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指导学生品读精彩语段的方法有:通读,明确语段的作用;研读,分析透视;品读,评价赏析
【关键词】通读 研读 品读
对于一篇文章来讲,把握好精彩语段就好比是拿到了一把开启文章主旨的钥匙。如何指导学生品读精彩语段,领悟文章内涵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读,明确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通读”的任务是明确精彩语段的构段方式,在结构上的作用。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精彩语段更是我们探究作者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的有效途径,抓住了语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总领段。如《苏州园林》的第二段概括介绍了苏州园林“完美如画”的特点,并从亭台轩榭的布局等四方面对下文的内容作提示,是全文的总领段。抓住了这一段,就抓住了全文结构的“纲”。教学时以这一段为突破口,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很快就弄明白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了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及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
(二)过渡段。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所写建筑繁多,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为了使学生较快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教学中抓住第十一段设计教学步骤,这一段从结构上说是过渡段:既是对上文说明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小结,又照应了后文的第二十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既概述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提示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抓住了这一段,文章的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三)总结段。如《地球是圆的吗?》最后一段:“实际上,地球是一个有着它独特形状的球体……”这一段是全文内容的归纳,先布置学生阅读,在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后再提问:“地球有着怎样的独特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出来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时期?我们使用的地球仪为何是正圆形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寻求答案。这样由段到篇,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球的形状,而且学到了文章先分析后归纳的结构形式。
二、研读,分析透视
研读语段主要是在把握全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语段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子结合语言环境进行重点剖析。其方法如下:
(一)透析式研读。鲁迅曾经说过:“倘要論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在阅读《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美景及渔人做客桃源两段时,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呢?如果这时我们不去透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志趣,就很难理解其原因。
(二)质疑式研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研读中又如何质疑呢?1.到感觉矛盾的地方提出质疑。《孔乙己》最后一段写道“我到现在终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是矛盾的,两词并用有什么弦外之音?2.在未尽之处提出问题。老舍的《小麻雀》结尾写道:“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什么呢?3.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或句子处质疑。朱自清《背影》中“车站送别”一段,两次写到背影,两词写到流泪,其感情是否相同?4.对耐人寻味的句子进行发问。如鲁迅《故乡》中结尾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有这样的质疑,不仅会使学生在朗读时有目的性有成就感,而且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在这样的研读中迎刃而解。
(三)讨论式研读。讨论式研读就是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对文中道理的领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羚羊木雕》中,有的同学认为课文展示了少年朋友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值得珍视;有的同学认为父母这样处理事情,不能说他们重财轻义,是疼爱子女的表现,这是很多父母身上都存在的,不足为奇;也有同学认为父母这样做,虽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友谊,应该批评。发生这样争议时,就有必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品读,评价赏析
品读,就是从阅读中学会评价赏析。即对语段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鉴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品读语段精美的修辞手法。如《济南的冬天》“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慈爱,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品读语段生动的细节描写。如《背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再抱起橘子走。”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描摹父亲的外貌: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写出了父亲的老态、憨厚。 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探"、"穿"、"爬"、"攀着"、"缩"、"倾",父亲艰难的举动,蹒跚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字里行间充溢着父子深情。 在这样的细节中,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最容易感染读者。
品读语段雅词、哲理句。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钻”字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状,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如《故乡》中“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成了路”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我们向着希望之路奔跑,才能创造新生活。
品读语段中或平实或生动的语句。如《春》中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的短句浅语从口语中来,语言朴实隽永。但读起来却清新优美,意蕴绵长。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指导,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品读精彩语段的技能技巧,而且他们还能利用这把“钥匙”去开启“黄金屋”中的宝藏,从而开拓视野,提高鉴赏能力,获得审美享受。
【关键词】通读 研读 品读
对于一篇文章来讲,把握好精彩语段就好比是拿到了一把开启文章主旨的钥匙。如何指导学生品读精彩语段,领悟文章内涵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读,明确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通读”的任务是明确精彩语段的构段方式,在结构上的作用。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精彩语段更是我们探究作者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的有效途径,抓住了语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总领段。如《苏州园林》的第二段概括介绍了苏州园林“完美如画”的特点,并从亭台轩榭的布局等四方面对下文的内容作提示,是全文的总领段。抓住了这一段,就抓住了全文结构的“纲”。教学时以这一段为突破口,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很快就弄明白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了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及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
(二)过渡段。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所写建筑繁多,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为了使学生较快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教学中抓住第十一段设计教学步骤,这一段从结构上说是过渡段:既是对上文说明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小结,又照应了后文的第二十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既概述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提示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抓住了这一段,文章的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三)总结段。如《地球是圆的吗?》最后一段:“实际上,地球是一个有着它独特形状的球体……”这一段是全文内容的归纳,先布置学生阅读,在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后再提问:“地球有着怎样的独特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出来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时期?我们使用的地球仪为何是正圆形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寻求答案。这样由段到篇,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球的形状,而且学到了文章先分析后归纳的结构形式。
二、研读,分析透视
研读语段主要是在把握全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语段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子结合语言环境进行重点剖析。其方法如下:
(一)透析式研读。鲁迅曾经说过:“倘要論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在阅读《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美景及渔人做客桃源两段时,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呢?如果这时我们不去透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志趣,就很难理解其原因。
(二)质疑式研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研读中又如何质疑呢?1.到感觉矛盾的地方提出质疑。《孔乙己》最后一段写道“我到现在终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是矛盾的,两词并用有什么弦外之音?2.在未尽之处提出问题。老舍的《小麻雀》结尾写道:“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什么呢?3.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或句子处质疑。朱自清《背影》中“车站送别”一段,两次写到背影,两词写到流泪,其感情是否相同?4.对耐人寻味的句子进行发问。如鲁迅《故乡》中结尾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有这样的质疑,不仅会使学生在朗读时有目的性有成就感,而且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在这样的研读中迎刃而解。
(三)讨论式研读。讨论式研读就是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对文中道理的领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羚羊木雕》中,有的同学认为课文展示了少年朋友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值得珍视;有的同学认为父母这样处理事情,不能说他们重财轻义,是疼爱子女的表现,这是很多父母身上都存在的,不足为奇;也有同学认为父母这样做,虽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友谊,应该批评。发生这样争议时,就有必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品读,评价赏析
品读,就是从阅读中学会评价赏析。即对语段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鉴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品读语段精美的修辞手法。如《济南的冬天》“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慈爱,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品读语段生动的细节描写。如《背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再抱起橘子走。”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描摹父亲的外貌: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写出了父亲的老态、憨厚。 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探"、"穿"、"爬"、"攀着"、"缩"、"倾",父亲艰难的举动,蹒跚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字里行间充溢着父子深情。 在这样的细节中,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最容易感染读者。
品读语段雅词、哲理句。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钻”字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状,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如《故乡》中“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成了路”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我们向着希望之路奔跑,才能创造新生活。
品读语段中或平实或生动的语句。如《春》中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的短句浅语从口语中来,语言朴实隽永。但读起来却清新优美,意蕴绵长。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指导,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品读精彩语段的技能技巧,而且他们还能利用这把“钥匙”去开启“黄金屋”中的宝藏,从而开拓视野,提高鉴赏能力,获得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