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找准创新的途径,优选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创新 思维 途径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2 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3 优选创新的方法
3.1 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
3.3 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3.4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表现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1 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4.2 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
4.3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5 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同行们能在教学中创立更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我们音乐教学的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
2 柳文杰.舞蹈的审美特征[J].艺术广角,2004(03)
3 何燕君.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5(01)
【关键词】 创新 思维 途径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2 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3 优选创新的方法
3.1 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
3.3 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3.4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表现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1 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4.2 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
4.3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5 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同行们能在教学中创立更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我们音乐教学的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
2 柳文杰.舞蹈的审美特征[J].艺术广角,2004(03)
3 何燕君.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