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课程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也正因为课程的这些特性,使我在教育教学中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回忆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地感到枯燥而缺乏说服力,已不能适应新的教材。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要将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把挖掘课程资源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发动学生搜寻学习资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用自己的手找寻、用自己的脑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使学生自主地开拓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拥有好心情》的展示课上,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是:“自我反思”,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化解自己的烦恼。同时,对一些由于客观原因给学生带来的烦恼,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走出烦恼。
活动一:人人都有烦心事
教师: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例,向同学们加以展示。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言)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学生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活动二:走出烦恼
教师:“任何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烦恼的时候。(投影:坐在凳子上的小男孩眼望窗外)他感到了什么烦恼事?”
学生:“他生病了,”“他想去玩,家长不让,”“他与父母产生了纠纷”。
教师:谁愿意把你的烦恼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助你。(学生慢慢地举手发言)
学生(低头小声说):爸爸妈妈他们吵架时我不开心。
这个问题一出现,我的心里一紧,我想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轻声说:谁愿意帮助他解决烦恼?(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1也小声说:你让他们不要吵了。
学生2说:把门关上,不听他们吵。
学生3说:出去找同学玩。
这个问题解决了,可我的心里也不轻松,我说:“如果你遇到了这个问题,你不妨可以试一试,同学们给你的建议。”这时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是为什么呢?是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了烦心事。我进一步引导说:爸爸妈妈的事有时虽然能给我们带来不快,但我们不能总是想这个问题,你想怎么办?使我们快乐、快乐起来。有的回答:“想一些高兴的事,还可以去游戏”。“真不错,现在你想怎样才能高兴!”一生说:“唱歌吧!”这时我说:“好,下面我们唱一首轻松快乐的歌。”学生在走出烦恼之后,轻松愉快地走出课堂。
拥有好心情是这个活动的主要情感目标,通过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由感受烦恼、快乐到解决烦恼又到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一认识上的提高。在今后学生的生活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遇到类似困难就有解决的方法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丰富了,活动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才能活跃起来。适时引导孩子们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动的尺度,以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
我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调节好自身的情感,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反应,把握好课堂得氛围,这样才突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性、开放性的主要特点。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如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回忆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地感到枯燥而缺乏说服力,已不能适应新的教材。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要将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把挖掘课程资源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发动学生搜寻学习资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用自己的手找寻、用自己的脑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使学生自主地开拓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拥有好心情》的展示课上,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是:“自我反思”,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化解自己的烦恼。同时,对一些由于客观原因给学生带来的烦恼,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走出烦恼。
活动一:人人都有烦心事
教师: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例,向同学们加以展示。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言)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学生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活动二:走出烦恼
教师:“任何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烦恼的时候。(投影:坐在凳子上的小男孩眼望窗外)他感到了什么烦恼事?”
学生:“他生病了,”“他想去玩,家长不让,”“他与父母产生了纠纷”。
教师:谁愿意把你的烦恼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助你。(学生慢慢地举手发言)
学生(低头小声说):爸爸妈妈他们吵架时我不开心。
这个问题一出现,我的心里一紧,我想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轻声说:谁愿意帮助他解决烦恼?(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1也小声说:你让他们不要吵了。
学生2说:把门关上,不听他们吵。
学生3说:出去找同学玩。
这个问题解决了,可我的心里也不轻松,我说:“如果你遇到了这个问题,你不妨可以试一试,同学们给你的建议。”这时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是为什么呢?是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了烦心事。我进一步引导说:爸爸妈妈的事有时虽然能给我们带来不快,但我们不能总是想这个问题,你想怎么办?使我们快乐、快乐起来。有的回答:“想一些高兴的事,还可以去游戏”。“真不错,现在你想怎样才能高兴!”一生说:“唱歌吧!”这时我说:“好,下面我们唱一首轻松快乐的歌。”学生在走出烦恼之后,轻松愉快地走出课堂。
拥有好心情是这个活动的主要情感目标,通过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由感受烦恼、快乐到解决烦恼又到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一认识上的提高。在今后学生的生活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遇到类似困难就有解决的方法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丰富了,活动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才能活跃起来。适时引导孩子们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动的尺度,以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
我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调节好自身的情感,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反应,把握好课堂得氛围,这样才突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性、开放性的主要特点。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如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