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现状和问题入手,以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和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以相对平稳的心态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就业态势与职业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义利兼收、个人本位,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的职业价值取向。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01-02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一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取向的变迁
人的价值是表示人们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实践关系去判定人的价值。人们的实践和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价值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不一样的。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变迁,就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人们实现自己价值的不同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以社会为中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党的安排。当时,国家对毕业生采取“统招、统报、统配”政策,是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指令性分配。
8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向“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倾斜,既要地位高,也要挣钱多。这表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逐渐由“社会价值型”向“经济价值型”转变,把经济利益、物质待遇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90年代初期:大学生求职成才逐步到位,开始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功利化倾向明显。大学生的视野逐渐转向现实,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敢于在市场经济中搏击,追求务实化,求职成才结合逐步到位,开始既考虑个人价值,又考虑社会价值,体现个人价值实现,来达到社会价值的实现;先学科学文化知识,再到市场经济大海中寻求发展一一“先上山后下海”。
90年代中后期至今:大学生极力找到个人和社会最佳结合点,多元化、多层次,主动性、功利性增强。自主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职业流动,“逐步到位”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当前大学生一种现实的择业取向,政治观念比较淡薄,为国家考虑的少了,很多学生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惠”为标尺进行自我发展设计的取向。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曾经激励了共和国历史上几代青少年,80年代青年“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呼声言犹在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习惯这种“表达”。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才能感受到“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青年却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定位“我的”人生目标。
(一)高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们虽能清楚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体制的更替,使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社会腐败现象滋生。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
(二)职业指导教育对价值观的教育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校逐渐淡化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只注重理论、轻实践、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他们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少,因而自我评价不够成熟,整体上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对如何择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择业也就自然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在你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情况中分别从党员、团员、群众、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干部、一般学生8种人群里进行,调查的内容有学知识长才干、锻炼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的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等方面进行。调查的结果分别是21.04%、12.14%、22.83%、11.70%、3.99%、6.94%。(数据来源:《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成果集萃》(下卷·2002年))
显然,“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这只能算实现目标的手段,“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的价值取向远比“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价值取向要大得多,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在2002年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升迁机会、权力专业、对口工作、舒适风险大小、出国机会、工作地点等分别占的比重是86.42%、39.99%、20.16%、10.09%、50.47%、30.9%、12.37%、10.92%、34.98%。(数据来源:2002《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城市青年就业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收入高低、发展机会大小、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要高、工作要体面、环境要舒适、要用其所学、还要风险系数小,当代青年选择职业打的正是这样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如意算盘”。
三、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于成功信念的追求,探索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業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择业要素在一份不同年份对不同高校的调查中占第一位的分别是:1994年广东省经济收入;1995年华东某校事业发展;1996年大连:经济收入与福利;1997年佛山:发挥才能;1998年上海、西安:经济收入;1999年浙大:发挥才能;2000年河南:经济收入;2001年全国:个人兴趣;2001年北京:发挥专长;2002年京津:工作地 域;2003年北京:发挥专长;2004年福州:满足物质需求;
在薪资待遇实情与期望落差调查中34%觉得跟预计的差不多;38%觉得比预想的低;19%觉得太低了,落差很大;9%觉得比预想的高。
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首选条件占绝大多数,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纠正大学生择业决策中存在的理想化倾向
在就业观念方面,当代大学生重待遇、重工资福利、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和较高的就业期望。因此,必须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得他們能够认识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克服专业驱动的就业观,努力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开拓视野,培养创业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独立择业的意识,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和培养体系,为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提供指导
开设大学生生涯辅导课,增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技巧。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在了解大学生择业倾向性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其专业方向,以达到更大化挖掘其潜力的目的;及时了解和介绍职业结构和社会需要的调整,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
(三)结合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建立了公益性就业安置机构,以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1、建立人才就业信息网络足够的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2、定期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暨供需见面会。
3、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定单培养”为了使学生毕业后都能寻求到可心的职业。
4、利用充裕的信息资源,救助弱势群体。
总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积极有效地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01-02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一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取向的变迁
人的价值是表示人们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实践关系去判定人的价值。人们的实践和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价值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不一样的。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变迁,就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人们实现自己价值的不同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以社会为中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党的安排。当时,国家对毕业生采取“统招、统报、统配”政策,是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指令性分配。
8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向“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倾斜,既要地位高,也要挣钱多。这表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逐渐由“社会价值型”向“经济价值型”转变,把经济利益、物质待遇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90年代初期:大学生求职成才逐步到位,开始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功利化倾向明显。大学生的视野逐渐转向现实,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敢于在市场经济中搏击,追求务实化,求职成才结合逐步到位,开始既考虑个人价值,又考虑社会价值,体现个人价值实现,来达到社会价值的实现;先学科学文化知识,再到市场经济大海中寻求发展一一“先上山后下海”。
90年代中后期至今:大学生极力找到个人和社会最佳结合点,多元化、多层次,主动性、功利性增强。自主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职业流动,“逐步到位”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当前大学生一种现实的择业取向,政治观念比较淡薄,为国家考虑的少了,很多学生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惠”为标尺进行自我发展设计的取向。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曾经激励了共和国历史上几代青少年,80年代青年“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呼声言犹在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习惯这种“表达”。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才能感受到“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青年却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定位“我的”人生目标。
(一)高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们虽能清楚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体制的更替,使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社会腐败现象滋生。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
(二)职业指导教育对价值观的教育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校逐渐淡化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只注重理论、轻实践、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他们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少,因而自我评价不够成熟,整体上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对如何择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择业也就自然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在你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情况中分别从党员、团员、群众、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干部、一般学生8种人群里进行,调查的内容有学知识长才干、锻炼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的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等方面进行。调查的结果分别是21.04%、12.14%、22.83%、11.70%、3.99%、6.94%。(数据来源:《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成果集萃》(下卷·2002年))
显然,“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这只能算实现目标的手段,“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的价值取向远比“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价值取向要大得多,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在2002年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升迁机会、权力专业、对口工作、舒适风险大小、出国机会、工作地点等分别占的比重是86.42%、39.99%、20.16%、10.09%、50.47%、30.9%、12.37%、10.92%、34.98%。(数据来源:2002《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城市青年就业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收入高低、发展机会大小、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要高、工作要体面、环境要舒适、要用其所学、还要风险系数小,当代青年选择职业打的正是这样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如意算盘”。
三、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于成功信念的追求,探索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業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择业要素在一份不同年份对不同高校的调查中占第一位的分别是:1994年广东省经济收入;1995年华东某校事业发展;1996年大连:经济收入与福利;1997年佛山:发挥才能;1998年上海、西安:经济收入;1999年浙大:发挥才能;2000年河南:经济收入;2001年全国:个人兴趣;2001年北京:发挥专长;2002年京津:工作地 域;2003年北京:发挥专长;2004年福州:满足物质需求;
在薪资待遇实情与期望落差调查中34%觉得跟预计的差不多;38%觉得比预想的低;19%觉得太低了,落差很大;9%觉得比预想的高。
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首选条件占绝大多数,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纠正大学生择业决策中存在的理想化倾向
在就业观念方面,当代大学生重待遇、重工资福利、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和较高的就业期望。因此,必须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得他們能够认识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克服专业驱动的就业观,努力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开拓视野,培养创业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独立择业的意识,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和培养体系,为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提供指导
开设大学生生涯辅导课,增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技巧。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在了解大学生择业倾向性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其专业方向,以达到更大化挖掘其潜力的目的;及时了解和介绍职业结构和社会需要的调整,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
(三)结合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建立了公益性就业安置机构,以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1、建立人才就业信息网络足够的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2、定期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暨供需见面会。
3、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定单培养”为了使学生毕业后都能寻求到可心的职业。
4、利用充裕的信息资源,救助弱势群体。
总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积极有效地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