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业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研究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论文体系。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浅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7. 11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7- 0213- 02
1 当前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开展了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改革,但是由于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不同,创业教育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我校创业教育初创时期以开设一两门课程、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做讲座、搞一些创业计划活动的形式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仍然将传统的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并未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未设置系统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少鲜活的实际案例,设计的创业活动缺少与企业的充分联系,创业教育师资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
1.2 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我们目前的创业教育多是课外活动、讲座等形式的业余教育,创业教育没融入正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大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的建设,在现实传授中等同于具体技能教授的现象比较普遍,创业教育仍深深地依赖于专业教育,缺乏积极改革现有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的实用的操作模式。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必然要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系统进行改革,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等范畴。
1.3 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我校现有师资绝大多数为校门对校门型师资,即毕业走出校门又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创业的经验与履历。连教师都没有创过业,何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学生。因此师资匮乏是我国高职创业教育中现实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我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全国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2 对策与解决办法
2.1 解放思想,确立创业教育“创新意识”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要求,自2008年以来,我校进行了3次以“解放思想,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大讨论,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多次走访同类先进院校和合作企业,总结了经验,明确了思路。全校师生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了通过教学手段创新与真实生产项目为依托,打造“四个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结合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经济发展活跃,民众普遍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势与特点,打破专业分割,资源有机整合,发挥群体优势。在避免重复投入的前提下,将校内公共资源全部面向教师与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创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创业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打造了“黑龙江省动漫人才培养基地” “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城项目”,目前我们将重点打造的是“牡丹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项目”。
2.2 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智力保障。近3年来,我校提出的“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自己负责”的三负责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为此,积极探索“工学交替”,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向实际生产过程的转化,现在已有311名专兼职教师完成课程改革,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
2.3 建构“四个一体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与教学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在第一课堂运用教学项目和“四个一体化”办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施 “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职业道德修养;在第二课堂以学生创业团队为载体,在食品专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与哈工大共同合作的计算机专业机器人足球队开发项目、在动漫学院建立与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合作的三维虚拟现实建筑订购项目、与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组建立影视后期制作项目等,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科技能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在第三课堂以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创业生存训练、营销实战、用药安全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在招生就业方面,通过建立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建立企业冠名班等,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享人力资源;在校内开设“创业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明星讲座”、设立“自主创业论坛”;与安博教育集团共同组织开展 “大学生创业就业助力计划”;创建企业化实习实训基地,与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中海物流牡丹江大学软件研发基地”、与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建立工学结合的合作关系等。融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与重视。
2.4 推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内涵的改革措施
在办学过程中,我校始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办学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校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校系二级管理,将人、财、物的自主权下放到各院系,充分调动了基层院系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使人员的配备更趋于合理,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目前我校教职员工的奉献精神、主人翁意识已经成为常态,专兼职教师全员课改,全校教职工全方位育人。
2.5 出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点的配套政策
我校对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高度重视,在管理层面实施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总负责人,主管教学校长为具体负责人,项目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各院院长为项目组成员,分设“牡丹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 项目组、“课程改革”项目组、“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组。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业内专家指导、培训、纠偏等措施,对教师进行转化,培养“理实一体化”的师资力量。
在资金保障上,学校为先行课改教师配备手提电脑、调研考察学习经费,设立奖励基金,将课改与讲课费挂钩、与申报各类奖项挂钩等。
3 结 语
以创业教育为主旋律的创业教育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理论与实践实现了良好的对接,使得课程教学围绕实践应用展开,使得课程、教材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业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国杰. 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卫东. 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 海南大学学报,2003(21).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浅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7. 11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7- 0213- 02
1 当前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开展了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改革,但是由于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不同,创业教育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我校创业教育初创时期以开设一两门课程、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做讲座、搞一些创业计划活动的形式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仍然将传统的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并未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未设置系统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少鲜活的实际案例,设计的创业活动缺少与企业的充分联系,创业教育师资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
1.2 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我们目前的创业教育多是课外活动、讲座等形式的业余教育,创业教育没融入正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大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的建设,在现实传授中等同于具体技能教授的现象比较普遍,创业教育仍深深地依赖于专业教育,缺乏积极改革现有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的实用的操作模式。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必然要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系统进行改革,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等范畴。
1.3 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我校现有师资绝大多数为校门对校门型师资,即毕业走出校门又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创业的经验与履历。连教师都没有创过业,何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学生。因此师资匮乏是我国高职创业教育中现实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我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全国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2 对策与解决办法
2.1 解放思想,确立创业教育“创新意识”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要求,自2008年以来,我校进行了3次以“解放思想,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大讨论,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多次走访同类先进院校和合作企业,总结了经验,明确了思路。全校师生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了通过教学手段创新与真实生产项目为依托,打造“四个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结合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经济发展活跃,民众普遍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势与特点,打破专业分割,资源有机整合,发挥群体优势。在避免重复投入的前提下,将校内公共资源全部面向教师与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创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创业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打造了“黑龙江省动漫人才培养基地” “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城项目”,目前我们将重点打造的是“牡丹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项目”。
2.2 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智力保障。近3年来,我校提出的“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自己负责”的三负责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为此,积极探索“工学交替”,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向实际生产过程的转化,现在已有311名专兼职教师完成课程改革,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
2.3 建构“四个一体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与教学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在第一课堂运用教学项目和“四个一体化”办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施 “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职业道德修养;在第二课堂以学生创业团队为载体,在食品专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与哈工大共同合作的计算机专业机器人足球队开发项目、在动漫学院建立与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合作的三维虚拟现实建筑订购项目、与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组建立影视后期制作项目等,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科技能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在第三课堂以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创业生存训练、营销实战、用药安全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在招生就业方面,通过建立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建立企业冠名班等,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享人力资源;在校内开设“创业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明星讲座”、设立“自主创业论坛”;与安博教育集团共同组织开展 “大学生创业就业助力计划”;创建企业化实习实训基地,与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中海物流牡丹江大学软件研发基地”、与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建立工学结合的合作关系等。融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与重视。
2.4 推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内涵的改革措施
在办学过程中,我校始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办学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校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校系二级管理,将人、财、物的自主权下放到各院系,充分调动了基层院系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使人员的配备更趋于合理,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目前我校教职员工的奉献精神、主人翁意识已经成为常态,专兼职教师全员课改,全校教职工全方位育人。
2.5 出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点的配套政策
我校对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高度重视,在管理层面实施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总负责人,主管教学校长为具体负责人,项目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各院院长为项目组成员,分设“牡丹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 项目组、“课程改革”项目组、“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组。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业内专家指导、培训、纠偏等措施,对教师进行转化,培养“理实一体化”的师资力量。
在资金保障上,学校为先行课改教师配备手提电脑、调研考察学习经费,设立奖励基金,将课改与讲课费挂钩、与申报各类奖项挂钩等。
3 结 语
以创业教育为主旋律的创业教育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理论与实践实现了良好的对接,使得课程教学围绕实践应用展开,使得课程、教材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业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国杰. 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卫东. 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 海南大学学报,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