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一拨又一拨的安溪人拓出了一条条的茶路,将安溪铁观音带到天南地北,同时也造福于子孙后代。原乡,对于安溪人而言,是一个感情复杂的字眼。原乡给了他们最初的生命,给了他们离开她的勇气和力量,如同世间无数母亲所做的那样。
安溪西坪镇西原村有一座雾山林氏祖屋——活水厝,虽然破陋寒伧,门柱上的对联却清晰可见:幔岭参天七品龙传辉宝国,陀峰插地千章触舌灿霞宾。幔陀、宝国、霞宾是世界“双遗产”武夷山著名的三峰,却为何名现与此地相去甚远的安溪西坪小镇?是偶然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一段关于南北乌龙的故事
据《雾山林氏族谱》记载,林氏十一世林燕愈曾频繁往返于安溪和武夷两地,把家乡西坪繁育的奇兰、水仙、梅占、肉桂等茶树种苗带到武夷山,在自己精心开垦的茶园里栽种。林燕愈最终也在武夷山安家落户,他所创立的雾山幔陀脉系后来开出东、西两个支系,幔陀西系秉承祖业,并于清同治年间创立林奇苑茶庄老字号,在闽南一带及海外享有盛誉。
林燕愈的武夷发家史,似不只是一部口耳相传的家族荣耀史,因为《武夷山市志》、《武夷茶经》对此也有详尽的记载,“清嘉庆初年,安溪人林燕尔(应为“林燕愈”)流落在武夷岩厂当雇工,后购置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茶厂,积极开荒种茶,所产岩茶运至闽南出售。”大历史存在于大事件,也映照着小人生。在西坪雾山林氏后裔的动情讲述中,西坪地理的诸多隐秘渐渐浮出了水面。
我们在安溪茶都的一间茶叶店里见到了林氏第20代后人林水田,“幔陀”是他经营的茶叶品牌,也是先祖林燕愈的号。身材高瘦的他,声音沉稳,语速缓慢,儒雅从容。就在我们抵达的时候,他和妻子恰好和朋友正在品鉴一泡熟普、一泡大红袍和一款陈年铁观音,林水田打趣地说,“你们是顺着这茶香寻来的吧。”
林家的“奇苑”老字号,源于1795年,在当时的闽南地区十分受尊敬。林水田告诉我们,关于林家开始和乌龙茶打交道的明确记载就是从林氏第11代、“奇苑”始祖林燕愈说起。
那时候,青年林燕愈外出谋生,临行前,他母亲在三安古寨抽中一签,解签人告诉她,林燕愈往北走大吉。于是,林燕愈听从母亲的劝说,带上妻子辗转来到武夷山,落脚在现今的宝国岩岩洞,距离天心寺不远。有一年春天,寺庙主持请求林燕愈夫妻帮忙采茶,他们发现这里还有很多山头是荒山,因为这些山都是朝廷赐给天心寺庙的,所以林燕愈向主持表达了开垦茶园的意愿。主持见夫妻俩勤劳淳朴,即刻便答应了,并让他们从来年正月开始开山种茶,一直到中秋节,能种多少就得多少。
林燕愈一边着手雇佣工人,把当地零散的劳动力集中,一边回安溪挑选茶苗,有的族亲还跟着他们也来到武夷山一起开山。待到中秋节,茶苗已经漫山遍野。当夫妻俩去拜谢主持时,主动提出只要从寺庙门看得见的茶园都归寺庙,并帮忙管理茶园、采制茶叶。从此,林燕愈在武夷山落户定居,数年后,拥有了幔陀峰、宝国岩、霞宾岩等数座茶山。在夫妻俩的精心耕耘下,茶叶品质极好,加上夫妻俩为人诚信,茶叶生意也越做越大,盛极一时。林燕愈夫妇把安溪茶成功在种植武夷山的事情一下子在当地传开了,崇安县太爷把这义举上报朝廷,嘉庆皇帝特赐牌匾“潜德幽光”,褒奖林燕愈美德高尚却行事低调。
说到这里,林水田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纸,虽然有很多残缺,但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书写着“幔陀峰茶厂”。他说,“这是古代民间分家的一种契约,叫‘阄书’,即先将家产均分成数份载入文契,诸子再以拈阉的方式,确定各自所能继承的那一份产业。这份写于清嘉庆年问的阄书清楚地记载着两百多年前,西坪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北上武夷山种茶创业,在建宁府崇安县武夷山拥有幔陀峰茶厂、茶山等事实。”目前,这份阉书为林水田二伯父林庚申所持有,为安溪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佐证。
“林燕愈号幔陀,后人都尊称他为幔陀公,这确实与武夷山的幔陀峰相关。”林水田解释,开山种茶的时候,幔陀公远远地望见一座气势壮阔的山峰,因外形像馒头,当地人直接叫它馒头峰,但林燕愈觉得“馒头”实在不合适,便找来主持,希望他帮忙改个名字,幔陀峰由此而来。林燕愈也将幔陀定为自己的号。
林水田介绍,林燕愈有两个儿子,后人称为幔陀东和幔陀西。幔陀西系后辈继承祖业,在泉州创立“林奇苑”茶庄,专营武夷岩茶。五口通商让“奇苑”的市场很快延伸到海外,清末在厦门设立茶栈为中转,将武夷岩茶运至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销售。鼎盛时期,“林奇苑”茶庄开出的茶票曾一度作为银票,在闽南一带商家店铺中流通。
幔陀家族已经是武夷山十八岩业主,占据闽南地区市场,家产雄厚,但毕竟身在异乡,落叶归根是幔陀公的夙愿,他给两个儿子取名为懋回和圆凯,字字饱含着思乡之情。在他晚年时,林燕愈举家搬迁回安溪,但因为尚有产业在武夷山,便派幔陀东系的孙辈三房留守,继续经营家族生意。
林燕愈回到西坪,建造了新宅院,取名“蔚美楼”,又称“活水厝”,将“潜德幽光”的牌匾悬挂其中,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只可惜,祖屋不久前遭小偷关顾,牌匾现在已经不知所踪。应我们的要求,林水田带我们去参观了“蔚美楼”,两层木架结构的楼房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二楼的木梯发出吱呀声,似乎随时有坍塌的可能,所以必须得限制上楼的人数。蔚美楼的对面有座“福田楼”,为林燕愈的后代林孝逸所建,至今还保存较为完好。与“福田楼”相邻的空地上仍保留着一堵破旧的泥墙,林水田说,这是长子幔陀东建造的‘玉田楼’旧址。倘若没有林水田作向导,我们只会把它当作一堵没有清理的残垣,哪里能想象这里曾经有九厅十八埕的气派。
林水田告诉我们,幔陀公的辉煌盛传于民间,但他本人的遭遇却令人痛心,在一次前往福州马尾的途中,林燕愈不幸被劫杀,由于在他乡无人认识,当地人只好就地安葬他,而如今在西坪老家的墓地只是衣冠冢而已。
民国期间,西坪雾山林氏因宗族蒙冤,所有谱志、房契、家财均被焚毁,致使世系不明,林燕愈及其后人更多的史料鲜有人知。林水田从其他族亲手中收集来的这本线装《家礼》和《甲乙集》应该是目前仅存的与林家有关的书籍了,他珍惜地捧着它们,谨慎地为我们翻开一页页。 林燕愈已经离我们远去,林家后人也多数从事着与茶无关的事业,如今也只能从这些端正的字迹中去追忆先祖把乌龙茶从安溪带到武夷山,让南北乌龙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一块世界茶叶的发祥地
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叶文明史而言,疆域145.5平方公里的西坪,有着意义非凡的地理特性。这里不仅仅是5万多西坪人休养生息的一块地盘,还是世界茶叶文明的一处发祥地,弥漫着圣地文化的无限价值。茶叶的发现,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的发明和传播,曾是中国人对世界历史的一大贡献。而西坪的地理价值在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这里诞生了乌龙茶“半发酵”制茶工艺;清雍乾年间(1723~1736年),发现和培育“茶中之王”安溪铁观音:明崇祯九年(1636),发明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开创茶树无性繁殖先例。1920年,茶树长枝扦插成功。1935年,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成功,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和最广泛运用的茶树无性繁殖法,在世界茶业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易经》上说:道是“无心无迹”,而圣人则“无心有迹”。先贤已经远去,而其迹犹在,后人寻找圣人之“迹”,是一种依托大地的纪念形式,具有特别的打动力。在巍巍南岩山上探寻魏荫、王士让等先贤的“遗迹”,望着满目苍翠的铁观音茶园,你一下就明白了“文明发源之于人生意义”课题的深刻内涵。西坪古地对世界茶叶的三大历史性贡献,在改变安溪传统社会结构、经济行为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地理格局。
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论述英国历史的关联性时说,英国没有一个茶叶种植园。对于一个英国人,他每天必须喝一杯茶,茶从哪里来?锡兰、斯里兰卡、印度……这都是英国历史中的外部历史,没有外部历史,就没有英国历史。从这点上说,西坪的历史也不是一件分离的容器,她存在于西坪大地的“内部”历史,也包含着推动世界茶叶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外部”历史,没有“外部”历史,就没有西坪的历史。如此说来,西坪地理不仅仅具有地方性的价值,还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许多年前就读过台湾作家钟理和的《原乡人》,小说表现日本占据时期台湾人对中华民族之根的寻找。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3月14日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曾深情诵读书中一名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对于人类而言,宗系之本乡谓之原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居住的地方。对于一棵植物,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泉州、厦门港口飘洋过海到台岛落地生根的乌龙茶,从西坪古镇草莓岭一路颠簸到武夷三峰栽种的奇兰、水仙、梅占、肉桂,从安溪繁育成功并引种到全国各大产茶区的铁观音,西坪就是她们的“人生原乡”、她们的“摇篮血迹”,安溪茶叶文明的放形之远、足迹之密、影响之深,是任何人都不敢低估的了。
西坪的原乡意义不仅在于发现培育新品种、发明新工艺、创造新育苗法,还在于,从林燕愈的后裔林心博当年创立林奇苑茶庄这个至今健在的百年老字号开始,西坪地面又涌现出多少成功的商业品牌?八马、魏荫、中闽魏氏、茗源……每一家每一店都是从西坪原乡走向异乡,涌动着沸腾的血,开疆拓土,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厚重感,是今人面对历史时的心情。西坪,只是中国的一个小镇,但她释放出的历史能量,却把今人的心胸塞得满满的。我们不知道,自“半发酵”制茶工艺发明以来,世界上采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有多少;不知道,运用西坪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法”,从安溪传播至全国各地,并在各地、各国之间互相传播的茶苗有多少;也不知道,西坪于中国茶叶、世界茶叶的这些历史性贡献,可否用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客观描述?大概,华夏文明的基因火种也是这样,一经历史之手不经意点燃,就呈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向四夷八方扩展开来。
安溪西坪镇西原村有一座雾山林氏祖屋——活水厝,虽然破陋寒伧,门柱上的对联却清晰可见:幔岭参天七品龙传辉宝国,陀峰插地千章触舌灿霞宾。幔陀、宝国、霞宾是世界“双遗产”武夷山著名的三峰,却为何名现与此地相去甚远的安溪西坪小镇?是偶然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一段关于南北乌龙的故事
据《雾山林氏族谱》记载,林氏十一世林燕愈曾频繁往返于安溪和武夷两地,把家乡西坪繁育的奇兰、水仙、梅占、肉桂等茶树种苗带到武夷山,在自己精心开垦的茶园里栽种。林燕愈最终也在武夷山安家落户,他所创立的雾山幔陀脉系后来开出东、西两个支系,幔陀西系秉承祖业,并于清同治年间创立林奇苑茶庄老字号,在闽南一带及海外享有盛誉。
林燕愈的武夷发家史,似不只是一部口耳相传的家族荣耀史,因为《武夷山市志》、《武夷茶经》对此也有详尽的记载,“清嘉庆初年,安溪人林燕尔(应为“林燕愈”)流落在武夷岩厂当雇工,后购置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茶厂,积极开荒种茶,所产岩茶运至闽南出售。”大历史存在于大事件,也映照着小人生。在西坪雾山林氏后裔的动情讲述中,西坪地理的诸多隐秘渐渐浮出了水面。
我们在安溪茶都的一间茶叶店里见到了林氏第20代后人林水田,“幔陀”是他经营的茶叶品牌,也是先祖林燕愈的号。身材高瘦的他,声音沉稳,语速缓慢,儒雅从容。就在我们抵达的时候,他和妻子恰好和朋友正在品鉴一泡熟普、一泡大红袍和一款陈年铁观音,林水田打趣地说,“你们是顺着这茶香寻来的吧。”
林家的“奇苑”老字号,源于1795年,在当时的闽南地区十分受尊敬。林水田告诉我们,关于林家开始和乌龙茶打交道的明确记载就是从林氏第11代、“奇苑”始祖林燕愈说起。
那时候,青年林燕愈外出谋生,临行前,他母亲在三安古寨抽中一签,解签人告诉她,林燕愈往北走大吉。于是,林燕愈听从母亲的劝说,带上妻子辗转来到武夷山,落脚在现今的宝国岩岩洞,距离天心寺不远。有一年春天,寺庙主持请求林燕愈夫妻帮忙采茶,他们发现这里还有很多山头是荒山,因为这些山都是朝廷赐给天心寺庙的,所以林燕愈向主持表达了开垦茶园的意愿。主持见夫妻俩勤劳淳朴,即刻便答应了,并让他们从来年正月开始开山种茶,一直到中秋节,能种多少就得多少。
林燕愈一边着手雇佣工人,把当地零散的劳动力集中,一边回安溪挑选茶苗,有的族亲还跟着他们也来到武夷山一起开山。待到中秋节,茶苗已经漫山遍野。当夫妻俩去拜谢主持时,主动提出只要从寺庙门看得见的茶园都归寺庙,并帮忙管理茶园、采制茶叶。从此,林燕愈在武夷山落户定居,数年后,拥有了幔陀峰、宝国岩、霞宾岩等数座茶山。在夫妻俩的精心耕耘下,茶叶品质极好,加上夫妻俩为人诚信,茶叶生意也越做越大,盛极一时。林燕愈夫妇把安溪茶成功在种植武夷山的事情一下子在当地传开了,崇安县太爷把这义举上报朝廷,嘉庆皇帝特赐牌匾“潜德幽光”,褒奖林燕愈美德高尚却行事低调。
说到这里,林水田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纸,虽然有很多残缺,但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书写着“幔陀峰茶厂”。他说,“这是古代民间分家的一种契约,叫‘阄书’,即先将家产均分成数份载入文契,诸子再以拈阉的方式,确定各自所能继承的那一份产业。这份写于清嘉庆年问的阄书清楚地记载着两百多年前,西坪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北上武夷山种茶创业,在建宁府崇安县武夷山拥有幔陀峰茶厂、茶山等事实。”目前,这份阉书为林水田二伯父林庚申所持有,为安溪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佐证。
“林燕愈号幔陀,后人都尊称他为幔陀公,这确实与武夷山的幔陀峰相关。”林水田解释,开山种茶的时候,幔陀公远远地望见一座气势壮阔的山峰,因外形像馒头,当地人直接叫它馒头峰,但林燕愈觉得“馒头”实在不合适,便找来主持,希望他帮忙改个名字,幔陀峰由此而来。林燕愈也将幔陀定为自己的号。
林水田介绍,林燕愈有两个儿子,后人称为幔陀东和幔陀西。幔陀西系后辈继承祖业,在泉州创立“林奇苑”茶庄,专营武夷岩茶。五口通商让“奇苑”的市场很快延伸到海外,清末在厦门设立茶栈为中转,将武夷岩茶运至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销售。鼎盛时期,“林奇苑”茶庄开出的茶票曾一度作为银票,在闽南一带商家店铺中流通。
幔陀家族已经是武夷山十八岩业主,占据闽南地区市场,家产雄厚,但毕竟身在异乡,落叶归根是幔陀公的夙愿,他给两个儿子取名为懋回和圆凯,字字饱含着思乡之情。在他晚年时,林燕愈举家搬迁回安溪,但因为尚有产业在武夷山,便派幔陀东系的孙辈三房留守,继续经营家族生意。
林燕愈回到西坪,建造了新宅院,取名“蔚美楼”,又称“活水厝”,将“潜德幽光”的牌匾悬挂其中,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只可惜,祖屋不久前遭小偷关顾,牌匾现在已经不知所踪。应我们的要求,林水田带我们去参观了“蔚美楼”,两层木架结构的楼房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二楼的木梯发出吱呀声,似乎随时有坍塌的可能,所以必须得限制上楼的人数。蔚美楼的对面有座“福田楼”,为林燕愈的后代林孝逸所建,至今还保存较为完好。与“福田楼”相邻的空地上仍保留着一堵破旧的泥墙,林水田说,这是长子幔陀东建造的‘玉田楼’旧址。倘若没有林水田作向导,我们只会把它当作一堵没有清理的残垣,哪里能想象这里曾经有九厅十八埕的气派。
林水田告诉我们,幔陀公的辉煌盛传于民间,但他本人的遭遇却令人痛心,在一次前往福州马尾的途中,林燕愈不幸被劫杀,由于在他乡无人认识,当地人只好就地安葬他,而如今在西坪老家的墓地只是衣冠冢而已。
民国期间,西坪雾山林氏因宗族蒙冤,所有谱志、房契、家财均被焚毁,致使世系不明,林燕愈及其后人更多的史料鲜有人知。林水田从其他族亲手中收集来的这本线装《家礼》和《甲乙集》应该是目前仅存的与林家有关的书籍了,他珍惜地捧着它们,谨慎地为我们翻开一页页。 林燕愈已经离我们远去,林家后人也多数从事着与茶无关的事业,如今也只能从这些端正的字迹中去追忆先祖把乌龙茶从安溪带到武夷山,让南北乌龙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一块世界茶叶的发祥地
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叶文明史而言,疆域145.5平方公里的西坪,有着意义非凡的地理特性。这里不仅仅是5万多西坪人休养生息的一块地盘,还是世界茶叶文明的一处发祥地,弥漫着圣地文化的无限价值。茶叶的发现,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的发明和传播,曾是中国人对世界历史的一大贡献。而西坪的地理价值在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这里诞生了乌龙茶“半发酵”制茶工艺;清雍乾年间(1723~1736年),发现和培育“茶中之王”安溪铁观音:明崇祯九年(1636),发明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开创茶树无性繁殖先例。1920年,茶树长枝扦插成功。1935年,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成功,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和最广泛运用的茶树无性繁殖法,在世界茶业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易经》上说:道是“无心无迹”,而圣人则“无心有迹”。先贤已经远去,而其迹犹在,后人寻找圣人之“迹”,是一种依托大地的纪念形式,具有特别的打动力。在巍巍南岩山上探寻魏荫、王士让等先贤的“遗迹”,望着满目苍翠的铁观音茶园,你一下就明白了“文明发源之于人生意义”课题的深刻内涵。西坪古地对世界茶叶的三大历史性贡献,在改变安溪传统社会结构、经济行为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地理格局。
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论述英国历史的关联性时说,英国没有一个茶叶种植园。对于一个英国人,他每天必须喝一杯茶,茶从哪里来?锡兰、斯里兰卡、印度……这都是英国历史中的外部历史,没有外部历史,就没有英国历史。从这点上说,西坪的历史也不是一件分离的容器,她存在于西坪大地的“内部”历史,也包含着推动世界茶叶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外部”历史,没有“外部”历史,就没有西坪的历史。如此说来,西坪地理不仅仅具有地方性的价值,还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许多年前就读过台湾作家钟理和的《原乡人》,小说表现日本占据时期台湾人对中华民族之根的寻找。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3月14日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曾深情诵读书中一名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对于人类而言,宗系之本乡谓之原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居住的地方。对于一棵植物,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泉州、厦门港口飘洋过海到台岛落地生根的乌龙茶,从西坪古镇草莓岭一路颠簸到武夷三峰栽种的奇兰、水仙、梅占、肉桂,从安溪繁育成功并引种到全国各大产茶区的铁观音,西坪就是她们的“人生原乡”、她们的“摇篮血迹”,安溪茶叶文明的放形之远、足迹之密、影响之深,是任何人都不敢低估的了。
西坪的原乡意义不仅在于发现培育新品种、发明新工艺、创造新育苗法,还在于,从林燕愈的后裔林心博当年创立林奇苑茶庄这个至今健在的百年老字号开始,西坪地面又涌现出多少成功的商业品牌?八马、魏荫、中闽魏氏、茗源……每一家每一店都是从西坪原乡走向异乡,涌动着沸腾的血,开疆拓土,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厚重感,是今人面对历史时的心情。西坪,只是中国的一个小镇,但她释放出的历史能量,却把今人的心胸塞得满满的。我们不知道,自“半发酵”制茶工艺发明以来,世界上采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有多少;不知道,运用西坪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法”,从安溪传播至全国各地,并在各地、各国之间互相传播的茶苗有多少;也不知道,西坪于中国茶叶、世界茶叶的这些历史性贡献,可否用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客观描述?大概,华夏文明的基因火种也是这样,一经历史之手不经意点燃,就呈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向四夷八方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