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大壑 醉心太行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岭莽坡,松风万壑,千岩竦峙,茫茫太行八百里,钟灵毓秀,云蒸霞蔚,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魏晋竹林七贤,盘桓于此,诗酒逍遥。五代荆浩隐居于此,开创北派山水,成就一代宗师。
  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只有寄情于神秘而大美的自然之中,与之真情交流,感悟,才能情景交融,笔墨酣畅,创作出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佳作来。
  我所熟知的何海阔就是一位长年与山水亲近,与太行山比邻而居的山水知音。作为一个行者,他曾涉足过无数名山大川,但是,他最爱的仍然是心中的太行山,多年来,他行走、安居、创作在太行山——他对太行山的酷爱,罕有人比。
  何海阔痴心画艺,大学毕业后又曾游学西湖,问道京华,交友多为当代画坛翘楚。他勤奋多思,不断开拓眼界,锤炼笔墨,且学有所成。他的作品不求猎奇,也不囿于固定的模式,每每墨随心动,境由笔生,以自己独特的技法,让宣纸承载着苍润厚重、沉酣苍劲、幽深壮阔的美妙意境,让观者感受到现实与心中之景相结合的山水性情,主观的情感性靈与客观的景物意境互相感应、交融,使其作品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为一体。
  近年来,他以太行山为题材的作品,格高气雄,浑厚虚灵,有明显的宋元风韵,尤其对范宽、王蒙的师古溯源和理解把握更为深刻。
  最近看到他的太行山写生,古桥流水,群峰耸立,气象万千。或云起如幻,或绝壁千仞,或飞泉瀑吼,或有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的崖上人家。虽是写生作品,但画面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疏朗;结构严谨,沉稳而机变,生动地传达出太行山茂密、厚重、苍茫、滋润的情调气度。
  他的创作往往独具匠心,喜欢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淋漓,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得画面产生雄伟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如他的作品《花溪阑珊》,运用积墨法,渲染出大壑大丘的雄浑苍润,突出太行的雄伟壮阔;运用皴擦点染的变化,寻找与自然节奏的契合点;运用灵动的笔法,酣畅的墨色,映衬以略施淡彩的桃花,相得益彰。海阔山水苍古淳雅的唯美画面,透射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质有而趣灵”的山水精神。
  中国山水不同于风景画,不是对山川的简单再现,而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情感再现。正所谓石涛的“夫画者,从于心者”。国人论艺术有写实与写心之说,但写实必须有写生的基础,通过心动神明陶冶,从而形成艺术形象。而何海阔十分注重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他的作品不管是鸿篇大作还是小品写生,都在努力尝试新传统、新水墨的技法,从全新的角度引领读者,解读山水意境,这就是他在画画中传达的灵气、厚气、大气的太行风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奇险或程式化的流行符号。
  着重表现山水的灵动和润泽,保持山水本身的风韵,那就是何海阔山水画的魅力所在。
  如何完善自我,如何提炼艺术语言,是每个画家一生都需要下的功夫。他一手抓住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使得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互生互动。他紧紧抓住笔、墨两大元素,注重个性的培养和精神的升华。他心观自然、心观人生、心观笔墨,在“心观”上下功夫,笔触间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事实上,中国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圣人食道应物”“对人以神清道”,即老庄之道。古人把画山水和观山水作为一种体道行为。何海阔也遵循老庄学说“行非道生”“行于万物者,道也”“循道而趋”。
  艺者欲成大事者,除了笔耕不缀,更需心量眼界。何海阔,以老庄之道为精神营养,成为一个艺术精神方面不断求索的行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这既是他追求的画风,也是他修养的心态。
  生活中的何海阔待人诚恳,踏实厚行,寡言好静。他的画作,静观使人心情愉悦,没有烦躁之气,皆因他的绘画语言融合了众家之长,对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延展到人文理念,将传统的审美元素融于其中,让人耳目一新。既非单一的取法某家师古不化,亦非粕杂地东拼西凑以示丰盈,他是在古今涉猎之后的取舍,是在自己风格追求中的博观,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画家,要找到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存方式,找到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必要寻绎不尽的大壑风云。
其他文献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田立胜,画国画二十几年了。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学习,经常出去写生,安安静静地啃了不少书,画画更是作为日课,可以说既师古人,又师造化,下了不少功夫。在面临空前创新危机的花鸟画领域,田立胜稳健精进,渐成气象,功夫在画外。我尤其看重田立胜做人之厚道宽博和他笔下溢出的浓浓的富贵气。我所讲的富贵气,不是说穷得只剩下钱的那种土贵族气,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高贵精神和富贵气象,是那种从心底
期刊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科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是最难的。首先,花鸟画创作对于笔墨基本功要求非常高,其以小观大的特性,容不得笔墨的半点含糊和迟疑;其次,花鸟画,对于章法布局、艺术处理手段必须有深入的理解,一花一草,题材看似简单,但如何将简单的题材通过高妙的艺术处理,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笔墨含量和精神境界,这需要画家的大智慧和大手笔;再次,人物画有客观形象束缚,山水画要千笔万笔反复皴擦,而花鸟画
期刊
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家身上的外化。汉代石雕、画像石给人强烈震撼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整个的汉民族正处于精神的上升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个人层面的,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精神和开拓精神。 宋代的艺术品特有宁静、平和、悠远和无垠,是和整个的宋代的社会气质相吻合的,是和宋代社会各阶层所体现出来的另一种自信,包容相吻合的;是士大夫阶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精神
期刊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水文化和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我所认为的山水画作品,不是形象逼真的对景翻摹,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唯美工写,而是一种脉源清晰的艺术呈现,是一种自然物象的精神外化。它的基因链条里应该有奇崛、雄浑乃至苍茫的因子。正是基于此,当我读到刘明雷先生的山水作品时,恍然被某种气息所感染,宛若一股暖流袭过心头。  刘明雷先生是近几
期刊
“金石气”与“书卷气”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也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发展的特定历史时代里。  耿彬先生学习书法的年代,还延续着清末民国以来碑帖之争的余绪,大量出土的简牍和墨迹残纸又在冲击着人们的固有观念,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济南,还是以雄强浑厚的金石气的碑派书风为主,像金棻、关友声、任晓麓等先生,还是以堂皇大度的碑派书风风
期刊
罗丹说得好:“美在于发现。”这种发现,既是指对客观世界,也包括对主观世界即自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自身比发现客观世界更难。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层无形的陈规陋习的茧壳包裹着自己和束缚着自己,因此破茧而出非常困难。所以古代有“白首穷经至死不通”者,今天也有从一技艺终生碌碌无为者。假设衰年的齐白石不大胆革新自己,从清冷奇倔的八大画风中走出而创红花墨叶新路,他也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度过一种风烛残年的余
期刊
画家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偏重于写实的,另一种类型是偏向想象的。当然,这是大体而言。而且,两者之间并非截然有别,也就是说偏重写实的画家是不可能没有想象力的,反之亦然。但毕竟从画家的气质和才能看,这两种类型是客观的存在。写实与想象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画家有无艺术处理能力,即经营、构思的水平和语言表现技巧。至于画家何以偏重于写实和想象,细究起来原因很复杂,一般说来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就是我
期刊
温文尔雅的陈恺是我的一位好朋友。而他在艺术理念中是一个既崇尚自由精神,又崇尚信念,有博大情怀和感召力的人。他在绘画上的每一步升华和阶段性的推进,都是同追求艺术的个性、社会性相一致的。陈恺借助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形象符号在进行传统水墨转化的进程中,对周围现实生活的直接关注和表现正静悄悄展开,陈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用最广泛散播于大众中的形式语言与现实生活进行最直接的对话。  从气质谈
期刊
刘泳是中国北方画派的著名画家,系属燕赵慷慨之地,生于斯长于斯,按说其画风画貌应该是具有雄浑厚重的气度。但是就他个人总体作品印象来看,他却把北方苍茫浑厚之气,隐于南方婉约灵动的秀逸之中,因而使他的艺术作品更有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玄乎其外的美韵。  他画里画外能把诗家跃马扬鞭的豪迈与温润清秀的委婉相融合,继而营造出另一种别有洞天的风景气象,正是因为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他的画面更能产生出那么一种让人清爽怡悦和
期刊
我始终认为美是艺术的核心,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  美术美术,既要追求“美”又要追求“术”。“美”就要给人以美感享受,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追求审美理想;“术”就是要有技术技巧,要按艺术规律办事,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美术就是美的技术,而不是丑术。  认真观赏刘泳先生画的山水画,构图讲究、层次丰富、场面壮观、山势恢宏、气势磅磗、云雾缭绕、色调淡雅、笔墨娴熟、气韵生动、意境优美。他的画既有传统功力,又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