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long1234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读中感知,培养语感
   由于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置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他们掌握文章的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宗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通过对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草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这样,读着读着,学生对草塘的喜爱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品中想像,培养语感
  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应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再通过联想、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心中“内心视像”,也就是使课文语言文字像过电影一样在学生大脑中一一闪过,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境的熏陶,进而结合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圆明园的毁灭》《丰碑》等课文年代较远或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因此要抓住时代背景、人物神态等引导学生联想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将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另外,对一些课文中的空白省略处,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上下文,运用形象思维并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展开想象、联想,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悟中领会,培养语感
  由于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依据语言的原始信息诱发自己敏锐的语感。如:《草虫的村落》一文,开篇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作者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其中,“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能摆脱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孤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才有了作者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对于这些,都必须引导学生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意会和顿悟。
  四、记中积淀,培养语感
  语感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优美文章或精彩片段,贮存语言,积淀语感。其次要大力提倡学生多多读书,以此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使他们在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在脑海里不断地积累多种表象,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五、实践强化,培养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得到强化。一是要在听中强化。要练就学生一双“敏锐”的耳朵,增强对语言表达正误、优劣的判断力,从而强化语感。二是要在说中强化。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强化,要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中强化,要在日常积极主动的锻炼中强化。三是要在读中强化。形式上要以朗读为主,结合默读;方法上要多样,如:分角色读、个人读、轮读、齐读、表演读;要求上要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中内化语言。四是要在写中强化。要结合课文的学习设计一些有利于强化语感、内化语感的习作练笔。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特点是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并删除了教材中那些繁、难、偏、旧的知识点,其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落实基础、突出重点,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理解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创设情境、点击学生灵
本文针对地质雷达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做出了综述,首先提出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桥梁检测的意义,根据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桥梁检测的意义,提出了地质雷达如何合理的应用在
学校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把体育课上好呢?我们认为,体育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课程标准、掌握教材中的“三基”,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和体质基础、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特点设计好因地制宜、利于授课的环境,再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悉和精通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课程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课程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将学生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桥梁工程得到极大进步,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对桥梁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不断改进施工技术是桥梁工程重要保障,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凭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