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不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我们牙牙学语时便开始接触古诗词,此后古诗词要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境美和意象美,寓情于景的美好情感借助情境教学法可以展现的更加生动、形象、丰富、饱满。下面,笔者以《江雪》的教学为例,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解读古诗词要先营造意境
  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是意境美,而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美好意境就要先营造出意境才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意境的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营造意境时也要能凸显出意境美好的特点。在《江雪》的新课导入中,教师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一幅《绝句》的图,然后问学生“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画。看柳丝轻拂、鸟儿欢唱,你想到了哪首诗呢?”使学生感受到了一幅春意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接着又出示一幅《望庐山瀑布》的图,一座山峰高耸入云、一道瀑布飞泻而下,使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然而又出示了《静夜思》的图,明月高挂窗前、诗人不由思绪万千,使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后,教师又出示一幅《江雪》的雪景图,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诗人的心声。诗中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我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透过一系列情境画面的展现,学生也预备好了自己的感情,体会到了诗和画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为接下来的古诗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解读古诗词要丰富背景
  要想深刻解读一首古诗一定要了解古诗的背景,建立在古诗背景之上的解读才更加丰富,了解了古诗背景,才会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写下这首诗的心情,也为解读打开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江雪》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形象,意境非常明显和强烈,山很多却连一只鸟都没有;路很多却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那么,古诗要表达诗人柳宗元怎样的心情呢?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视频为学生讲解了古诗创作的背景是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官到“南荒”之称的永州。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了解了古诗背景之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借着多媒体视频的传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也更加体会到了诗人创作古诗时幽怨的情感,对于接下来更深入的探讨和领悟起了很大的帮辅作用。
  三、解读古诗词要抓住意象
  古诗词的另一大特点是意象美,意象是构成一种意境的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江雪》中的山、径、舟、翁、雪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感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抓住古诗的意象呢?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让学生边读边想,假如你为这首诗画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景物呢?学生们开始构思画面上有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山,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山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是空山,没有鸟。接着学生又说有路,教师继续引导路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有许多小路,但是没有行人。学生继续说还有舟,教师问学生准备画几条船?学生答一条,因为是“孤舟”。学生还要画一个老人,教师问学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做什么呢?学生答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通过让学生构思画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诗中的意象,并且把意象和意境紧密的结合起来品味,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悟到意象之美。
  四、解读古诗词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品味到了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之美,学生还需要学会悟情,这就需要教师能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领悟到的情感更加深刻、丰富。教师首先让学生来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教师“在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迷蒙一片,人鸟绝迹、寂寥无声,同学们,这样的环境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让学生和同桌或者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请学生们回答。教师又引导学生体会“灭”“绝”“寒”的意思,如果诗句中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留下“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们回答如果没有这两个字眼,这该是一番多么热闹、多么繁华的景象啊!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霎那间变得无影无踪。在对画面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学生所体会到的情感就更加丰富、深刻了。解读古诗词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古诗词的内容更加精彩、丰富了。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使情境教学法更加创新、丰富、生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诗词文化积累。
其他文献
全国统编教材總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中小学阅读教学可采取“1+X”办法,即将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1+X”办法引起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大家纷纷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实践“1+X”办法。常态阅读教学中,“1+X”阅读往往体现在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文章。一些常态阅读课堂中,教学内容贫乏,学生课后的阅读负担很大,阅读兴趣不足,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能不能把“X”放在课堂上来读呢?如果常态的阅
期刊
纵观时下的小学课堂,研究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阅读深度教学的文章为数并不多。究其原因,一年级的教学主要是以幼小衔接、习惯养成、识字认字为主要任务;一年级的课文以韵文、儿歌、童话为主,的确也不如中高年级的课文那么有“深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有时会无意识地变成单纯的识字教学,有时又会程序单一简化,篇篇“识字、读文、写字”,对课文的深挖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足。  作为学生阅读习惯、
期刊
生命教育永远是课堂永恒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传递出的生命力量,让语文课堂在诗情画意中,传递出昂扬向上的生命朝气。本文以《天鹅的故事》为例,多角度解读文中的角色和叙事手法。  一、品读细节,感受生命的敬意  《天鹅的故事》正是以一把猎枪入手。我拜访老猎人斯潘杰的过程中,一把悬挂的猎枪,引起了“我”的好奇,继而引出斯潘杰老人的回忆。文章通过斯潘杰的回忆,讲述天鹅的故事
期刊
时下,很多小学教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学生稳坐课堂,一言不发的情况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感兴趣,是“要我学”。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那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充满教与学的趣味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问“趣”哪得清如许?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激活低年级课堂教学策略的视角试作一些探索。  一、以“爱”促“趣”,语文教师的精神芯片  师生和谐
期刊
散文既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似戏剧情节那样高潮迭起,却具有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即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根据散文特质进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精炼的语言,体会和感受作者言语中抒发的人生感悟。  《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先生采取了“文包日记”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写作风格朴实、诚挚。为此,笔者确立以下教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安排单元结构;语文要素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习惯等,这些语文要素大都以课文“泡泡”提示语或者课后习题的形式贯穿于各单元的语文教材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青蛙写诗》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小诗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低年级1—2年级)的识字要求为:“1600字左右”,写字量为“800字左右。”低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笔者本着识字写字育人的指导思想,基于字理、阅读、复习例谈识字教学,以激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与热爱,为学生走进深度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字理,追根溯源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从造字法来看,包括象形
期刊
语言是符号系统,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形式承载着思想内容,思想内容通过适宜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师立足文本言语形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巧妙地选择教学点,引导学生读懂言语形式承载的思想内容,并围绕言语形式的特征细读文本,探寻文本表达的奥秘,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关键词语,探寻文本奥秘  一个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句子往往是由关键的词语凸显出来的。这些词语是作者灵感的触发点、情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节课中涉及的语文知识内容过多,如果教师面面俱到,那对于每个教学环节来说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学生也很难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对于短短的一节课来说,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哪些有用的知识呢?下面主要以《明天要远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借助语气词,让学生实现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落实一课一得,引领学生高效学习语文。  一、借助语气词引领学生朗读的理论依据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常
期刊
鲁迅先生曾经对书籍的插图有过精辟的论述: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宣传画。部编语文教材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配有不同风格的插图,这些色彩鲜丽、画面唯美的插图不但能较快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还能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思维,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下面笔者就插图在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的作用做简要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