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教化学教育多年,也做了多年的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化学原理教育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即:利用化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于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自信,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入手,通过“平衡观”、“电离观”、“活化分子观”,阐述“化学原理观”在高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渗透,以实现教学、教育的统一。
一、“平衡观”——自主学习
平衡移动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则平衡总是向着能够减弱(不可能抵消)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角色。教师应自觉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一言一行体现民主精神,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共同参与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相反,如果对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平衡体系”的双方,则教学中学生只会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一种由教师控制的被动角色,认为教学的主动权完全在老师手里,即“教师不教,学生不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这样的教育教学,其结果必定是降低教育教学成效。首先,这样做使所有学生只能够在同样的时间里接受同样的内容,教学目标单一,从而抹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因为,一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成了矛盾的对立面,由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当教师提出某一具体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时,尽管大部分学生会朝着教师所要求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这不是学生的自主行动,学生在最后达到目标时,总是要“减弱”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跟教师预先提出的教学目标总会有一定差距,从而弱化教育教学效果。
二、“电离观”——建立自信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分子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但是,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同一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一碰到困难,总认为自己的脑子不如人家聪明,自信心不足,甚至单向思维得出“我不行”,从而失去前进动力。其实,作为已有弱电解质电离理论的高中学生,只要及时引导,学生是非常容易被鼓动和激发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一定,好比是某一种“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电离程度”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同一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因为,一个人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为此,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信任和鼓励,每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应该及时加以鼓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拥有自信才能不会向困难低头;才不会害怕暂时的不足;才不会低估自己的潜能。自信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强大内驱力,是人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之源。成功源于自信,自信使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
三、“活化分子观”——自我完善
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前提是反应物分子间必须有碰撞,而且只有那些具备一定能量——活化能的反应物分子——活化分子,按照一定取向进行碰撞——有效碰撞,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活化分子观”类比以上理论,学生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每个学生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只有具备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活化能”,再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去“碰撞”,才有可能使之发生“有效碰撞”,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的“化学反应”——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句话,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理想——实现理想的“有效碰撞”,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化分子”。特别在没有结果之前,决不能放弃努力,要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碰撞”。所以,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所有理想只能成为泡影。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也如此。只有方法得当成效才会显著。合理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平衡观、电离观、活化分子观”等在高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渗透,对高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平衡观”——自主学习
平衡移动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则平衡总是向着能够减弱(不可能抵消)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角色。教师应自觉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一言一行体现民主精神,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共同参与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相反,如果对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平衡体系”的双方,则教学中学生只会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一种由教师控制的被动角色,认为教学的主动权完全在老师手里,即“教师不教,学生不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这样的教育教学,其结果必定是降低教育教学成效。首先,这样做使所有学生只能够在同样的时间里接受同样的内容,教学目标单一,从而抹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因为,一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成了矛盾的对立面,由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当教师提出某一具体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时,尽管大部分学生会朝着教师所要求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这不是学生的自主行动,学生在最后达到目标时,总是要“减弱”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跟教师预先提出的教学目标总会有一定差距,从而弱化教育教学效果。
二、“电离观”——建立自信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分子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但是,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同一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一碰到困难,总认为自己的脑子不如人家聪明,自信心不足,甚至单向思维得出“我不行”,从而失去前进动力。其实,作为已有弱电解质电离理论的高中学生,只要及时引导,学生是非常容易被鼓动和激发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一定,好比是某一种“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电离程度”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同一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因为,一个人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为此,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信任和鼓励,每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应该及时加以鼓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拥有自信才能不会向困难低头;才不会害怕暂时的不足;才不会低估自己的潜能。自信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强大内驱力,是人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之源。成功源于自信,自信使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
三、“活化分子观”——自我完善
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前提是反应物分子间必须有碰撞,而且只有那些具备一定能量——活化能的反应物分子——活化分子,按照一定取向进行碰撞——有效碰撞,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活化分子观”类比以上理论,学生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每个学生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只有具备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活化能”,再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去“碰撞”,才有可能使之发生“有效碰撞”,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的“化学反应”——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句话,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理想——实现理想的“有效碰撞”,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化分子”。特别在没有结果之前,决不能放弃努力,要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碰撞”。所以,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所有理想只能成为泡影。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也如此。只有方法得当成效才会显著。合理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平衡观、电离观、活化分子观”等在高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渗透,对高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