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知识信息瞬息万变。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是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根本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当下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已经逐步深入,但教法程式化、思维刻板化、考试技巧化等现象仍较普遍,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能的训练,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培养个性、发展能力等的教学内容常常被忽视,更谈不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浅见。
一、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英国教学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尽量少”与“尽量多”道出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大胆设想,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思想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难。阅读教学中这种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预习能力,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这种预习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求上课前读通课文,包括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等问题。
第二步:要求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要求精读课文,注重提出问题。每生须根据课文内容书面提出一至三个问题或课堂质疑,或课堂向老师质疑,看谁提出的问题既多又好,也看那位学生“解答”的最好,经评议后当堂给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同学打分。
这样经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训练,使学生对词的质疑,发展到对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形式的思考。如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遣词造句更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把“能织出人类所能想象到得美丽的布”改为“能织出人类所不能想象到的美丽的布”,才能说明美丽的程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正是创新的基础。学生预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发展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不断激起学生“求疑”的兴趣,必能促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应具有挑战性。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切忌大而空,而应当具体深入。这方面的训练很多,我在教学中发现,像“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你有什么看法”等问题,学生一般不愿多做思考,因为相关的内容教材上一般都有,而且易于概括,回答这种问题只不过是对学生的一种“提醒”,使之集中注意,不具备挑战性。我认为,提问题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特认识,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具有挑战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才会“水涨船高”。
(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填补作品意义的空白,去自得、去自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书、不惟上。如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上积极思考,提出对“骗子”应重新进行评价,“骗子”固然可恨,但他们骗的对象是皇帝,皇帝更可恨,因为他的财富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骗子”也是“绿林好汉”,把骗得的财物分给穷人。
(四)延伸阅读教学,培养创造精神
有效延伸阅读教学,开展一系列培养创新的活动,加强听说训练。如听新闻广播、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听音乐、听故事,甚至听风声、听雨声,并将所听到的内容形成文字,然后加以口述。可以是长期性的课前三分钟的口头表达训练,也可以组织辩论会、演讲赛,让学生在听说中去感受创造的乐趣。
二、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水平可以反应学生词汇积累、语言组织能力、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以及语文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可以进行反向思考:良药裹上糖衣,也同样利于病,不是更好吗?即使是“忠言”如果以婉转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是更能使人心悦诚服吗?不是比“逆耳”更“利于行”吗?又如“狐假虎威”的“狐”,“善假于物”,值得称颂;“班门弄斧”的“弄斧者”敢于挑战权威,令人钦佩;“人言可畏”的“人言”并不“可畏”,只要面对“人言”,只要不断完善自己;“艺高人胆大”此言不假,但也要小心“大意失荆州”,“艺高”更须谨慎。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思考要合乎情理,力求创新但不能脱离实际。下面以帮助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情节为例,再次说明作文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想象作文关键在于构思作文情节。情节合理有趣,引人入胜,结尾要有意义,使读者受到鼓舞。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更好的突出中心。在构思作文情节时,我提示学生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围绕写作目的,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情节要连贯完整。
第二,构思作文情节时要合理展开想象,即符合真实的生活。如有位学生以“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一组词语编写的一个故事。他是这样写的:从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有一双眼睛,但看不见东西;有一个鼻子,但闻不见气味;弟弟有一双耳朵,但只是摆设,有一张嘴巴但不会说话……显然,这样设计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然而脱离了实际生活,如此离奇的情节不能给人以真实感,使人感到难以理解。
第三,故事情节要根据发展顺序层层推进,有起有伏、有转化,要巧设悬念,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位学生以“铅笔、橡皮和转笔刀”为话题,巧妙设计了情节,编出了三者由争吵到和好的故事,生动而又合乎情理。
想象作文能启发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并根据实际生活去大胆想象、发挥、创造。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会有很好的提高。
作文中创新的培养,除教师指导学生“放开”来写之外,还可以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如可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或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或尝试写诗、写童话、写小说、写剧本。总之,要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去启发他们的心智,开发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所隐含的创新潜能,激發他们创新的欲望和自信。
如今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如何使课程改革中“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法。此“路”虽“漫漫其修远兮”,广大教师亦应该转变作风、开拓创新,为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上下而求索”。
一、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英国教学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尽量少”与“尽量多”道出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大胆设想,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思想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难。阅读教学中这种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预习能力,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这种预习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求上课前读通课文,包括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等问题。
第二步:要求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要求精读课文,注重提出问题。每生须根据课文内容书面提出一至三个问题或课堂质疑,或课堂向老师质疑,看谁提出的问题既多又好,也看那位学生“解答”的最好,经评议后当堂给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同学打分。
这样经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训练,使学生对词的质疑,发展到对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形式的思考。如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遣词造句更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把“能织出人类所能想象到得美丽的布”改为“能织出人类所不能想象到的美丽的布”,才能说明美丽的程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正是创新的基础。学生预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发展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不断激起学生“求疑”的兴趣,必能促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应具有挑战性。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切忌大而空,而应当具体深入。这方面的训练很多,我在教学中发现,像“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你有什么看法”等问题,学生一般不愿多做思考,因为相关的内容教材上一般都有,而且易于概括,回答这种问题只不过是对学生的一种“提醒”,使之集中注意,不具备挑战性。我认为,提问题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特认识,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具有挑战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才会“水涨船高”。
(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填补作品意义的空白,去自得、去自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书、不惟上。如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上积极思考,提出对“骗子”应重新进行评价,“骗子”固然可恨,但他们骗的对象是皇帝,皇帝更可恨,因为他的财富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骗子”也是“绿林好汉”,把骗得的财物分给穷人。
(四)延伸阅读教学,培养创造精神
有效延伸阅读教学,开展一系列培养创新的活动,加强听说训练。如听新闻广播、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听音乐、听故事,甚至听风声、听雨声,并将所听到的内容形成文字,然后加以口述。可以是长期性的课前三分钟的口头表达训练,也可以组织辩论会、演讲赛,让学生在听说中去感受创造的乐趣。
二、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水平可以反应学生词汇积累、语言组织能力、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以及语文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可以进行反向思考:良药裹上糖衣,也同样利于病,不是更好吗?即使是“忠言”如果以婉转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是更能使人心悦诚服吗?不是比“逆耳”更“利于行”吗?又如“狐假虎威”的“狐”,“善假于物”,值得称颂;“班门弄斧”的“弄斧者”敢于挑战权威,令人钦佩;“人言可畏”的“人言”并不“可畏”,只要面对“人言”,只要不断完善自己;“艺高人胆大”此言不假,但也要小心“大意失荆州”,“艺高”更须谨慎。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思考要合乎情理,力求创新但不能脱离实际。下面以帮助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情节为例,再次说明作文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想象作文关键在于构思作文情节。情节合理有趣,引人入胜,结尾要有意义,使读者受到鼓舞。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更好的突出中心。在构思作文情节时,我提示学生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围绕写作目的,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情节要连贯完整。
第二,构思作文情节时要合理展开想象,即符合真实的生活。如有位学生以“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一组词语编写的一个故事。他是这样写的:从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有一双眼睛,但看不见东西;有一个鼻子,但闻不见气味;弟弟有一双耳朵,但只是摆设,有一张嘴巴但不会说话……显然,这样设计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然而脱离了实际生活,如此离奇的情节不能给人以真实感,使人感到难以理解。
第三,故事情节要根据发展顺序层层推进,有起有伏、有转化,要巧设悬念,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位学生以“铅笔、橡皮和转笔刀”为话题,巧妙设计了情节,编出了三者由争吵到和好的故事,生动而又合乎情理。
想象作文能启发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并根据实际生活去大胆想象、发挥、创造。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会有很好的提高。
作文中创新的培养,除教师指导学生“放开”来写之外,还可以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如可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或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或尝试写诗、写童话、写小说、写剧本。总之,要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去启发他们的心智,开发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所隐含的创新潜能,激發他们创新的欲望和自信。
如今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如何使课程改革中“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法。此“路”虽“漫漫其修远兮”,广大教师亦应该转变作风、开拓创新,为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