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双转移战略”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应答,从教育结构、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双转移。
一、 “双转移”的发展路径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知识经济的来临使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大学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生产知识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点,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器,更是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变成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蜕变场。产业转移的核心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劳动力转移的核心是提高国民教育的水平和人力资源的水平,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双转移”战略的提出,要求广东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满足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产业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由于各产业对技术的不同要求及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使用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同要求,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技术的兼容及需求量的不同。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链接的切入点,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及结构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瞄准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注意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根据它的变化要求设置专业,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专业开办条件进行论证,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要素,设置主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把当地重点、特色行业融进专业教学,为“双转移”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地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利用产业、行业、企业的资源,积极探索“2 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企业介入的方式(即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学生培养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3. 加强技术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转移与转型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主要手段。创新是转型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珠三角地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速吸纳资源要素,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但企业往往忙于生产而无暇顾及人才、技术的储备。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科技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技术改造和创新服务等活动,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推广科研成果应用,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邱丽
一、 “双转移”的发展路径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知识经济的来临使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大学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生产知识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点,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器,更是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变成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蜕变场。产业转移的核心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劳动力转移的核心是提高国民教育的水平和人力资源的水平,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双转移”战略的提出,要求广东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满足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产业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由于各产业对技术的不同要求及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使用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同要求,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技术的兼容及需求量的不同。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链接的切入点,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及结构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瞄准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注意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根据它的变化要求设置专业,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专业开办条件进行论证,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要素,设置主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把当地重点、特色行业融进专业教学,为“双转移”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地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利用产业、行业、企业的资源,积极探索“2 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企业介入的方式(即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学生培养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3. 加强技术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转移与转型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主要手段。创新是转型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珠三角地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速吸纳资源要素,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但企业往往忙于生产而无暇顾及人才、技术的储备。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科技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技术改造和创新服务等活动,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推广科研成果应用,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