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诗歌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不仅是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并以诗中的美引导学生?
一、教师要能体会、把握作品的美
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平时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已。古诗中蕴含的美比比皆是:1. 鲜明生动的形象美。古诗中的美,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教师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2. 余音绕梁的节奏美。古诗讲究一个韵律美,读后往往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诗歌里,诗人不仅押韵,还成功地使用回环反复的手法,每节诗歌只是变换其中的几个字,让人读来朗朗上口的同时,一个在河边苦苦追寻的主人翁形象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3. 感人肺腑的情感美。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宣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它却能把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直抒胸臆,诗人们还擅长借助自己笔下所描写的景物来表情达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就借用代表别离的杨柳,将自己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表达出来。4. 意味深远的哲理美。欣赏古诗,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表象中的享受,还应该包括诗人透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他的那种人生观和哲学观,这也就是为什么诗歌能够流传千古而依然魅力不减、生命不息的一个主要因素。李商隐的《无题》,借助“春蚕”和“蜡炬”这两种事物,给我们传递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师要了解诗歌背后发生的故事
美国新批评学派主张“读诗,可以不管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直接从文本体悟欣赏”。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绝对化,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的话,这种说法可谓是无知。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跟诗人的境遇是息息相关的。杜甫,人称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兴盛转向衰亡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他的个人生活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然而然,也就写下了许多反映这一时期史实的佳作,其中包括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后人也就把他的诗歌称为诗史。所以,要想很好地分析杜甫的诗,就必然要掌握他生活的时代和生平的资源。
三、教师要能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达古诗所蕴含的信息
教学教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者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甚至喜欢古诗,就需要教者能将各种教法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一般分五步走:1. 听。每讲授一首诗歌,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听,或是自己范读,或是听录音,甚或是听音乐。如在教《蒹葭》这一首诗时,我先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在悠扬的曲调中,我发现学生们已经陶醉在演唱者婉转的歌声之中。这时,我再接着播放诗歌。而学生们通过这一比较,一者理解了诗歌的字面含义,再者也领会了诗歌中主人翁的形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古诗更需要读。在读之前,我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①读准音;②读准节奏;③能模仿范读,读出感情。有了读作基础,对诗歌的理解自然就简单一些。3. 思。學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自然就要求教师不能包办课堂,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置问题,为学生构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讲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时,我为学生们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全诗围绕哪个词来写?写出西湖什么特点?②这首诗反映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界定范围,避免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究诗歌的精深内涵,从而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4. 论。在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让学生针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既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集百家之长,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整体的了解。5. 写。写的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领会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让学生们把他们心中所感受到的古诗的美完全抒发出来。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教师要能体会、把握作品的美
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平时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已。古诗中蕴含的美比比皆是:1. 鲜明生动的形象美。古诗中的美,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教师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2. 余音绕梁的节奏美。古诗讲究一个韵律美,读后往往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诗歌里,诗人不仅押韵,还成功地使用回环反复的手法,每节诗歌只是变换其中的几个字,让人读来朗朗上口的同时,一个在河边苦苦追寻的主人翁形象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3. 感人肺腑的情感美。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宣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它却能把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直抒胸臆,诗人们还擅长借助自己笔下所描写的景物来表情达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就借用代表别离的杨柳,将自己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表达出来。4. 意味深远的哲理美。欣赏古诗,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表象中的享受,还应该包括诗人透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他的那种人生观和哲学观,这也就是为什么诗歌能够流传千古而依然魅力不减、生命不息的一个主要因素。李商隐的《无题》,借助“春蚕”和“蜡炬”这两种事物,给我们传递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师要了解诗歌背后发生的故事
美国新批评学派主张“读诗,可以不管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直接从文本体悟欣赏”。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绝对化,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的话,这种说法可谓是无知。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跟诗人的境遇是息息相关的。杜甫,人称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兴盛转向衰亡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他的个人生活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然而然,也就写下了许多反映这一时期史实的佳作,其中包括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后人也就把他的诗歌称为诗史。所以,要想很好地分析杜甫的诗,就必然要掌握他生活的时代和生平的资源。
三、教师要能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达古诗所蕴含的信息
教学教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者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甚至喜欢古诗,就需要教者能将各种教法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一般分五步走:1. 听。每讲授一首诗歌,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听,或是自己范读,或是听录音,甚或是听音乐。如在教《蒹葭》这一首诗时,我先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在悠扬的曲调中,我发现学生们已经陶醉在演唱者婉转的歌声之中。这时,我再接着播放诗歌。而学生们通过这一比较,一者理解了诗歌的字面含义,再者也领会了诗歌中主人翁的形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古诗更需要读。在读之前,我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①读准音;②读准节奏;③能模仿范读,读出感情。有了读作基础,对诗歌的理解自然就简单一些。3. 思。學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自然就要求教师不能包办课堂,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置问题,为学生构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讲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时,我为学生们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全诗围绕哪个词来写?写出西湖什么特点?②这首诗反映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界定范围,避免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究诗歌的精深内涵,从而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4. 论。在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让学生针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既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集百家之长,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整体的了解。5. 写。写的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领会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让学生们把他们心中所感受到的古诗的美完全抒发出来。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