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高尚纯洁的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案例描述:
刚接班不久,班上一个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天上课时,她总用一双大眼睛木愣愣地看着我。既不出声,也不搞小动作,就这样默默地坐在那里。下课时,别的孩子像欢快的小鸟似的飞出教室,而她还是那样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坐着。十来岁的孩子,本该是天真活泼的,她怎么会这样?她到底怎么啦?
我走进了她的家庭,通过交谈知道了这是一个“关出来”的孩子。出生后,起初由奶奶照看,3岁后奶奶回了老家后,这孩子白天就成了“笼中鸟”了。长期不与外界接触,使她变得孤僻。
一天中午,我见她一个人在小操场上散步,便向她走去。“袁,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遇上了什么困难?告诉我好吗?”或许是她对我有些畏惧,交谈从始至终,发言的只有我一人。她依然那么默默的看着我。我还想再继续,可发现她的眼中多了些莫名的泪水,实在于心不忍。谈话就这么草草结束了。这孩子何时才能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呢?我心中犯了难。
几天后的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们一起学习《祝你生日快乐》一课。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的响起,大家进入了感恩贺卡制作环节。我像以往一样四处巡视着。来到她的座位前,见她正在一张心形的卡片上写着祝福语。“公主?”她在署名栏中填上了“公主”。我心中有些疑惑,低声地问道:“袁,你的名字叫公主吗?”她惶恐地望着我,没有回答。“公主?谁叫公主?”旁边一位同学吃惊地追问道。“公主?谁呀?谁呀?”大伙七嘴八舌地问着。还有几个胆大的站起身来,寻觅着。此刻的她默默地坐着,小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中直转。我忙走到讲台前向大家做了个手势,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
我注视着大伙,认真地说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当你们离开妈妈的肚子,呱呱坠地起,你们就成了父母最大的牵挂。在父母眼中,你们是宝贝、你们是天使、你们是一切。现在,谁来说说,谁是公主?”“老师,我是公主。”
“我也是公主。”“老师,我也是公主。”女生们争先恐后地起身汇报着。“老师,我是王子。”第一排的张站起来大声说道。“对,对,对,我们是王子。”男生们随声附和着。“袁,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我真诚地望着她,期待着她的回答。“公主,公主!她是公主。”性急的孩子忍不住插嘴道。我缓步来到她的身边,轻轻拍拍她的肩膀,示意她起身来自己说。
【分析与反思】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这堂课意外发生时,我能把握爱的契机,叩响了那扇久不愿开的门。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 一、真诚关爱,深入了解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有真心付出爱,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
像袁这样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上居于后位的学生,因为自卑、焦虑,而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上课不发言,老师、同学与她接触,也总是在回避。她的内心是孤独的,需要我们用深深的情感来关爱。她的内心是无助的,需要我们用朋友的真诚来倾听困惑;用诚心的赞赏来唤起自信心。她是脆弱的,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平日里,我特别关注她。为了进一步了解她,我进行了家访。当看到她课间一人独处时,也会主动走进她,关心她。虽然交流时,只是我在唱“独角戏”但我依然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二、把握契机,呵护自尊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袁因长期“笼子鸟”的生活,让她变得孤僻、不合群。总在班级处于后位,让她那颗幼小心灵被孤独、自卑围绕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公主”是她内心深处的一种美好向往,一种不为人知的渴望。她渴望自己像公主一样惹人喜爱,希望自己像公主那样受人关注。课上,她悄悄地在贺卡上道出了自己内心呼唤。但被我发现后,因担心嘲笑,她显得惶恐不安。“公主?谁叫公主?”课堂中的“寻公主”环节,眼看即将使她面临尴尬境界。我巧妙的为她解围的同时,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尊重了她的人格。或许也正因此,得到了她的信任,使她放下包袱,道出了心里的话。
三、赏识亮点,叩击心灵
美国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赏识能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使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克服自卑性,找回自信。
课上,袁那张造型独特,设计精美的小小贺卡,展现出了她的特殊才能。而这一特殊的才能让我及时抓住,并好好的借题发挥了一下。“‘同学们,看我们公主做的贺卡——’我举起摆在她桌上的贺卡对大伙儿说。”一个小小的展示,不仅是我对她的赏识,同时也巧妙地诱导同学们发现了她的这一“闪光点”。老师的赏识,同学们的赞叹,让她从中找回了些自信,品味着成功的喜悦。热烈的掌声,让她感受到大家真心地接纳了她;热情的鼓励,使她心灵久结的坚冰融化了。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用敏锐的双眼去洞察,用智慧的心灵去捕捉,用真诚的爱心去耕耘,相信一定能找寻到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案例描述:
刚接班不久,班上一个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天上课时,她总用一双大眼睛木愣愣地看着我。既不出声,也不搞小动作,就这样默默地坐在那里。下课时,别的孩子像欢快的小鸟似的飞出教室,而她还是那样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坐着。十来岁的孩子,本该是天真活泼的,她怎么会这样?她到底怎么啦?
我走进了她的家庭,通过交谈知道了这是一个“关出来”的孩子。出生后,起初由奶奶照看,3岁后奶奶回了老家后,这孩子白天就成了“笼中鸟”了。长期不与外界接触,使她变得孤僻。
一天中午,我见她一个人在小操场上散步,便向她走去。“袁,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遇上了什么困难?告诉我好吗?”或许是她对我有些畏惧,交谈从始至终,发言的只有我一人。她依然那么默默的看着我。我还想再继续,可发现她的眼中多了些莫名的泪水,实在于心不忍。谈话就这么草草结束了。这孩子何时才能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呢?我心中犯了难。
几天后的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们一起学习《祝你生日快乐》一课。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的响起,大家进入了感恩贺卡制作环节。我像以往一样四处巡视着。来到她的座位前,见她正在一张心形的卡片上写着祝福语。“公主?”她在署名栏中填上了“公主”。我心中有些疑惑,低声地问道:“袁,你的名字叫公主吗?”她惶恐地望着我,没有回答。“公主?谁叫公主?”旁边一位同学吃惊地追问道。“公主?谁呀?谁呀?”大伙七嘴八舌地问着。还有几个胆大的站起身来,寻觅着。此刻的她默默地坐着,小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中直转。我忙走到讲台前向大家做了个手势,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
我注视着大伙,认真地说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当你们离开妈妈的肚子,呱呱坠地起,你们就成了父母最大的牵挂。在父母眼中,你们是宝贝、你们是天使、你们是一切。现在,谁来说说,谁是公主?”“老师,我是公主。”
“我也是公主。”“老师,我也是公主。”女生们争先恐后地起身汇报着。“老师,我是王子。”第一排的张站起来大声说道。“对,对,对,我们是王子。”男生们随声附和着。“袁,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我真诚地望着她,期待着她的回答。“公主,公主!她是公主。”性急的孩子忍不住插嘴道。我缓步来到她的身边,轻轻拍拍她的肩膀,示意她起身来自己说。
【分析与反思】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这堂课意外发生时,我能把握爱的契机,叩响了那扇久不愿开的门。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 一、真诚关爱,深入了解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有真心付出爱,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
像袁这样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上居于后位的学生,因为自卑、焦虑,而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上课不发言,老师、同学与她接触,也总是在回避。她的内心是孤独的,需要我们用深深的情感来关爱。她的内心是无助的,需要我们用朋友的真诚来倾听困惑;用诚心的赞赏来唤起自信心。她是脆弱的,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平日里,我特别关注她。为了进一步了解她,我进行了家访。当看到她课间一人独处时,也会主动走进她,关心她。虽然交流时,只是我在唱“独角戏”但我依然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二、把握契机,呵护自尊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袁因长期“笼子鸟”的生活,让她变得孤僻、不合群。总在班级处于后位,让她那颗幼小心灵被孤独、自卑围绕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公主”是她内心深处的一种美好向往,一种不为人知的渴望。她渴望自己像公主一样惹人喜爱,希望自己像公主那样受人关注。课上,她悄悄地在贺卡上道出了自己内心呼唤。但被我发现后,因担心嘲笑,她显得惶恐不安。“公主?谁叫公主?”课堂中的“寻公主”环节,眼看即将使她面临尴尬境界。我巧妙的为她解围的同时,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尊重了她的人格。或许也正因此,得到了她的信任,使她放下包袱,道出了心里的话。
三、赏识亮点,叩击心灵
美国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赏识能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使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克服自卑性,找回自信。
课上,袁那张造型独特,设计精美的小小贺卡,展现出了她的特殊才能。而这一特殊的才能让我及时抓住,并好好的借题发挥了一下。“‘同学们,看我们公主做的贺卡——’我举起摆在她桌上的贺卡对大伙儿说。”一个小小的展示,不仅是我对她的赏识,同时也巧妙地诱导同学们发现了她的这一“闪光点”。老师的赏识,同学们的赞叹,让她从中找回了些自信,品味着成功的喜悦。热烈的掌声,让她感受到大家真心地接纳了她;热情的鼓励,使她心灵久结的坚冰融化了。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用敏锐的双眼去洞察,用智慧的心灵去捕捉,用真诚的爱心去耕耘,相信一定能找寻到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