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这期间的制约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不良社会风气的薰染、活动圈孑的混杂,网络舆论的误导、家庭养育的偏离,学校德育的弱化等,都极大地迟滞了健全人格培养的进程。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开辟有效的路径,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情怀教育、交往教育、挫折教育、家校联育。通过这些教育,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逐步提高人格的品位。
【关键词】小学;人格;培养目标;路径
小学阶段的学生,如同自然界中的花蕾,清纯美丽,鲜嫩可爱,处于人格形成的初始期。能在这个时期对其人格予以塑造和培养,对于今后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发展,以致学习的成才、事业的成功,都将产生重要的预期。
一、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塑造和培养,需要确立正确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认为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应包含这些内容。
1.健康的体魄
小学这个年龄段,正是人的身体发育期,有效的体育活动和情绪拉动能促成身体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卫生习惯,正常的饮食营养都需同时跟进。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能和体魄,就会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产生顽强的意志力,并能勇敢地担负起繁重的学习任务,取得优秀的成绩。
2.阳光的心态
阳光的心态是愉悦快乐的原动力。小学生年龄小,历事浅,心态本身都是纯美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事情由少变多,心态的变化也是动态的。因此,随时给予正面的引导,使之保持阳光和清纯,这样就能对学习、对生活始终抱有愉快活泼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看事物的眼光就会有光明的一面,对学习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排除消极低沉的情绪。
3.高尚的品德
高尚的品德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小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思想、道德、情感都在这一时期形成雏形。因此,良好的爱心教育、同情心教育,应是道德教育的必修课。学生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和谐地融入社会,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对老师、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对祖国、对人民满怀热爱之情,这样才会激发出为祖国民族振兴、为人民生活幸福而发奋学习的动力。
4.聪明的智慧
小学生心无旁鹜,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聪明和智慧是与生俱来并在后天逐步学习而完美的。聪明的智慧,使他们生活学习的办法越来越多,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获取知识的水平越来越高,观察事物的眼光越来越敏锐。把聪明的智慧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创造自已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智慧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二、健全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制约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时候都无法避免。这些因素的反向影响,极大地迟滞和障碍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力量不可低估。
1.社会风气的薰染
我这里说的是社会不良风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不健康的东西进入人们的生活。一些腐朽的方式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如人们交往中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粗爆野蛮、不公平,人的礼貌、纪律、诚信、正义的缺失等等。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由于这些事情有的就发生在自已或同学的父母身上,有的发生在邻居或亲友之间,长期耳闻目睹,终将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2.网络舆论的误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舆论的工具性作用变得更快速,更直接,更直观。尤其是网络的兴盛和普及,信息的传播时速最快,范围最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种报刊、图书图片、网络中的不健康图像、趣味低下的游戏,对小学生都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对于处于身心发育期,缺乏对是非美丑作出正确判断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禍害,人格的扭曲就在不经意间进行了,这种影响后患无穷。
3.家庭养育的偏离
小学生成长在各个不同的家庭,父母亲友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其影响更直接。尤其是家长的不良品德、不良教养方式,最容易被孩子吸收和发扬,这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特别是家长养成的不良习惯,如攀比,孩子马上就会意识到并进行模仿。因此住房、车子、服饰,甚至居住的小区都成为攀比的条件,由此极大地滋养了虚荣心。家庭的地位、生活的贫富、父母的素养等,也是影响学生品格和成长的因素。富裕家庭成长的孩子比较自我、娇气;贫困家庭的孩子比较自卑、沉闷;父母文化素养较高的,孩子一般文明有礼。所以,家庭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4.学校德育的弱化
由于受升学率和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局限,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未能有效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去。学生每天面对的是课堂老师对知识的传授,课后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尤其是少数老师本身存在师德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学生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未能有效地获得品德教育的熏陶,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某些地方只能演化成良好的愿望,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预期受到抑制。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路路径
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并找准科学有效的方法,开辟合乎实际的路径,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情怀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情怀教育就是要教育他们懂得爱心和情感,从小就具有爱家、爱校、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要利用各学科的教学优势,将情怀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授,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怀。还可通过欣赏祖国山川的壮丽、歌声美好的旋律、诗词悠远的意境,激起小学生心灵的震撼,使他们从小就开始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旺、自已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获得幸福感的过程中,懂得感恩国家,感恩人民,感恩生活的时代。
2.交往教育
交往是人的正常存在方式,没有交往就没有生活。与人正常的交往,有利于个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扩张和提高。要教育学生学会交往,要选择恰当的交往对象,掌握交往的尺度和标准。活动的圈子应有老师、有同学、有家长、有朋友,不能随意交往,更不能滥交往。要在交往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友好相处。通过健康纯洁的交往,提高交流能力和交流质量,创造生动、鲜活、多彩的成长环境。
3.挫折教育
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儿童或成人,都有挫折的经历。要在小学生经受挫折之前就有接受挫折教育的经历。挫折每个人都应面对,从小就应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要设置一些吃苦项目,让学生在毫无援手的情况下完成。对于一贯表现优秀的学生,也要针对他的某些缺点适当地给予批评。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好的事情,不能溺爱和包办。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勇气和意志,增强独立成事,敢于担当的气魄。
4.家校联育
家长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有效配合,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得以正常发展的有力保障。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童年时期健康心智形成的关键,这种影响力是久远的。所以父母的责任不仅是养,更重要的是育。学校的教育,重点是由老师来完成。因此,老师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独特的行为方式、自由独立的人格,都将成为精神的火炬,点亮学生蒙昧而纯美的心灵。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这种无形的精神动力,必将化成净洁的养份,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小学;人格;培养目标;路径
小学阶段的学生,如同自然界中的花蕾,清纯美丽,鲜嫩可爱,处于人格形成的初始期。能在这个时期对其人格予以塑造和培养,对于今后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发展,以致学习的成才、事业的成功,都将产生重要的预期。
一、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塑造和培养,需要确立正确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认为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应包含这些内容。
1.健康的体魄
小学这个年龄段,正是人的身体发育期,有效的体育活动和情绪拉动能促成身体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卫生习惯,正常的饮食营养都需同时跟进。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能和体魄,就会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产生顽强的意志力,并能勇敢地担负起繁重的学习任务,取得优秀的成绩。
2.阳光的心态
阳光的心态是愉悦快乐的原动力。小学生年龄小,历事浅,心态本身都是纯美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事情由少变多,心态的变化也是动态的。因此,随时给予正面的引导,使之保持阳光和清纯,这样就能对学习、对生活始终抱有愉快活泼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看事物的眼光就会有光明的一面,对学习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排除消极低沉的情绪。
3.高尚的品德
高尚的品德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小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思想、道德、情感都在这一时期形成雏形。因此,良好的爱心教育、同情心教育,应是道德教育的必修课。学生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和谐地融入社会,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对老师、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对祖国、对人民满怀热爱之情,这样才会激发出为祖国民族振兴、为人民生活幸福而发奋学习的动力。
4.聪明的智慧
小学生心无旁鹜,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聪明和智慧是与生俱来并在后天逐步学习而完美的。聪明的智慧,使他们生活学习的办法越来越多,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获取知识的水平越来越高,观察事物的眼光越来越敏锐。把聪明的智慧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创造自已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智慧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二、健全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制约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时候都无法避免。这些因素的反向影响,极大地迟滞和障碍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力量不可低估。
1.社会风气的薰染
我这里说的是社会不良风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不健康的东西进入人们的生活。一些腐朽的方式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如人们交往中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粗爆野蛮、不公平,人的礼貌、纪律、诚信、正义的缺失等等。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由于这些事情有的就发生在自已或同学的父母身上,有的发生在邻居或亲友之间,长期耳闻目睹,终将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2.网络舆论的误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舆论的工具性作用变得更快速,更直接,更直观。尤其是网络的兴盛和普及,信息的传播时速最快,范围最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种报刊、图书图片、网络中的不健康图像、趣味低下的游戏,对小学生都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对于处于身心发育期,缺乏对是非美丑作出正确判断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禍害,人格的扭曲就在不经意间进行了,这种影响后患无穷。
3.家庭养育的偏离
小学生成长在各个不同的家庭,父母亲友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其影响更直接。尤其是家长的不良品德、不良教养方式,最容易被孩子吸收和发扬,这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特别是家长养成的不良习惯,如攀比,孩子马上就会意识到并进行模仿。因此住房、车子、服饰,甚至居住的小区都成为攀比的条件,由此极大地滋养了虚荣心。家庭的地位、生活的贫富、父母的素养等,也是影响学生品格和成长的因素。富裕家庭成长的孩子比较自我、娇气;贫困家庭的孩子比较自卑、沉闷;父母文化素养较高的,孩子一般文明有礼。所以,家庭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4.学校德育的弱化
由于受升学率和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局限,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未能有效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去。学生每天面对的是课堂老师对知识的传授,课后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尤其是少数老师本身存在师德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学生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未能有效地获得品德教育的熏陶,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某些地方只能演化成良好的愿望,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预期受到抑制。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路路径
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并找准科学有效的方法,开辟合乎实际的路径,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情怀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情怀教育就是要教育他们懂得爱心和情感,从小就具有爱家、爱校、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要利用各学科的教学优势,将情怀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授,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怀。还可通过欣赏祖国山川的壮丽、歌声美好的旋律、诗词悠远的意境,激起小学生心灵的震撼,使他们从小就开始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旺、自已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获得幸福感的过程中,懂得感恩国家,感恩人民,感恩生活的时代。
2.交往教育
交往是人的正常存在方式,没有交往就没有生活。与人正常的交往,有利于个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扩张和提高。要教育学生学会交往,要选择恰当的交往对象,掌握交往的尺度和标准。活动的圈子应有老师、有同学、有家长、有朋友,不能随意交往,更不能滥交往。要在交往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友好相处。通过健康纯洁的交往,提高交流能力和交流质量,创造生动、鲜活、多彩的成长环境。
3.挫折教育
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儿童或成人,都有挫折的经历。要在小学生经受挫折之前就有接受挫折教育的经历。挫折每个人都应面对,从小就应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要设置一些吃苦项目,让学生在毫无援手的情况下完成。对于一贯表现优秀的学生,也要针对他的某些缺点适当地给予批评。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好的事情,不能溺爱和包办。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勇气和意志,增强独立成事,敢于担当的气魄。
4.家校联育
家长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有效配合,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得以正常发展的有力保障。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童年时期健康心智形成的关键,这种影响力是久远的。所以父母的责任不仅是养,更重要的是育。学校的教育,重点是由老师来完成。因此,老师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独特的行为方式、自由独立的人格,都将成为精神的火炬,点亮学生蒙昧而纯美的心灵。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这种无形的精神动力,必将化成净洁的养份,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