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故此,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确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品德养成的课堂教学方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教师应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创新性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政治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政治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备课,设计教学外,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幽默,板书的简明工整等都会对学生学习模仿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课堂情感,以此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每位学生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除此之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还要贴近学生生活,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疑难等,抛弃“假、大、空”的说教,这样才会把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只有学生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學”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政治学习效率。
活用教材,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把课本作为教材,人们早已习惯了。今天,我们强调以生为本,这种习惯要改变。课本既然可以成为教师的教材,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学生的学材呢?教师的教案为何不写成兼具学案特点的讲义呢?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时就必须有明确的学材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把教材转换为学材。然而现实状况是,政治课本往往只是教师的教材,却成不了学生的学材,教案也不是学案。离开了听讲,学生很少对课本津津有味地自学。只有在教师讲的时候,学生才被动的翻翻书。课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练习。政治教材被学生冷落,易造成知识虚化,认知失去支撑,降低学科信度,更助长了“题海”之风,加重学习负担。那么,怎样实现教材学材一体化、教案学案相统一呢?近年来,无论是平时的统考,还是有权威性的中考、高考命题,固然愈来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从未忽视教材知识作为能力载体的作用。政治教材的编写也在努力实现可教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这些无疑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会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教学生学会为目的,而没有重视怎样学,即会学的问题,致使许多学生缺乏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更要提高其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留给学生思索的余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集中精力讲好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经过教师提示,学生能自己理解的,就不要讲或少讲,留给学生自行解决。教师也不能要求学生一次把所有问题都理解透,有些问题也许还要靠学生在复习和练习过程中解决。教师做到举一精讲,引导学生反三自学,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将思索机会让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哲学课的教学,依笔者愚见,哲理主要靠悟出来而不是背下来。
要教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政治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与思考。“道理宜靠感悟而不宜直接告诉。”学生在阅读教材,体验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求索,寻求问题,向教师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不会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不会创造。这在举国上下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尤显重要。在传统教育下,学生的特点是勤奋好学,基础扎实。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思考,欢迎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想象、思考、自学和运用的广阔空间,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学习问题。教师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已知获取新知,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总之,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将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单位:广西梧州岑溪市三堡中学)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政治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政治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备课,设计教学外,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幽默,板书的简明工整等都会对学生学习模仿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课堂情感,以此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每位学生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除此之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还要贴近学生生活,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疑难等,抛弃“假、大、空”的说教,这样才会把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只有学生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學”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政治学习效率。
活用教材,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把课本作为教材,人们早已习惯了。今天,我们强调以生为本,这种习惯要改变。课本既然可以成为教师的教材,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学生的学材呢?教师的教案为何不写成兼具学案特点的讲义呢?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时就必须有明确的学材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把教材转换为学材。然而现实状况是,政治课本往往只是教师的教材,却成不了学生的学材,教案也不是学案。离开了听讲,学生很少对课本津津有味地自学。只有在教师讲的时候,学生才被动的翻翻书。课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练习。政治教材被学生冷落,易造成知识虚化,认知失去支撑,降低学科信度,更助长了“题海”之风,加重学习负担。那么,怎样实现教材学材一体化、教案学案相统一呢?近年来,无论是平时的统考,还是有权威性的中考、高考命题,固然愈来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从未忽视教材知识作为能力载体的作用。政治教材的编写也在努力实现可教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这些无疑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会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教学生学会为目的,而没有重视怎样学,即会学的问题,致使许多学生缺乏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更要提高其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留给学生思索的余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集中精力讲好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经过教师提示,学生能自己理解的,就不要讲或少讲,留给学生自行解决。教师也不能要求学生一次把所有问题都理解透,有些问题也许还要靠学生在复习和练习过程中解决。教师做到举一精讲,引导学生反三自学,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将思索机会让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哲学课的教学,依笔者愚见,哲理主要靠悟出来而不是背下来。
要教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政治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与思考。“道理宜靠感悟而不宜直接告诉。”学生在阅读教材,体验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求索,寻求问题,向教师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不会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不会创造。这在举国上下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尤显重要。在传统教育下,学生的特点是勤奋好学,基础扎实。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思考,欢迎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想象、思考、自学和运用的广阔空间,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学习问题。教师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已知获取新知,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总之,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将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单位:广西梧州岑溪市三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