学的视角对现实世界的某些侧面进行观察,并对数学与艺术、建筑进行简要说明; 韩雪涛在《从惊讶到思考 数学的印迹》深入思考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新美术报中石炯的《构图与透视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中对文艺复兴时期构图法则和透视进行单独分析利用;北京大学数学专业林一青在《透视画法的几何研究与计算机作图》中对文艺复兴透视画法进行了精确的数学描述,并利用所得结论给出了使用计算机进行作图的方法。
  国外在研究艺术与数学结构的著作、专项研究都比较多。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家波利克莱托斯写他的《法则》起,艺术家们就开始使用数学,规定理想的男性裸体比例为1:√2。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卢卡·帕乔利写了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神圣比例》(1509),该论文以达芬奇的木版画为例阐述了黄金比例在艺术中的运用。另一位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在《论绘画中的透视》(1483)等论文中,并在他的画作中,发展了欧几里德的透视思想。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在他的作品《梅伦可利亚一世》中多次提到数学。在近代,图形艺术家埃舍尔在数学家考克斯特的帮助下,密集地使用棋盘形布置和双曲线几何学,而由杜斯堡和蒙德里安也明确地接受了几何形式,领导了荷兰风格派运动则。而今,在西方中数学已经开始通过概念上的工具直接影响艺术,如线性透视,对称性分析,和数学中的多面体和莫比乌斯带等。数学家马格奈斯利·温宁杰(Magnus Wenninger)创造多彩的星状多面体,构建多面体作为教学模式。在马格里特的绘画和艾舍尔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如递归和逻辑悖论的数学概念。并且,计算机艺术经常使用曼德布罗特集合的分形学,有时还探索其他数学对象,如细胞自动装置。包括用X射线荧光光谱学对艺术品进行算法分析,发现印尼爪哇岛的不同区域的传统蜡染具有明显的分形学,尤其是在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理论刺激作用下,最终导致产生了笛沙格的射影几何学。毕达哥拉斯基于音乐和声的观念,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字,上帝是世界的几何体,因此世界的几何体是神圣的,这一点在威廉·布莱克的《古代的日子》中可以看到。
  国外专著如:《达·芬奇论绘画》是根据达·芬奇关于绘画的笔记和论述编制,包括构图法、明暗法、透视法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的绘画理论。而菲尔德(Field J)在《无限的发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与艺术》[The Invention of Infinity: Mathematics and Art in the Renaissance 1997]中讨论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与艺术的关系,但也是围绕线性透视法等论述;伦纳德·史莱因(Leonard Shlain) 在《艺术与物理学》中通过历史追溯了艺术与物理学的背景,揭示了在各种想象力中惊人的相关性;保罗·克劳瑟在《20世纪艺术的语言 观念史》中主要谈到20世纪艺术作品的可迭代性的状态,可迭代性的意义从艺术家的特殊理念来分析;克劳德(Bruter Claude )在《数学与艺术;艺术与教育中的数学可视化》[ Mathematics and Art: Mathematical Visualization in Art and Education 2002]中从艺术与教育中的数学可视化来讨论数学与艺术的关系;克伦威尔·皮特( Cromwell Peter)在《凯尔特人结中的数学艺术》[Celtic Knotwork: Mathematical Art 1993]中讲述了凯尔特人编结艺术中的数学内容。杰(Kappraff Jay)在《连接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几何桥梁》[he Geometric Bridge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1991]中 ,从建筑和设计比例等方面将单一体量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费尼韦希等(Fenyvesi Kristóf, Lhdesmki Tuuli)在《美学的跨学科:艺术与数学》[ Aesthetics of Interdisciplinarity: Art and Mathematics 2001]中基于跨学科如何应对数学文化与艺术现象的研究,促进数学和艺术思维与实践相结合。   以及一系列关于艺术家埃舍尔的著作,如:邓纳姆·道格拉斯(Dunham Douglas)在《埃舍尔双曲线模式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Escher Hyperbolic Patterns 1999]利用视觉数学讲解埃舍尔艺术作品之内的双曲线模式的转化;以及格兰伯母·布兰迪(Grünbau Branko)在《埃舍尔几何中的数学挑战》[Mathematical Challenges in Escher's Geometry 1986]中利用数学几何学来解析其艺术作品。
  目前国外对绘画中的数学结构研究此起彼伏,但是提到的内容范围很广,直接讨论现代艺术或是现代绘画与数学之间的内在结构,亦或者对现代画家埃舍尔做大量个案研究。很少有对过去的经典深入分析,用发展的数学思维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以及其向现代主义绘画转变内在的数学结构。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大多数研究都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的方法。依據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以文字描述来研究艺术,更加重视其对意义与主观意向性的理解。如此,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精确。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所以对其绘画基本结构分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全文主要从数学结构的角度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视觉语言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绘画作品中的数学结构,紧接着会大篇幅较为详细的阐述各现象中的数学结构之间的联系。如此,来映射出绘画中的数学结构对现代艺术的冲击及启发,并试图分析数学结构在新艺术中应用的可能性。笔者通用数学呈现的方法研究和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并且运用逻辑学、历史学进行文献参考研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研究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做到不片面、静止的研究。
  研究内容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数学结构
  2.1数学结构的概述
  2.2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数学结构
  第三章基于拉格朗日展开式的思维方式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中的表现
  3.1拉格朗日展开式的概念
  3.2拉格朗日展开式在文艺复兴时期三维平面中的应用分析
  3.3拉格朗日展开式对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的解释
  3.4拉格朗日展开式对文艺复兴时期比例的解释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中的迭代
  4.1迭代的概念
  4.2迭代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色彩中的应用分析
  4.3迭代对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图式的解释
  第五章基于两边夹的思维方式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中的表现
  5.1两边夹定理的概念
  5.2 两边夹定理思维方式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色彩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吴甲丰著, 1998
  [2] Field, J.V., The Invention of Infinity: Mathematics and Art in the Renaiss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 1997.
其他文献
摘要:纸张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依托,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基本承载物。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纸张作为唯一承载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中介物,发挥了纸张应有的作用。基于海报定义,纸张也是决定海报概念的因素之一。纸张的发明是我国人民的一大壮举,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从海报的雏形开始,海报与纸张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纸沙草为原料的纸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种纸制品。可以讲造纸工业的发展,同印刷、
期刊
那是一个盛夏的早晨,太阳公公刚露出半个笑脸;我像往常一样牵着姑妈家的那头老水牛,拿上小人书,走上了后山坡。忽然,路边的草丛里一阵晃动,杂草身不时地分合着,一阵阵的“卟卟”拍翅声和小鸟叽叽的叫声。“是小鸟?”,对小鸟的好奇心削减了我对“有蛇”的恐惧,我鼓起勇气,连忙捡起一块大石头,轻手轻脚地走近一看:“哇!真是一条蛇正在向一只小幼鸟发起攻击!”我的出现,让蛇感到意外、不满、害怕……总之, 停止了对小
期刊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期刊
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亲切看望参加“国培计划”学习的贵州农村教师并作出重要指示。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饱含了对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全省上下是巨大的鼓舞,让我们深受感动、倍感振奋。  赵克志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要以此为强大动力,迅速传达学习、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把加
期刊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对剪纸艺人毛明月说:“要把这个非遗文化(剪纸)传承下去”。当今社会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大事、形势使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用课堂教学形式来宣扬非物质文化,已是必然。美术教学作为一门文化藝术类课程,其更应该注重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贵州苗族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而美术课上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画什么、不知道怎么画、作业
期刊
日前,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对古诗进行调整,引发网友对“减负”、“文化传承”等话题的关注。有专家呼吁,作为一种童蒙教育,古诗词未必是负担,应让孩子更早接触。  小学教材古诗去留之争:“删除”实为调整  8月下旬,上海媒体刊文称,上海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持续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叹,古诗不该删。  当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人士回应称,古诗并未退席,只是不再以书面形式呈现在教材中
期刊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习总书记百忙之中在教师节前夕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贵州“国培计划”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在交流现场,我们的老师发言踊跃、积极热情,展示了贵州农村教师的新形象、精气神,传播了贵州教育的正能量。我们要抢抓中央实施“国培计划”加大对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机遇、趁势而上,按照贵州教育“赶、转、改”的思路,抓好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内涵发展
期刊
当下,真人秀体验类节目热播,使“吃苦教育”、“体验式学习”等教育方式再次引起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青少年的吃苦精神,有人则认为此类做法违反教育规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受访者赞同父母对青年少进行“吃苦教育”。65.7%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
期刊
今天的学校,需要洗净铅华;社会的“师道”,需要返璞归真。  课时、论文、公开课、评分……在论及各级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等弊端时,我们的老师实际也被置身于另一个指标争夺名利场:在形形色色打着“科学”旗号的量化考核背后,挂钩着教师们的职称、晋升、身价……  这些指标,真的符合教书育人的初衷吗?种种评定,真的有益于社会的教育前行吗?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冷静的思考、认真的倾听,也许是最好的礼物。
期刊
“恨铁不成钢”是老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班级无论怎么样,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人感到头疼——尽管是极少数的几个学生。有时教师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往往收效甚微。每每提及这类学生的时候,大多的教师都会表现出一种怨恨的情绪。细细想想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老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这类学生的点滴进步远远不能成正比,有时甚至想尽多种方法也只是暂时控制住而已,这些学生根本没有从思想上对自我的偏颇有一个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