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社会的复杂和竞争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家长的不同教育理念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分析,提醒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教育理念;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无疑会越来越激烈。现代社会的复杂和竞争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使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的增长高于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才能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许多心理问题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与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有密切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长期的、常任的、全方位的老师。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和长远的。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分数第一的教育理念。分数第一,主要功课考试的时候得到高分就是好学生,单纯以有形的文化知识标准去衡量一个人。“一好遮百丑”,学生分数好,则是家里和学校的宠儿,分数不高,则是末等公民只能当陪衬。于是在考试遇到难题的时候,孩子本来应该去想这个题怎么解,可是我们的孩子有的时候只想我今天要没考好怎么办?我回家怎么跟家长交待啊?他总是先把这些问题、这些不好的心态表现出来,所以会影响考试的发挥。因此所有的学生,心理状况都不能够处在一个正确的状态中,表现为极端的任性和自卑,焦虑和抑郁等,进而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比如失落。
二、我的孩子应是十全十美的。父母们常犯的错误是攀比,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还自认为是对孩子的负责任,却不知道,这种时时的“敲打”只能泯灭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感到自卑,加速孩子走向失败。“我能行”、“我帮你”是做父母的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即教会了孩子不屈不挠的性情,也让孩子学会了与人合作。及时发现儿童的进步,予以肯定与表扬,会增强孩子上进的信心。对于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出现了缺点与错误,一味的指责、训斥,甚至任意打骂,易挫折儿童的自尊心,形成自卑、胆怯的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耐心的指导,讲道理。人无完人,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效地克服了自己的不足,而让自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成长的价值取向,生活的过程中,父母总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蓝本描绘着子女的未来形象,对他们抱有某种期望或据此鼓励或禁止子女的某种行为,引导他们走一定的道路。据调查材料发现,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诚实这种品质;着重社圣:型人才的家长,则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
家长的人才观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家庭教育內容的选择,家长的人才观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家长在为他们勾画蓝图时,应考虑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坦诚的性格,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将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将来复杂的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所以,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应是培养孩子成“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培养孩子成为高学历的人。
四、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既然成长也就意味着还未成熟,有其幼稚的一面,这是他们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有些家长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去衡量他们,对儿童干涉过多,限制过多,压抑了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那种一味希望孩子早读书、早成才的家长,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抢先”教育会产生不良后果,“拔苗助长”的道理我们都明白。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五、教育孩子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称作教育动机。家长对子女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动机也就各有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社会的小公民,其教育动机可称为为国教子;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为其将来的幸福,其教育动机可认为是为孩子自身;还有的家长在心底里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把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教育动机往往是为了光耀门庭、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愿望。
不同的教育动机,影响着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为国教子的家长一般比较理智。为孩子自身幸福的家长则对孩子比较宽容。这两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比较民主,目前抱有这两类动机的家长越来越多。而为已教子的家长教养方式往往偏于专制,也伴有明显的溺爱和保护。
谁都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关注孩子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教育理念;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无疑会越来越激烈。现代社会的复杂和竞争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使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的增长高于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才能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许多心理问题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与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有密切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长期的、常任的、全方位的老师。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和长远的。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分数第一的教育理念。分数第一,主要功课考试的时候得到高分就是好学生,单纯以有形的文化知识标准去衡量一个人。“一好遮百丑”,学生分数好,则是家里和学校的宠儿,分数不高,则是末等公民只能当陪衬。于是在考试遇到难题的时候,孩子本来应该去想这个题怎么解,可是我们的孩子有的时候只想我今天要没考好怎么办?我回家怎么跟家长交待啊?他总是先把这些问题、这些不好的心态表现出来,所以会影响考试的发挥。因此所有的学生,心理状况都不能够处在一个正确的状态中,表现为极端的任性和自卑,焦虑和抑郁等,进而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比如失落。
二、我的孩子应是十全十美的。父母们常犯的错误是攀比,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还自认为是对孩子的负责任,却不知道,这种时时的“敲打”只能泯灭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感到自卑,加速孩子走向失败。“我能行”、“我帮你”是做父母的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即教会了孩子不屈不挠的性情,也让孩子学会了与人合作。及时发现儿童的进步,予以肯定与表扬,会增强孩子上进的信心。对于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出现了缺点与错误,一味的指责、训斥,甚至任意打骂,易挫折儿童的自尊心,形成自卑、胆怯的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耐心的指导,讲道理。人无完人,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效地克服了自己的不足,而让自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成长的价值取向,生活的过程中,父母总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蓝本描绘着子女的未来形象,对他们抱有某种期望或据此鼓励或禁止子女的某种行为,引导他们走一定的道路。据调查材料发现,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诚实这种品质;着重社圣:型人才的家长,则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
家长的人才观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家庭教育內容的选择,家长的人才观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家长在为他们勾画蓝图时,应考虑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坦诚的性格,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将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将来复杂的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所以,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应是培养孩子成“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培养孩子成为高学历的人。
四、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既然成长也就意味着还未成熟,有其幼稚的一面,这是他们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有些家长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去衡量他们,对儿童干涉过多,限制过多,压抑了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那种一味希望孩子早读书、早成才的家长,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抢先”教育会产生不良后果,“拔苗助长”的道理我们都明白。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五、教育孩子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称作教育动机。家长对子女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动机也就各有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社会的小公民,其教育动机可称为为国教子;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为其将来的幸福,其教育动机可认为是为孩子自身;还有的家长在心底里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把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教育动机往往是为了光耀门庭、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愿望。
不同的教育动机,影响着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为国教子的家长一般比较理智。为孩子自身幸福的家长则对孩子比较宽容。这两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比较民主,目前抱有这两类动机的家长越来越多。而为已教子的家长教养方式往往偏于专制,也伴有明显的溺爱和保护。
谁都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关注孩子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