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孩子进入学校是个问号,出了学校是个句号”的问题,这怎能不让人们抓心的反思——中国学校的教育怎么啦?作为当代的教育人,我们为何不能再次审视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对扼杀学生创造的过失何在?
一、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写照
1.课堂上抱臂坐正,两眼看黑板,两耳听老师讲
这是当今无数学校的课堂写生画,做到了这点,可能被称为课堂纪律好,班风好,组织教学得力;没做到的,多半是在努力追求之中。上课的教师循着沿袭下来的“课堂规矩”并以此作为训诫,不断提醒学生们做到。问题是课堂教学效果是取决于上述外在行为吗?外在行为的规范就能说明教学效果好吗?当然不!课堂上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尺度不是学生的外在行为,而是他们积极的思维,行为的表现不能完全反应内在的思维状态——尤其是强加给学生的非自然行为。当教师一味地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时,很多时候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注意到应自己保持正确的外在行为,但教学内容本身却是其次了。当有的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活跃思维以至脱口而出,或站起来,或与同坐讨论,或低头沉思时,难道教师应该打断他们,而行“课堂规矩”之道吗?
2.课间不追哄闹,走好路,彬彬有礼,严守规章
学校德育工作检查时,把课间是否哄闹,对师长是否有礼貌等行为要求作为考核学校的依据。学校管理者为了达到校园秩序严谨的目标,给学生订出了《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养成教育细则》等规章,学生的一切行为均被列入条条框框之中。秩序是管理的结果,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不是秩序,过分的秩序要求必然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3.听老师话,听长辈话,就是好孩子
在中国,“好孩子教育”可谓千古流传,而好孩子的标准简单至极——听老师话、听家长话。听话的孩子总是被夸奖,被赞许,于是孩子便听话。无疑听话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教育,但是他所受到的教育永远是被动的教育,一旦他在接受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很快被告之“怎么不听话了”,这样培养出的孩子至多成为传统教育者的翻版,沿袭守旧的模范。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充斥了这样的好孩子,世界还能发展吗?
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空间
1.只有思想自由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型人才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下列五个特点:一是新颖、独特、有意义;二是灵感性;三是思维与想象的统一;四是分析思维和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统一。这些特点的表现需要大脑在工作时有足够的敏捷性和流畅性,这就是思想自由。只有足够的思想自由空间,思维才能舒展、驰骋,产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题多解的题目,如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字和符号:144÷□=□。还可以出一题多变的题目,通过不断改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成另一种题型。上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设计给予了学生思想自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问。
2.有了行为自由才能有思想自由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创造性思维外,还要有创造性人格。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列出13种创造性人格:(1)好奇心,不断地问;(2)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3)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4)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5)不随大流;(6)探索各种关系;(7)主意多;(8)喜欢进行试验;(9)灵活性强;(10)顽强,坚韧;(11)喜欢虚构;(12)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13)富于幻想。上述行为特征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为自由为保障。如果行为被束缚,活动空间被人为地缩小,即使产生创意也多半是井底观天。而有了行为自由才能有思想自由。
三、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校管理理想模式
1.民主自由的校园氛围
师生是学校的主人,校园施行民主管理,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感到行为自由、思想自由。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想的培养有了良好环境,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民主不是无政府”“自由不是放纵”,一切应在“民主自由”的观念下,可控制地有序进行。
2.活动开放的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放松的警觉”状态下敏感度最高,最容易接受信息,分析判断能力最强。要让学生进入“放松的警觉”状态,课堂应是开放的、活动的教,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且以学生为主体,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外,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过分要求学生的坐姿等外在行为,一切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中心。
上述学校管理模式是一个理想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有不少困难,但就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角度来说,教育者应当给予被教育者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创造的翅膀如何能飞翔!
一、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写照
1.课堂上抱臂坐正,两眼看黑板,两耳听老师讲
这是当今无数学校的课堂写生画,做到了这点,可能被称为课堂纪律好,班风好,组织教学得力;没做到的,多半是在努力追求之中。上课的教师循着沿袭下来的“课堂规矩”并以此作为训诫,不断提醒学生们做到。问题是课堂教学效果是取决于上述外在行为吗?外在行为的规范就能说明教学效果好吗?当然不!课堂上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尺度不是学生的外在行为,而是他们积极的思维,行为的表现不能完全反应内在的思维状态——尤其是强加给学生的非自然行为。当教师一味地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时,很多时候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注意到应自己保持正确的外在行为,但教学内容本身却是其次了。当有的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活跃思维以至脱口而出,或站起来,或与同坐讨论,或低头沉思时,难道教师应该打断他们,而行“课堂规矩”之道吗?
2.课间不追哄闹,走好路,彬彬有礼,严守规章
学校德育工作检查时,把课间是否哄闹,对师长是否有礼貌等行为要求作为考核学校的依据。学校管理者为了达到校园秩序严谨的目标,给学生订出了《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养成教育细则》等规章,学生的一切行为均被列入条条框框之中。秩序是管理的结果,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不是秩序,过分的秩序要求必然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3.听老师话,听长辈话,就是好孩子
在中国,“好孩子教育”可谓千古流传,而好孩子的标准简单至极——听老师话、听家长话。听话的孩子总是被夸奖,被赞许,于是孩子便听话。无疑听话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教育,但是他所受到的教育永远是被动的教育,一旦他在接受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很快被告之“怎么不听话了”,这样培养出的孩子至多成为传统教育者的翻版,沿袭守旧的模范。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充斥了这样的好孩子,世界还能发展吗?
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空间
1.只有思想自由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型人才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下列五个特点:一是新颖、独特、有意义;二是灵感性;三是思维与想象的统一;四是分析思维和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统一。这些特点的表现需要大脑在工作时有足够的敏捷性和流畅性,这就是思想自由。只有足够的思想自由空间,思维才能舒展、驰骋,产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题多解的题目,如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字和符号:144÷□=□。还可以出一题多变的题目,通过不断改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成另一种题型。上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设计给予了学生思想自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问。
2.有了行为自由才能有思想自由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创造性思维外,还要有创造性人格。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列出13种创造性人格:(1)好奇心,不断地问;(2)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3)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4)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5)不随大流;(6)探索各种关系;(7)主意多;(8)喜欢进行试验;(9)灵活性强;(10)顽强,坚韧;(11)喜欢虚构;(12)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13)富于幻想。上述行为特征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为自由为保障。如果行为被束缚,活动空间被人为地缩小,即使产生创意也多半是井底观天。而有了行为自由才能有思想自由。
三、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校管理理想模式
1.民主自由的校园氛围
师生是学校的主人,校园施行民主管理,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感到行为自由、思想自由。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想的培养有了良好环境,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民主不是无政府”“自由不是放纵”,一切应在“民主自由”的观念下,可控制地有序进行。
2.活动开放的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放松的警觉”状态下敏感度最高,最容易接受信息,分析判断能力最强。要让学生进入“放松的警觉”状态,课堂应是开放的、活动的教,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且以学生为主体,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外,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过分要求学生的坐姿等外在行为,一切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中心。
上述学校管理模式是一个理想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有不少困难,但就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角度来说,教育者应当给予被教育者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创造的翅膀如何能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