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初的珠海,天空很蓝,没有一丝雾霾。走在路上,明明还算凉爽,停下脚步,却轻易感觉到身上的汗有如水珠般滚落。
不到珠海,久居北方的人想象不到那是怎样的一种热。你畏惧它,又想去看清遮在这热浪后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我们就是在这小小的纠结中,期待与彭育才博士的会面。在这个山水相间的城市里,他与我们一样,都是异乡人。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不是过客。决定在这方土地上拼搏的那一刻起,这里,就是他事业的新乡。
单抗:后起之秀
与彭育才博士的对话,当然是从“单抗”开始的。
从行业来看,药物主要分三种类型:化学小分子药、中药和生物药。“生物学认为,人会生病,常常是因为体内某些分子过多或过少。生物药就是根据生命规律,来对其进行抑制或补充。”彭育才说。这样一来,生物药就以药效好、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著称,而单抗药就是生物药中的一类,也是生物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某些疾病治疗领域,如自身免疫、抗肿瘤等方面,比传统的化学小分子药具有明显优势。
单抗,即单克隆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计其数的抗体,这是人体抵御细菌病毒侵入的第一道防线。
在他看来,抗体有着多重性格。特异性强,由于每个抗原产生的抗体不同,一个抗体往往只针对一个靶点。亲合力高,一旦认准一个靶点,不论如何也会在“茫茫人海”中把它找出来。抗体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天然性。抗体类分子是人体自有的,不会像中药或者化学药等外源性药物很短时间就被身体排斥掉,而是很自然地在身体中长时间地发挥作用。另外,抗体基因重排导致其多样性;只要有一个特异的结构,就能产生一个相应的抗体,这无疑是把制药的应用可能性放到无限大。
这一切,都使单抗药的研发充满无与伦比的优势。到2013年,单抗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医药界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年销售额超过650亿美元。在全球最畅销的十大药物排行榜中占据了6个席位。而十年前,此类药物的总体销售不过100亿美元,单品种没有一个进入前十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单抗药年销售额只有30几亿元人民币。中国老百姓也只有极个别知道单抗药的存在,通过特殊途径才能买到。”
悬殊的对比,或许能看出单抗药物在国内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彭育才更加关注的却是,在他的故土上,那些挣扎在病患中的人能不能用到先进、有效、安全的单抗药。
目前,国产单抗药寥寥无几,优效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而且价格昂贵,绝大部分患者都负担不起。买不到、买不起,如何才能解决单抗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呢?过去30年在经济建设上取得长足进展的中国,亟需知道答案。有战略眼光的丽珠集团,也想要一份不受制于人的答卷。
2010年,远在波士顿的彭育才,就这样走进了丽珠的视线。
人生:无挑战不成席
彭育才出国是在1993年。
“那时候不敢说有什么崇高的想法,就是正赶上一个潮流,觉得出去的话,做学问的空间会大一些。”话很朴实,却道出了他对于为学的执着。
1993年的彭育才,已经先后拿到了武汉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和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成为该校三尺讲台上的一位讲师。因为表现出色,甚至已经被列入培养梯队。以通俗的成功学来看,也算是前景大好。他却在那个节点上去了海外。
从此,在纽约医学院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度过他的博士生涯。没有传说中留学必备的旅行,甚至没有什么节假日。彭育才的时间多在实验室里,在论文的字里行间。对于近乎“苦行”的求学历程,他其实是庆幸的,正是那些年辛苦的积累才成就了日后的厚积薄发。
1999年~2001年,他在波士顿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完成了博士后研究。随后,先后进入美国西特克公司、美国百健制药公司任职近十年。他做过实验室负责人、项目和团队负责人,也做过部门经理和总监。在学术上,他理论知识扎实,曾在行业领先的国际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涉及单克隆抗体药物分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毒学等;在工业界,他长于创新型生物技术类药物及生物仿制药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在生产细胞株构建和筛选、大规模细胞培养工艺开发、纯化制剂工艺开发、质量分析与控制、临床前药理药效安全性评估、项目申报注册、临床试验等方面积攒了多年的一线经验。尤其有关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更是在国际同行间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术、工业界的两栖人”,彭育才为自己的状态做了个特别的定位。然而,在转化医学日益成为国内关注热点的时代,两栖人的确是难得的选择。
2010年的一个晚上,彭育才接到了猎头公司的电话。对方称国内已经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丽珠集团也准备部署生物医药转型,大规模投资开展单抗药研发。曾见到他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对单抗药的相关报告,希望他能加盟。
彼时,彭育才正就职于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抗体药Rituximab的美国百健公司,担任高级科学家、团队及项目负责人。工作步入稳定的轨道,与妻子志趣相投,有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他还在波士顿的家中收拾出一片空地来种菜,生活着实安逸。
然而对他来说,安逸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享受美好时光,一边会觉得人到中年,没有挑战是很悲哀的事情。对于大多数美国华人来说,事业的发展空间其实是有限的。“你以为空间很高,但中间隔着一层玻璃天花板,到了那个高度就很难再上去。”
他想回国开创一番新的事业,也为培养他的故土做一点实事。可是,一个男人的责任感,是在家庭和事业两头挑,想到要与妻儿相隔于地球两端,他又有些犹豫。
他的情绪变化,到底没有瞒过妻子。而她,也对他表示出了无条件的支持,让他回来放手一搏。
2010年7月,彭育才先到丽珠进行考察。与丽珠董事长朱保国和总经理陶德胜相谈甚欢,当即之下,彭育才决定留下来。 2010年9月的一天,儿女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去波士顿机场的路上。而头一天,他刚刚为儿子办完12岁生日派对。
渐行渐远,他身边只有4个大箱子相伴,里面大多是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资料。而他,也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开始行程。
平台:软硬兼施,靠近目标
“只有一个厂房,丽珠从化药研究所抽调过来十来位同事。设备要添置,实验室要搭建,人员要培训,团队要组织……公司的目标是一年左右完成一个新药的临床申报。”
搭上了丽珠单抗研发的首班车,彭育才从“要什么有什么”的国外平台直接被打到“从头开始”。千头万绪,都要一一捋清。回来的前两年,要从概念开始将丽珠单抗公司做到实处,彭育才压力非常大,经常失眠,头发也掉得厉害。
人才的缺乏,是最大的困难。在百健公司时,单抗研发团队成百上千人,流程线上划分得十分细致,而在国内,由于生物制药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即使如今,相关人才也很缺少。用彭育才的话说,“寻到一个就是宝贝”。
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他和公司其他骨干们在丽珠首先建立起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单抗药研发及中试生产专业队伍。从不足10人到120人,这支队伍,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创新型单抗药的中试工艺开发,大规模细胞培养抗体产量已经达到2~5克/升;同时,对抗体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杂质和纯度、生产用原辅料以及产品稳定性等方面按照严格的国际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从2012年到现在,这支队伍先后荣获广东省引进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蛋白质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团队”称号,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称号,赢得了国家、广东省、珠海市近8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而走进他们的实验中心,也会看到各类先进的动物细胞高密度培养设备、中小型纯化设备、分析测试设备、制剂工艺设备等,仅质控分析平台就已经拥有高分辨质谱、毛细管电泳、超高压液相色谱等高端先进设备,均是国际上最先进最新的型号。
“细胞在培养基中生长,每20~24小时分裂一次,一个细胞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生产抗体,并分泌到培养基中。”他指着实验室里大大小小的培养罐说。
“一个细胞就是一颗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细胞来说,培养基是食物,培养条件如温度、渗透压、溶氧、pH值等一定要控制好。”这是指着种子室。
“小规模只有1~10升,到大规模培养的阶段,就变成200升,甚至1000升。培养方式不同,但细胞的生长状况不能变,质量不能变,单位体积的产量也不能变。这‘三不变’还不是一时的,要保持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的一致。”
“纯化车间里的空气都是经过过滤的。开放的空间里有很多微生物,人体不怕,但产品不行。所以里面的空气与外界要隔开。经由特定的过滤器和出风口,每小时循环15~25次,以保证空气质量。雾霾要进去,都能不‘霾’。”
……
实验中心的夹道上,彭育才做起了专业讲解员,从培养基室、种子室,到大规模培养室、纯化车间、制剂车间等一一指点。时而冒出句幽默的话,令人会心一笑。真的到制药上,他又严谨起来。
制药当然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任谁也无法有百分百的把握。但事关健康与生命,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制药最忌讳的是短视,不能说今天投入,明天就想收益。从理论到药品的距离,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几十年。一定不能冒进。尤其要舍得在质量上花钱。”
然而,舍得下本钱做技术做质量的彭育才,在接近目标的路上,又开始琢磨起怎么替老百姓省钱。
未来:让单抗药成为“百姓药”
“单抗类药物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等方面有非常优越的效果。”彭育才说,“比如类风关,并无特效药,极可能一辈子都要被疼痛折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一天口服三次。而目前在国外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药,一次用药可以保持两周至一个月的疗效,病人在家里就能自己注射。”
指指墙上的单抗药盒,他继续说,“这种药在香港买,一针也要9800元,到国内价格更高达到1万多。单品种年用药费用甚至会超过20万人民币,不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我希望丽珠能在技术完善、生产能力上升之后,将价格降到进口药价格的1/3。”
现在,丽珠已经在研的单抗品种有7个。其中,头一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化单抗药,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均达到国际水准,并获得同行专家和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除了个别生物仿制药,后续的研究也多为创新型单抗药物。
8月底,彭育才和他所在的丽珠单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将搬进新建的研发大楼。在那里,他们将有更加充分的条件去验证技术上的每一点想法。眼看着距离回国时的目标越来越近,彭育才也开始更多去考虑成本问题。“国外生物药往往只有一种剂量包装,我们可以灵活些,用大小包装,让国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特征来选择用药量。”
站在办公室窗前,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板障山。那是彭育才在珠海最喜欢攀爬的一座山。展眼间,青翠的板障山已经与他相伴四年,而他也从初来乍到的山脚下,登上了半山腰。无尽风光在险峰,从成为丽珠单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技术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的那天起,他就已经割舍不下这场攀登。
不到珠海,久居北方的人想象不到那是怎样的一种热。你畏惧它,又想去看清遮在这热浪后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我们就是在这小小的纠结中,期待与彭育才博士的会面。在这个山水相间的城市里,他与我们一样,都是异乡人。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不是过客。决定在这方土地上拼搏的那一刻起,这里,就是他事业的新乡。
单抗:后起之秀
与彭育才博士的对话,当然是从“单抗”开始的。
从行业来看,药物主要分三种类型:化学小分子药、中药和生物药。“生物学认为,人会生病,常常是因为体内某些分子过多或过少。生物药就是根据生命规律,来对其进行抑制或补充。”彭育才说。这样一来,生物药就以药效好、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著称,而单抗药就是生物药中的一类,也是生物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某些疾病治疗领域,如自身免疫、抗肿瘤等方面,比传统的化学小分子药具有明显优势。
单抗,即单克隆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计其数的抗体,这是人体抵御细菌病毒侵入的第一道防线。
在他看来,抗体有着多重性格。特异性强,由于每个抗原产生的抗体不同,一个抗体往往只针对一个靶点。亲合力高,一旦认准一个靶点,不论如何也会在“茫茫人海”中把它找出来。抗体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天然性。抗体类分子是人体自有的,不会像中药或者化学药等外源性药物很短时间就被身体排斥掉,而是很自然地在身体中长时间地发挥作用。另外,抗体基因重排导致其多样性;只要有一个特异的结构,就能产生一个相应的抗体,这无疑是把制药的应用可能性放到无限大。
这一切,都使单抗药的研发充满无与伦比的优势。到2013年,单抗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医药界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年销售额超过650亿美元。在全球最畅销的十大药物排行榜中占据了6个席位。而十年前,此类药物的总体销售不过100亿美元,单品种没有一个进入前十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单抗药年销售额只有30几亿元人民币。中国老百姓也只有极个别知道单抗药的存在,通过特殊途径才能买到。”
悬殊的对比,或许能看出单抗药物在国内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彭育才更加关注的却是,在他的故土上,那些挣扎在病患中的人能不能用到先进、有效、安全的单抗药。
目前,国产单抗药寥寥无几,优效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而且价格昂贵,绝大部分患者都负担不起。买不到、买不起,如何才能解决单抗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呢?过去30年在经济建设上取得长足进展的中国,亟需知道答案。有战略眼光的丽珠集团,也想要一份不受制于人的答卷。
2010年,远在波士顿的彭育才,就这样走进了丽珠的视线。
人生:无挑战不成席
彭育才出国是在1993年。
“那时候不敢说有什么崇高的想法,就是正赶上一个潮流,觉得出去的话,做学问的空间会大一些。”话很朴实,却道出了他对于为学的执着。
1993年的彭育才,已经先后拿到了武汉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和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成为该校三尺讲台上的一位讲师。因为表现出色,甚至已经被列入培养梯队。以通俗的成功学来看,也算是前景大好。他却在那个节点上去了海外。
从此,在纽约医学院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度过他的博士生涯。没有传说中留学必备的旅行,甚至没有什么节假日。彭育才的时间多在实验室里,在论文的字里行间。对于近乎“苦行”的求学历程,他其实是庆幸的,正是那些年辛苦的积累才成就了日后的厚积薄发。
1999年~2001年,他在波士顿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完成了博士后研究。随后,先后进入美国西特克公司、美国百健制药公司任职近十年。他做过实验室负责人、项目和团队负责人,也做过部门经理和总监。在学术上,他理论知识扎实,曾在行业领先的国际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涉及单克隆抗体药物分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毒学等;在工业界,他长于创新型生物技术类药物及生物仿制药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在生产细胞株构建和筛选、大规模细胞培养工艺开发、纯化制剂工艺开发、质量分析与控制、临床前药理药效安全性评估、项目申报注册、临床试验等方面积攒了多年的一线经验。尤其有关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更是在国际同行间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术、工业界的两栖人”,彭育才为自己的状态做了个特别的定位。然而,在转化医学日益成为国内关注热点的时代,两栖人的确是难得的选择。
2010年的一个晚上,彭育才接到了猎头公司的电话。对方称国内已经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丽珠集团也准备部署生物医药转型,大规模投资开展单抗药研发。曾见到他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对单抗药的相关报告,希望他能加盟。
彼时,彭育才正就职于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抗体药Rituximab的美国百健公司,担任高级科学家、团队及项目负责人。工作步入稳定的轨道,与妻子志趣相投,有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他还在波士顿的家中收拾出一片空地来种菜,生活着实安逸。
然而对他来说,安逸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享受美好时光,一边会觉得人到中年,没有挑战是很悲哀的事情。对于大多数美国华人来说,事业的发展空间其实是有限的。“你以为空间很高,但中间隔着一层玻璃天花板,到了那个高度就很难再上去。”
他想回国开创一番新的事业,也为培养他的故土做一点实事。可是,一个男人的责任感,是在家庭和事业两头挑,想到要与妻儿相隔于地球两端,他又有些犹豫。
他的情绪变化,到底没有瞒过妻子。而她,也对他表示出了无条件的支持,让他回来放手一搏。
2010年7月,彭育才先到丽珠进行考察。与丽珠董事长朱保国和总经理陶德胜相谈甚欢,当即之下,彭育才决定留下来。 2010年9月的一天,儿女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去波士顿机场的路上。而头一天,他刚刚为儿子办完12岁生日派对。
渐行渐远,他身边只有4个大箱子相伴,里面大多是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资料。而他,也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开始行程。
平台:软硬兼施,靠近目标
“只有一个厂房,丽珠从化药研究所抽调过来十来位同事。设备要添置,实验室要搭建,人员要培训,团队要组织……公司的目标是一年左右完成一个新药的临床申报。”
搭上了丽珠单抗研发的首班车,彭育才从“要什么有什么”的国外平台直接被打到“从头开始”。千头万绪,都要一一捋清。回来的前两年,要从概念开始将丽珠单抗公司做到实处,彭育才压力非常大,经常失眠,头发也掉得厉害。
人才的缺乏,是最大的困难。在百健公司时,单抗研发团队成百上千人,流程线上划分得十分细致,而在国内,由于生物制药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即使如今,相关人才也很缺少。用彭育才的话说,“寻到一个就是宝贝”。
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他和公司其他骨干们在丽珠首先建立起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单抗药研发及中试生产专业队伍。从不足10人到120人,这支队伍,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创新型单抗药的中试工艺开发,大规模细胞培养抗体产量已经达到2~5克/升;同时,对抗体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杂质和纯度、生产用原辅料以及产品稳定性等方面按照严格的国际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从2012年到现在,这支队伍先后荣获广东省引进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蛋白质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团队”称号,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称号,赢得了国家、广东省、珠海市近8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而走进他们的实验中心,也会看到各类先进的动物细胞高密度培养设备、中小型纯化设备、分析测试设备、制剂工艺设备等,仅质控分析平台就已经拥有高分辨质谱、毛细管电泳、超高压液相色谱等高端先进设备,均是国际上最先进最新的型号。
“细胞在培养基中生长,每20~24小时分裂一次,一个细胞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生产抗体,并分泌到培养基中。”他指着实验室里大大小小的培养罐说。
“一个细胞就是一颗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细胞来说,培养基是食物,培养条件如温度、渗透压、溶氧、pH值等一定要控制好。”这是指着种子室。
“小规模只有1~10升,到大规模培养的阶段,就变成200升,甚至1000升。培养方式不同,但细胞的生长状况不能变,质量不能变,单位体积的产量也不能变。这‘三不变’还不是一时的,要保持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的一致。”
“纯化车间里的空气都是经过过滤的。开放的空间里有很多微生物,人体不怕,但产品不行。所以里面的空气与外界要隔开。经由特定的过滤器和出风口,每小时循环15~25次,以保证空气质量。雾霾要进去,都能不‘霾’。”
……
实验中心的夹道上,彭育才做起了专业讲解员,从培养基室、种子室,到大规模培养室、纯化车间、制剂车间等一一指点。时而冒出句幽默的话,令人会心一笑。真的到制药上,他又严谨起来。
制药当然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任谁也无法有百分百的把握。但事关健康与生命,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制药最忌讳的是短视,不能说今天投入,明天就想收益。从理论到药品的距离,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几十年。一定不能冒进。尤其要舍得在质量上花钱。”
然而,舍得下本钱做技术做质量的彭育才,在接近目标的路上,又开始琢磨起怎么替老百姓省钱。
未来:让单抗药成为“百姓药”
“单抗类药物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等方面有非常优越的效果。”彭育才说,“比如类风关,并无特效药,极可能一辈子都要被疼痛折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一天口服三次。而目前在国外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药,一次用药可以保持两周至一个月的疗效,病人在家里就能自己注射。”
指指墙上的单抗药盒,他继续说,“这种药在香港买,一针也要9800元,到国内价格更高达到1万多。单品种年用药费用甚至会超过20万人民币,不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我希望丽珠能在技术完善、生产能力上升之后,将价格降到进口药价格的1/3。”
现在,丽珠已经在研的单抗品种有7个。其中,头一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化单抗药,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均达到国际水准,并获得同行专家和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除了个别生物仿制药,后续的研究也多为创新型单抗药物。
8月底,彭育才和他所在的丽珠单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将搬进新建的研发大楼。在那里,他们将有更加充分的条件去验证技术上的每一点想法。眼看着距离回国时的目标越来越近,彭育才也开始更多去考虑成本问题。“国外生物药往往只有一种剂量包装,我们可以灵活些,用大小包装,让国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特征来选择用药量。”
站在办公室窗前,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板障山。那是彭育才在珠海最喜欢攀爬的一座山。展眼间,青翠的板障山已经与他相伴四年,而他也从初来乍到的山脚下,登上了半山腰。无尽风光在险峰,从成为丽珠单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技术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的那天起,他就已经割舍不下这场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