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意见,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应全力推进专业转型发展,构建应用实践型融合培养的育才新模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应用型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文科拔尖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转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059-02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建设,全面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新文科将突破传统文科的思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路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学科转型升级,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对新型知识和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应用。[1]面对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新形势,迫使各院校加紧文科专业转型,构建新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更应清晰地认识到其传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滞后之处,人才培养模式扁平化,主要问题包括: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實践的问题;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窄口径,单一化培养人才的问题;写得少,说得少,练得少的问题;困守校园,不接触社会的问题;学生培养脱离社会需要,未能立足行业和地方需求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学科,如何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代的转型方向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文科专业应及时转变办学理念,打破专业培养模式的壁垒,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培养方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基础学科,转型的方向是在坚持学科传统基础上的实施应用型改革,一方面,立足重人文、重经典的传统基点;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创新培养模式。在夯实学科传统基础方面,包括师资队伍、科研项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在创新学科建设方面,应全面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宽广的复合型新时代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应立足学校特色、区域发展、社会需要,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注重改革、试验,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化、扁平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实践平台,培养能够为国家所用、为地方所用的综合性人才。
1.融合式办学机制。各高校可通过构建应用型融合培养的新模式,采用学科专业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研究应用融合、学生教师融合以及校内校外融合等方式,一方面巩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雄厚的知识优势,另一方面融合其他学科的思路、技术和研究工具等新元素,以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我革新。
2.创新实践体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大力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课程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打造多元化实践平台。除了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社团实践、毕业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外,还应拓展教学空间,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实践教学更加多样化,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深化应用型课程改革,开发、增设应用型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新增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库,例如,根据新媒体发展的趋势,训练学生写作新兴文体,增设创意写作课程,如文案、小剧本、电子书推送文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4.推进教学资源共享,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为了更好地深化专业建设向应用方向转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开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课程、项目成果、行业信息、就业信息等,以网站、APP、公众号等形式发布,建立学生与课程、项目、行业的联动关系,打造自主互动交流平台。
结论
在新文科建设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变专业建设理念,立足传统,面向新时代,全力推进专业转型发展,探索构建应用实践型融合培养的育才新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新文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文科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J].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
【关键词】新文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转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059-02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建设,全面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新文科将突破传统文科的思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路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学科转型升级,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对新型知识和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应用。[1]面对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新形势,迫使各院校加紧文科专业转型,构建新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更应清晰地认识到其传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滞后之处,人才培养模式扁平化,主要问题包括: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實践的问题;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窄口径,单一化培养人才的问题;写得少,说得少,练得少的问题;困守校园,不接触社会的问题;学生培养脱离社会需要,未能立足行业和地方需求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学科,如何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代的转型方向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文科专业应及时转变办学理念,打破专业培养模式的壁垒,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培养方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基础学科,转型的方向是在坚持学科传统基础上的实施应用型改革,一方面,立足重人文、重经典的传统基点;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创新培养模式。在夯实学科传统基础方面,包括师资队伍、科研项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在创新学科建设方面,应全面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宽广的复合型新时代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应立足学校特色、区域发展、社会需要,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注重改革、试验,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化、扁平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实践平台,培养能够为国家所用、为地方所用的综合性人才。
1.融合式办学机制。各高校可通过构建应用型融合培养的新模式,采用学科专业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研究应用融合、学生教师融合以及校内校外融合等方式,一方面巩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雄厚的知识优势,另一方面融合其他学科的思路、技术和研究工具等新元素,以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我革新。
2.创新实践体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大力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课程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打造多元化实践平台。除了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社团实践、毕业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外,还应拓展教学空间,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实践教学更加多样化,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深化应用型课程改革,开发、增设应用型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新增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库,例如,根据新媒体发展的趋势,训练学生写作新兴文体,增设创意写作课程,如文案、小剧本、电子书推送文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4.推进教学资源共享,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为了更好地深化专业建设向应用方向转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开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课程、项目成果、行业信息、就业信息等,以网站、APP、公众号等形式发布,建立学生与课程、项目、行业的联动关系,打造自主互动交流平台。
结论
在新文科建设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变专业建设理念,立足传统,面向新时代,全力推进专业转型发展,探索构建应用实践型融合培养的育才新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新文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文科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J].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