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堂中,授课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想像一下你心目中的辅导场景是什么样,把它描述出来。”一位年轻热情的女教师主动地站了起来,分享她的想像情景。
“在温馨、安静、安全的心理辅导室,一位面带愁容、充满忧郁眼神的女同学在向一位富有经验的辅导老师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困惑,说话间不时落下伤心的眼泪,女孩希望得到辅导老师的帮助。听完女孩的诉说,辅导老师非常善解人意,先是说了一些劝慰的话给来访女同学情绪以极大的安慰,然后辅导老师侃侃而谈,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指出女孩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不适当的地方以及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辅导老师给了几点善意的忠告,女孩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辅导室……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女孩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上例中的辅导情景是很多人心目中所认为的一种典型的心理辅导过程,心理辅导确实如上例所述,是一个帮助人的过程,但决不只是上例中所描述的安慰人,给人指点迷津,提出忠告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在以上心理辅导的案例中,有几点误解,需要澄清。
误解一:心理辅导就是安慰人,让人的情绪平静下来。
诚然,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应该尽量对来访者的情绪和处境表示同感与关注,有时也会用安慰和开解的方法来帮助人,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宽慰、安心,而是为了启发他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安慰,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这是居委会大妈也会做的事。在专业的心理辅导中,要彻底地帮助来访者,就要帮助来访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感受,积极地应对,寻求自救的良方。不必要的安慰、劝说不仅不能解决来访者的根本问题,而且时间久了问题会更大,因此,在心理辅导中应尽量避免安慰式辅导。
误解二:心理辅导就是替人解决问题,指点迷津。
来访者往往因在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而前来寻求帮助。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也是心理辅导的一项任务,但心理辅导的目标决不止于解决当前的困难,替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是在于培养来访者独立决策与行动的自助的能力。事实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助人办法只会使来访者养成更大的依赖性,无益于来访者的心理成长。所以,心理辅导中,要特别强调来访者的自助愿望与努力,相信来访者的自助资源和潜能,鼓励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误解三:心理辅导就是提供建议和忠告的过程。
心理辅导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要求辅导老师每时每刻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对其情绪作出适宜的反应,这是同感产生与表达的基础。如果一味地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来访者的境况作理性的分析,并加以建议和忠告,往往置助人者与求助者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够尊重求助者,忽视了求助者的内心意愿和需要,这种策略和行为是不提倡使用的,甚至许多心理学家提出要禁用。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不在于向来访者说教人生,指点迷津,而在于通过帮助,推动来访者去积极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智慧。它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助人成长的过程,其真谛在于通过不断地启发来访者自觉地反省与认识,从而获得自我成长,使其不但能独立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能学会独立思考,从中增长人生智慧,面对日后纷繁复杂的类似情况,能够自我决策。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一、促进自我认识,鼓励探索而非直接判断
心理辅导是一个促使来访者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意味着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长处充满信心。这是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前提。
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要立足于帮助来访学生不断地学会自我探索,增强自我认识,充分利用生活中成败得失的经历,鼓励其不断探索,将此作为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良机。在其探索的过程中,对其思想暴露和行为表现不简单地加以是非判断,而是鼓励其自己去判断个人的行为表现,强化其自身的自我袒露和剖析。如果辅导者在来访者求询的过程中以专家的身份或家长的姿态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给以简单的是非评价,势必会降低来访者自我探索的动机水平,在辅导老师面前主动地放弃自我开放,就会失去自助的动力。
案例一:学生小张,学习成绩差,迷恋电脑,经常玩游戏至深夜。面临高三,看着同学们的努力与进步,他也希望改变现状,但又感到没有信心和决心,前来寻求帮助。在交流中辅导老师了解到他经常不做作业,有时整晚打游戏,但辅导老师并没有对他不完成作业、迷恋电脑的行为作出简单的评价,而是鼓励他分析不做作业的主客观原因和当时的情绪。通过自我剖析,该同学认识到,因为成绩差与不完成作业,经常与父母和老师发生冲突,而每次的矛盾与冲突带来自己情绪上更大的逆反,于是通过沉迷电脑进行宣泄,这样带来学习和情绪上的恶性循环。通过自我分析,小张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与父母和老师的逆反行为中成了“牺牲品”,这促使他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很快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学习成绩最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辅导老师要善于放下自己的主观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来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其自尊心受到爱护,进一步强化其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勇气。
二、促进自我接纳,给予心理支持而非竭力劝导
当来访者因过于焦虑、消沉、自卑,而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缺乏接纳自我的信心时,辅导老师应善于觉察,并给来访者以心理支持,向来访者揭示他所具备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能力和条件,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而非采用劝导的策略,使来访者竭力淡化其所面临困难的反应,忘记不愉快的体验。这种做法不能使来访者从困难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自助能力,因而十分不利于来访者的成长。
案例二:学生小林,进入高二以来学习非常努力,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他还报了一个校外补习班,整个双休日的时间都被挤得满满的。一学期下来,学习非常辛苦,可是成绩却适得其反,小林非常焦虑,感觉信心一次次地丧失殆尽。他也曾与班主任和父母谈及自己的烦恼,班主任鼓励他不要着急,只要付出努力,最终会有回报的。父母也很通情达理,安慰他班上还有比他考得更差呢,劝他不要担心,放下负担。可是这些却一直不能减轻小林的焦虑与担忧,于是前来向心理老师求助。心理老师与他认真讨论分析了一学期以来的学习状态,使小林发现因为疲于应付各类补习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没有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疏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和突破,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又通过与小林分享过去成功的学习经验,使小林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而是方法问题,重新建立了学习的信心。
由此可见,当一个在考试中失利的同学前来求询,诉说其在考试失败后的痛苦心情时,辅导老师应与其认真讨论此次考试失败的整个过程,并鼓励其与过去考试成功的经验相对比,从中寻找此次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下一步学习应采取的行动策略,帮助来访者心平气和地面对挫折,从而接纳自我,获得内心的平衡。在心理辅导中,辅导老师要善于以宽容、接纳、理解的态度和反应给来访者以心理支持,消除来访者的自卑感、挫折感,为其更加积极地看待自身,认识并发挥自身的潜能,更积极主动地自由表达和探索自我打下良好基础。
三、促进自我反思,真诚同感而非简单同情
心理辅导的核心是促进个人通过反思不断成长。任何一次生活的挫折,磨难的经历都可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心理辅导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及早从生活的失败与意志的打击中挣脱出来,积极地面对人生成长道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磨难,从而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相反,如果是通过说教与批评,或是简单地给以同情,便不能深入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亦不能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反思与改变就会失去基础。
案例三:初三学生小楠,因与父母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在网吧结识了一位比她大18岁的成年男子。成年男子的热心与关爱,成熟与风趣打动了她,让小楠的心境很快得到改善。可是就在小楠为这份友谊而高兴的时候,成年男子的别有用心让小楠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一言不发。父母的批评和苦口婆心,好朋友的同情和安慰,小楠毫不为之所动,而最终是班主任 “我知道你心里一定有很多委屈”,让小楠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哇地一下爆发出来……
当来访者因遭遇不幸前来求助时,如果辅导老师以“哎,你真不幸”或“你真可怜”之类的话语来面对学生的回答,或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指责和评价,则会大大损伤来访者的自尊心,使其不愿意再说下去。而反之,如果辅导老师以“你一定感到非常委屈”或“你一定感到非常压抑”之类的话来回答,完全站在来访者所处的角度看问题,则会产生平等的共鸣的反应,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因而愿意继续说下去。
辅导的过程是增强人的自立自强精神,而不是强化人的依赖精神。因而,辅导成功的关键有赖于同感的真诚运用,通过辅导老师每时每刻真诚地体验来访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作出适宜的情绪回应,从而强化来访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强化来访学生自立与自律的能力。
四、促进自我成长,积极引导而非直接指导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任何一次生活的磨难对来访者来说,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辅导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探索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其自我成长。辅导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不只是为来访者克服当前的困难而出谋划策,更要启发学生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思,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自助的能力和自我向上的意向,使其通过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而变得更加成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安全感,使其充分地开放自我,正视自己过去的不快经验,将它们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我中去,作出新的统合。”
所以,辅导的过程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与来访学生就其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通过各个方面来启发来访学生对其问题解决的认识,以强化其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完善其自信心,而不是直接给出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来访学生对其咨询的问题自我醒悟,自我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而不只是简单地开个“药方”。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舒 娟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