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而储能,广博众长,近期看陈醉老师作品及访谈录,被其敏捷的思路与开放的思想所打动,为其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卓绝才华所钦佩。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既是画家又兼学者双重身份的艺术家。在绘画的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求新求变。
对学术的追求源于内心的坚持,陈老师乐观随和,以心性之自由将画作呈现于世人,深厚的学术沉淀及自由洒脱的态度,使裸体画在学术界熠熠生辉。从事裸体画创作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高的才情,去宏观驾驭,体现格调。陈老师以一颗赤诚之心,去面对人体艺术,结出硕果。
世间的美有多种,雄奇壮丽,瀑布奔泻、崇山峻岭、急风骤雨、茫茫沙漠,大气磅礴为壮美;小桥流水、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淡淡流云、幽林曲涧的为自然之优美。美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有一种美让人刻骨难忘,诗经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含笑凝睇,顾盼生辉。女子的美,难以用世间语言描绘,女子一颦一笑皆有无限趣味,柔桡轻曼,妩媚纤弱为柔美。大作家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真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我所能想象到的是:世界上若没有女人,将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子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女子的美总是让人魂牵梦绕,留恋不已,李白诗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自古燕肥环瘦各有千秋,大多数画家笔下的女子多是身材纤细,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陈老师画笔下的女子多是丰满之姿,冰肌玉骨,玉体横陈,以丰腴来象征女子的健康。陈老师在作品中写道:“我画的多是健康的女性,她们身姿丰腴,脸色红润,充满青春活力的成熟丰腴的女子。”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早在原始时期,受自然条件影响,高大丰硕的女人就是健康的象征,是好生养的,因此也是美的,女子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像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给人以无穷美好的想象。唐代流行女子以丰腴为美,而丰腴的美更是健康、开放、自由的象征。
陈老师的画结合了东方的婉约含蓄与西方的开朗奔放,东西方元素交融,以情喻理,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勇于尝试,大胆求新求变,借助人体,将写意之心入画境,以诗意的心去构筑玲珑剔透的想象世界,进入无我之境。陈老师画人体,注重线条的构造,线条是绘画的灵魂。主要是线条的一气呵成,以线条勾勒人体,将风神气韵灌注其中,意蕴于其里,以性情所至,达心灵之自由,以其独特的个性,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绘画的风格与艺术家本身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曾说:风格即人。刘勰也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这就是说:由于艺术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什么?风格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地反映出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和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内容即是作者想要去表达的主题,而借助一定的形式。陈老师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心里的需要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徐悲鸿的《群马图》表现出了中国画静中有动的内涵,在笔墨表现上讲究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达到了明暗变化的效果,使他笔下画出的马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艺术风格是一个艺术家画风成熟的标志,看其画而知其人是谁,在众多作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而具有鲜明独创风格和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则能够穿越时空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不朽的艺术。陈老师的绘画风格,以草书的笔墨书法入画,用狂草来画人体。笔力遒劲,以线条的朴拙韵味,勾勒人体,做到了形体与笔墨高度契合,它不仅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还能使人重新发现、感受其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美。马蒂斯说:“既是艺术家——他就是创造者。”陈老师以美的视角去观察,体验美,通过其独特的绘画方式展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绘画与书法的结合,书画同源,唐寅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他认为,书法与绘画两者意境相通,彼此关联,世上擅长书法的人大多也擅长绘画。因此在我国的书画史上,许多文人,都是身兼两职,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古有顾恺之、赵孟頫等,今有黄宾虹、齐白石等,举不胜举。陈老师以草书为基础,在绘画人体时,以草书之形意绘画人体,以达到意趣天成的效果,画中有强烈的书法韵味,以书法的纵横有象,波谲云诡,任情恣性,放笔挥运,不拘成规之形与绘画之象相结合。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书法与画都讲究线条,以线条构艺术形象,表达情态物理,汲取书法之所长,而使作品本身得到升华,这也是陈老师“心”的写照。
其次是绘画与诗词的结合,“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詩书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陈老师才华卓绝有其深厚的诗词功底,绘画与诗词相得益彰,在裸体画中寄托诗的意境,将绘画与诗词结合,独树一帜而不落窠臼。诗词是绘画的眼睛,也是瞭望画家内心的一扇窗口。陈老师将学术运用到绘画中,诗中情,画中意,其创造均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诗情与画意相融, 陈醉《梅竹清溪》:
梅竹清溪终别去,情深犹忆一芳容。
长睫难遮秋波涌,浅尝那堪醉唇红。
“情深犹忆一芳容”将诗的韵味凝固在绘画中,文字述情,画以笔墨传情,营造了一种超然境界,让人久久回味。增添了画的趣味,画无声,诗含情,以“有形的”“无声的”绘画形式来凸显“无形的”“有声的”诗歌的意境;而对意境的追求,是诗的审美原则,画的审美观点。陈老师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换为画意、画境,将我们带入美的意境,沉醉到画境当中,以诗情入画意,是画家深厚学养的体现,当今画家可谓凤毛麟角。
绘画与色彩,场景结合,首先是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石绿色耳环,紫色头发,红色嘴唇以色彩点缀其间而使画面生动。其次是场景的构造,将人物融入场景之中,深情描绘女子情态。借助自然意象,春之芳草,夏之群花,秋之霜叶,通过适当留白,缱绻旖旎。陈老师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艺术对空白的处理讲究写意,主张“以意为主”“ 使意造境”。实景与虚境相结合,虚实相生,虚境生而实景出,芳草含苞,拈花一笑,体会画家的弦外之音,画外之境,给人雾中看花的美感。在《月光曲》中,以画中裸女之实景与自然景象结合,将女子的美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诗经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光如水,柔情万种,佳期如梦,月光下的女子身姿那么苗条、秀美。以迷离的意境点缀怅惘的情调,真让人心神游荡。苍苔露冷,月落花浓,那些幽怨的、缠绵悱恻的、喜悦的、忧伤的心事,衬托点染着少女心扉。
在画作《闺梦》中,春闺锁梦,仿佛那个忧愁的女子已在你眼前,“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以画中裸女之实景给予了我们一个唯美的意境,缥缈惊鸿影,疑是玉人来,将女子留在画境中,生发出一种诗意的美,充分描绘女子的美与媚,展示女儿娇嗔痴怨怒的不同情态,冰肌玉骨,媚而不俗。美人迟暮,红颜易枯,就让美女的容颜在陈老师画卷定格,永远如春光明媚,与草木繁盛,与日月争辉。
陈老师的裸体画作以诗的意境,美的视角,爱的深情去体现人体,以自然之情达逍遥之境,融汇东西方文化之长,自成风格,使人体画这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画坛,这颗明珠将永远光彩夺目。
晓英,本刊编辑。
对学术的追求源于内心的坚持,陈老师乐观随和,以心性之自由将画作呈现于世人,深厚的学术沉淀及自由洒脱的态度,使裸体画在学术界熠熠生辉。从事裸体画创作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高的才情,去宏观驾驭,体现格调。陈老师以一颗赤诚之心,去面对人体艺术,结出硕果。
世间的美有多种,雄奇壮丽,瀑布奔泻、崇山峻岭、急风骤雨、茫茫沙漠,大气磅礴为壮美;小桥流水、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淡淡流云、幽林曲涧的为自然之优美。美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有一种美让人刻骨难忘,诗经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含笑凝睇,顾盼生辉。女子的美,难以用世间语言描绘,女子一颦一笑皆有无限趣味,柔桡轻曼,妩媚纤弱为柔美。大作家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真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我所能想象到的是:世界上若没有女人,将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子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女子的美总是让人魂牵梦绕,留恋不已,李白诗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自古燕肥环瘦各有千秋,大多数画家笔下的女子多是身材纤细,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陈老师画笔下的女子多是丰满之姿,冰肌玉骨,玉体横陈,以丰腴来象征女子的健康。陈老师在作品中写道:“我画的多是健康的女性,她们身姿丰腴,脸色红润,充满青春活力的成熟丰腴的女子。”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早在原始时期,受自然条件影响,高大丰硕的女人就是健康的象征,是好生养的,因此也是美的,女子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像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给人以无穷美好的想象。唐代流行女子以丰腴为美,而丰腴的美更是健康、开放、自由的象征。
陈老师的画结合了东方的婉约含蓄与西方的开朗奔放,东西方元素交融,以情喻理,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勇于尝试,大胆求新求变,借助人体,将写意之心入画境,以诗意的心去构筑玲珑剔透的想象世界,进入无我之境。陈老师画人体,注重线条的构造,线条是绘画的灵魂。主要是线条的一气呵成,以线条勾勒人体,将风神气韵灌注其中,意蕴于其里,以性情所至,达心灵之自由,以其独特的个性,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绘画的风格与艺术家本身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曾说:风格即人。刘勰也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这就是说:由于艺术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什么?风格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地反映出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和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内容即是作者想要去表达的主题,而借助一定的形式。陈老师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心里的需要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徐悲鸿的《群马图》表现出了中国画静中有动的内涵,在笔墨表现上讲究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达到了明暗变化的效果,使他笔下画出的马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艺术风格是一个艺术家画风成熟的标志,看其画而知其人是谁,在众多作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而具有鲜明独创风格和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则能够穿越时空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不朽的艺术。陈老师的绘画风格,以草书的笔墨书法入画,用狂草来画人体。笔力遒劲,以线条的朴拙韵味,勾勒人体,做到了形体与笔墨高度契合,它不仅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还能使人重新发现、感受其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美。马蒂斯说:“既是艺术家——他就是创造者。”陈老师以美的视角去观察,体验美,通过其独特的绘画方式展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绘画与书法的结合,书画同源,唐寅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他认为,书法与绘画两者意境相通,彼此关联,世上擅长书法的人大多也擅长绘画。因此在我国的书画史上,许多文人,都是身兼两职,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古有顾恺之、赵孟頫等,今有黄宾虹、齐白石等,举不胜举。陈老师以草书为基础,在绘画人体时,以草书之形意绘画人体,以达到意趣天成的效果,画中有强烈的书法韵味,以书法的纵横有象,波谲云诡,任情恣性,放笔挥运,不拘成规之形与绘画之象相结合。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书法与画都讲究线条,以线条构艺术形象,表达情态物理,汲取书法之所长,而使作品本身得到升华,这也是陈老师“心”的写照。
其次是绘画与诗词的结合,“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詩书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陈老师才华卓绝有其深厚的诗词功底,绘画与诗词相得益彰,在裸体画中寄托诗的意境,将绘画与诗词结合,独树一帜而不落窠臼。诗词是绘画的眼睛,也是瞭望画家内心的一扇窗口。陈老师将学术运用到绘画中,诗中情,画中意,其创造均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诗情与画意相融, 陈醉《梅竹清溪》:
梅竹清溪终别去,情深犹忆一芳容。
长睫难遮秋波涌,浅尝那堪醉唇红。
“情深犹忆一芳容”将诗的韵味凝固在绘画中,文字述情,画以笔墨传情,营造了一种超然境界,让人久久回味。增添了画的趣味,画无声,诗含情,以“有形的”“无声的”绘画形式来凸显“无形的”“有声的”诗歌的意境;而对意境的追求,是诗的审美原则,画的审美观点。陈老师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换为画意、画境,将我们带入美的意境,沉醉到画境当中,以诗情入画意,是画家深厚学养的体现,当今画家可谓凤毛麟角。
绘画与色彩,场景结合,首先是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石绿色耳环,紫色头发,红色嘴唇以色彩点缀其间而使画面生动。其次是场景的构造,将人物融入场景之中,深情描绘女子情态。借助自然意象,春之芳草,夏之群花,秋之霜叶,通过适当留白,缱绻旖旎。陈老师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艺术对空白的处理讲究写意,主张“以意为主”“ 使意造境”。实景与虚境相结合,虚实相生,虚境生而实景出,芳草含苞,拈花一笑,体会画家的弦外之音,画外之境,给人雾中看花的美感。在《月光曲》中,以画中裸女之实景与自然景象结合,将女子的美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诗经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光如水,柔情万种,佳期如梦,月光下的女子身姿那么苗条、秀美。以迷离的意境点缀怅惘的情调,真让人心神游荡。苍苔露冷,月落花浓,那些幽怨的、缠绵悱恻的、喜悦的、忧伤的心事,衬托点染着少女心扉。
在画作《闺梦》中,春闺锁梦,仿佛那个忧愁的女子已在你眼前,“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以画中裸女之实景给予了我们一个唯美的意境,缥缈惊鸿影,疑是玉人来,将女子留在画境中,生发出一种诗意的美,充分描绘女子的美与媚,展示女儿娇嗔痴怨怒的不同情态,冰肌玉骨,媚而不俗。美人迟暮,红颜易枯,就让美女的容颜在陈老师画卷定格,永远如春光明媚,与草木繁盛,与日月争辉。
陈老师的裸体画作以诗的意境,美的视角,爱的深情去体现人体,以自然之情达逍遥之境,融汇东西方文化之长,自成风格,使人体画这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画坛,这颗明珠将永远光彩夺目。
晓英,本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