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校际间的合作,使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才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情况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在合作办学中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的探索与研究,探讨我国体育院校如何在高校合作办学中发挥自身特长,弥补学科单一性院校的不足,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关键词:合作办学;优化课程;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15-03
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全国重点体育大学,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比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体育总局各运动管理中心的合作、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与地方体育局的合作等等。其中我校与参加北京市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的合作办学是比较有特色、有成效的。这种形式的合作,有利于弥补单科性院校的不足,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为体育院校,如何优化体育课程,推动高校“教学共同体”课程建设,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参加“教学共同体”以来为期8年的实践与研究。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教学实践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学生、专家访谈法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成员院校不断发展、受益学生不断增加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有关领导的倡导和直接组织下,“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务处联席会”成立(简称“教学共同体”),并开始了以开展校际间相互选课为主的合作办学工作。 由于合作办学这一形式,使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才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此,受到了国务院科教办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合作近8年以来,“教学共同体”队伍不断扩大,会员院校由最初的13所发展成现今的16所(表1),涵盖了理、工、农、林、医、艺术、体育等多种学科门类。2.1.1各院校相互开课,互认学分从1999年6月至今8年来,“教学共同体”在各成员院校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以教育资源统筹利用、学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成功地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涉及文、法、医、农、教育、艺术、体育等齐全的学科门类,课程达近千门次(表2)。学生可以任意选修各校开设的校际课程,各校互认学分,为学生拓宽知识眼界提供了条件。同时一些院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尝试开设了部分辅修专业课程(表3),学生修满规定的学生即可获得开课学校的辅修专业证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增加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几年来“教学共同体”院校的学生积极参加选课,累计受益的学生达到7万余人,产生了一定影响,提高了“教学共同体”院校的整体办学效益。
2.1.2建立组织机构,合作办学走向正轨2002年下旬,由于工作的需要,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理事会成立,北京市教委高教处为理事长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副理事长单位。理事会制定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理事会章程》,决定理事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并确定了理事会制定政策、执行计划、不断开拓等职责。同时《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校际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也相继出台,学生的选课手段也从开始的手工操作发展成网上选课,使“教学共同体”的合作办学活动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走向了更加规范的轨道。
2.1.3领导关注与社会评价“教学共同体”的合作办学过程中,一直备受各级领导和媒体大关注与支持。2000年11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作了“这种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合作,应予以支持﹑鼓励。”的批示。
2001年6月和7月,国务院领导、教育部以及北京市教委领导在工作调研和在教育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中均充分肯定了“教学共同体”16所高校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础上开展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是合作办学的一种成功尝试,对其他城市高校之间合作办学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并称“这种做法是新形势下学校间教学合作形式的创举,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大大提高各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校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对于推进北京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新鲜经验,同时也对统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实施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肯定、鼓励、赞扬了“共同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务实的作风而开展的校际合作。
2.2体育院校在“教学共同体”中积极发挥作用作为在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成员院校之一,北京体育大学积极组织学生选课,弥补体育院校学科较单一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同时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积极开设课程,为“教学共同体”作出贡献。
2.2.1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受益北京体育大学的地理位置并非属于学院路地区,但是为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学校积极与“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务处联席会”申请,于1999年底被批准加入。
为了使同学珍惜学习机会,学校教务处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学期选课前,专门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及时向各学院传达各校开课情况,并以张贴宣传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各学院也以召开年级、班级会议,分发宣传材料到宿舍等,为同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几年来使我校学生选课人数一直保持在较多数量上,最多的一学期多达近800人,共累计四千九百多名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表4),涉及文学、艺术、医学、经济、体育等多种学科课程。同学们认为到其他学校学习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在本校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2.2.2同结协作,积极开设课程我校加入“教学共同体”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各部门积极配合,挖掘学校潜力,先后开出了20门、96门次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前来参加学习的学生达到10 105余人次(表5),成为“教学共同体”院校中开设课程最多,受益学生数量最大的学校。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和理事会的肯定和表扬。具体做法是:1) 教务处经常采取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向学生了解希望我校开设哪些课程,然后根据学校的教室、场馆、师资等具体情况每学期都要进行课程调整,增开一些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 担任教学任务的教研室重视“教学共同体”工作,一些教研室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专门设置一些现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比如计算机教研室开设的《Itertnet应用技巧及网页制作》;体操教研室开设的《时尚街舞》、《时尚拉丁操》、《时尚搏击操》;重竞技教研室开的《跆拳道》、武术教研室开的《自卫防身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选课人数大增,许多课程学生选修人数超过百人,最多的一门课程达到530人(表5)。3) 学校资产管理处积极配合教学工作,他们把周末“教学共同体”的课程教学纳入到学校正常教学计划之内,将原来出租的场馆也停止出租使用,以保证“教学共同体”的教学 ,使创收收入受到损失也毫无怨言。正是学校有关部门的团结协作,才使我校的“教学共同体”教学工作做得红红火火,使我校的开课门次数保持在第一的水平上,为“教学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2.2.3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秩序我们认为“教学共同体”的工作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教学水平在校外学生中的
检验。课上的好,是对学校的一个宣传,上不好就要砸学校的牌子。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學共同体”的教学管理工作。
首先我们重视任课教师的选派,选择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任教,打造我校教师形象。在任课的24位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有16位,占教师人数的一半以上。年轻教师均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我们选派的教师均为教学水平比较突出的教师,而且多数都是高水平的裁判员或在专项协会等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业务很强的教师。
其次是规范管理。教务处专门制定教学管理规定,明确各有关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工作职责。同时狠抓教学文件的规范管理,与校内教学要求一致,每门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任课教师多的课程,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备课。同时要求制作电子课件,在“教学共同体”网上公布,便于学生学习、了解。对通级赛的项目制定通级赛的规程及通级标准。这样,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另外,学校教务处还专门组织任课教师拍摄、编制了3套音像教材,用以辅助教学,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2.4强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强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是课程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教学共同体”上课班级人数多(例如最多的一次,2003年上半年的时尚街舞课选修人数达到530人),教学难度增加,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维持课程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探讨的一个问题 。为此,我们针对大班上课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予以解决。
1) 只要学生喜欢的课程,教师和场馆具备,就多请教师,分班上课。并且根据学生人数,每班再聘请1-2名助教协助教学。
2) 要求课程负责教师课前制定好课程教学大纲、进度、电子教案等教学文件,为上好课作好准备;3) 实行集体备课制。多名教师的课程,要求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质量。4) 采取集中讲授和示范、分散辅导、个别纠正动作等教学措施,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5) 加强评估。每学期采取听课、访谈、问卷、专家评估等方式了解教师上课情况,以肯定教师成绩,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最终目标,要求各高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应提供给学生多种学科课程的学习机会,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学习更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由于各高校的办学特点不同,教学条件窘异,教学资源不一定非常丰富,这种走出去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的方式值得我们提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04.
[3] 任京民.关于构建高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1):116-118.
[4] 曲新艺.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引入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106-109.
[5] 刘清黎.体育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合作办学;优化课程;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15-03
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全国重点体育大学,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比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体育总局各运动管理中心的合作、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与地方体育局的合作等等。其中我校与参加北京市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的合作办学是比较有特色、有成效的。这种形式的合作,有利于弥补单科性院校的不足,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为体育院校,如何优化体育课程,推动高校“教学共同体”课程建设,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参加“教学共同体”以来为期8年的实践与研究。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教学实践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学生、专家访谈法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成员院校不断发展、受益学生不断增加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有关领导的倡导和直接组织下,“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务处联席会”成立(简称“教学共同体”),并开始了以开展校际间相互选课为主的合作办学工作。 由于合作办学这一形式,使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才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此,受到了国务院科教办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合作近8年以来,“教学共同体”队伍不断扩大,会员院校由最初的13所发展成现今的16所(表1),涵盖了理、工、农、林、医、艺术、体育等多种学科门类。2.1.1各院校相互开课,互认学分从1999年6月至今8年来,“教学共同体”在各成员院校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以教育资源统筹利用、学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成功地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涉及文、法、医、农、教育、艺术、体育等齐全的学科门类,课程达近千门次(表2)。学生可以任意选修各校开设的校际课程,各校互认学分,为学生拓宽知识眼界提供了条件。同时一些院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尝试开设了部分辅修专业课程(表3),学生修满规定的学生即可获得开课学校的辅修专业证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增加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几年来“教学共同体”院校的学生积极参加选课,累计受益的学生达到7万余人,产生了一定影响,提高了“教学共同体”院校的整体办学效益。
2.1.2建立组织机构,合作办学走向正轨2002年下旬,由于工作的需要,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理事会成立,北京市教委高教处为理事长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副理事长单位。理事会制定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理事会章程》,决定理事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并确定了理事会制定政策、执行计划、不断开拓等职责。同时《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校际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也相继出台,学生的选课手段也从开始的手工操作发展成网上选课,使“教学共同体”的合作办学活动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走向了更加规范的轨道。
2.1.3领导关注与社会评价“教学共同体”的合作办学过程中,一直备受各级领导和媒体大关注与支持。2000年11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作了“这种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合作,应予以支持﹑鼓励。”的批示。
2001年6月和7月,国务院领导、教育部以及北京市教委领导在工作调研和在教育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中均充分肯定了“教学共同体”16所高校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础上开展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是合作办学的一种成功尝试,对其他城市高校之间合作办学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并称“这种做法是新形势下学校间教学合作形式的创举,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大大提高各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校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对于推进北京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新鲜经验,同时也对统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实施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肯定、鼓励、赞扬了“共同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务实的作风而开展的校际合作。
2.2体育院校在“教学共同体”中积极发挥作用作为在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成员院校之一,北京体育大学积极组织学生选课,弥补体育院校学科较单一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同时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积极开设课程,为“教学共同体”作出贡献。
2.2.1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受益北京体育大学的地理位置并非属于学院路地区,但是为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学校积极与“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务处联席会”申请,于1999年底被批准加入。
为了使同学珍惜学习机会,学校教务处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学期选课前,专门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及时向各学院传达各校开课情况,并以张贴宣传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各学院也以召开年级、班级会议,分发宣传材料到宿舍等,为同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几年来使我校学生选课人数一直保持在较多数量上,最多的一学期多达近800人,共累计四千九百多名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表4),涉及文学、艺术、医学、经济、体育等多种学科课程。同学们认为到其他学校学习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在本校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2.2.2同结协作,积极开设课程我校加入“教学共同体”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各部门积极配合,挖掘学校潜力,先后开出了20门、96门次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前来参加学习的学生达到10 105余人次(表5),成为“教学共同体”院校中开设课程最多,受益学生数量最大的学校。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和理事会的肯定和表扬。具体做法是:1) 教务处经常采取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向学生了解希望我校开设哪些课程,然后根据学校的教室、场馆、师资等具体情况每学期都要进行课程调整,增开一些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 担任教学任务的教研室重视“教学共同体”工作,一些教研室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专门设置一些现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比如计算机教研室开设的《Itertnet应用技巧及网页制作》;体操教研室开设的《时尚街舞》、《时尚拉丁操》、《时尚搏击操》;重竞技教研室开的《跆拳道》、武术教研室开的《自卫防身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选课人数大增,许多课程学生选修人数超过百人,最多的一门课程达到530人(表5)。3) 学校资产管理处积极配合教学工作,他们把周末“教学共同体”的课程教学纳入到学校正常教学计划之内,将原来出租的场馆也停止出租使用,以保证“教学共同体”的教学 ,使创收收入受到损失也毫无怨言。正是学校有关部门的团结协作,才使我校的“教学共同体”教学工作做得红红火火,使我校的开课门次数保持在第一的水平上,为“教学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2.2.3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秩序我们认为“教学共同体”的工作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教学水平在校外学生中的
检验。课上的好,是对学校的一个宣传,上不好就要砸学校的牌子。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學共同体”的教学管理工作。
首先我们重视任课教师的选派,选择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任教,打造我校教师形象。在任课的24位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有16位,占教师人数的一半以上。年轻教师均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我们选派的教师均为教学水平比较突出的教师,而且多数都是高水平的裁判员或在专项协会等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业务很强的教师。
其次是规范管理。教务处专门制定教学管理规定,明确各有关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工作职责。同时狠抓教学文件的规范管理,与校内教学要求一致,每门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任课教师多的课程,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备课。同时要求制作电子课件,在“教学共同体”网上公布,便于学生学习、了解。对通级赛的项目制定通级赛的规程及通级标准。这样,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另外,学校教务处还专门组织任课教师拍摄、编制了3套音像教材,用以辅助教学,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2.4强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强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是课程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教学共同体”上课班级人数多(例如最多的一次,2003年上半年的时尚街舞课选修人数达到530人),教学难度增加,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维持课程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探讨的一个问题 。为此,我们针对大班上课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予以解决。
1) 只要学生喜欢的课程,教师和场馆具备,就多请教师,分班上课。并且根据学生人数,每班再聘请1-2名助教协助教学。
2) 要求课程负责教师课前制定好课程教学大纲、进度、电子教案等教学文件,为上好课作好准备;3) 实行集体备课制。多名教师的课程,要求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质量。4) 采取集中讲授和示范、分散辅导、个别纠正动作等教学措施,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5) 加强评估。每学期采取听课、访谈、问卷、专家评估等方式了解教师上课情况,以肯定教师成绩,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最终目标,要求各高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应提供给学生多种学科课程的学习机会,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学习更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由于各高校的办学特点不同,教学条件窘异,教学资源不一定非常丰富,这种走出去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的方式值得我们提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04.
[3] 任京民.关于构建高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1):116-118.
[4] 曲新艺.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引入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106-109.
[5] 刘清黎.体育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