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哪些墙?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lo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椿栩:小学时有个同学,几乎连续6年被我们讨厌。她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我再三回忆,能想起来的就是丑,口吃,跑起步来姿势很搞笑,还有就是学习成绩和她的外表一样糟糕,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以貌取人嫌弃她,家长则以成绩取人叫我们“别跟她玩”,于是她成了“墙那边的人”……还好,听说她在现在的班里挺好的,否则我大概会愧疚一辈子。
  @狼人金:初中时,我们班来了几个从外地转学过来的插班生,班里有几个调皮的男孩总爱夸张地模仿她们的口音,有一次还把其中一个女生惹哭了。老师批评了那些男生,之后班里虽然没人欺负她们了,但也没人跟她们一起玩了。
  @木桩子:我家小区有段时间不太整洁,听说是负责清洁的阿姨家里出事请了一周假。有个邻居来我家串门的时候说:“我就说找××(一个地名)来的人靠不住吧,你看看,果然出岔子。”我真想说,这应该是物业的责任吧!但是邻居们后来还是合力逼着物业把那个阿姨辞退,又找了个本地人。真是太过分了。
  @勇敢的心:表姐找了个男朋友,舅舅却硬逼他们分手,仅仅因为男生是北方人。“北方人粗鲁、北方人会打老婆、北方人不实在、北方人生活习惯和我们不同……”无论表姐如何解释,说他如何有才华、如何儒雅、对她如何好、做了四年同学的她和他是如何彼此了解……都没用。
  @凌波仙子:周末,我去帮一个阿姨的孩子补课,听见阿姨跟他说,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开宝马开奔驰,要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只能去开公交车、洒水车、垃圾车……我在一边听着,满头黑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这种人分上等下等的观念,这样真的好吗?
  @苏西坡:有一次我们全家去旅游,进到机场候机楼里,正迎上一群农民工模样的乘客,妈妈赶紧拉着我躲到一旁,等他们走过去以后还嘟囔:现在机场怎么快变成火车站了,什么人都有!旅途中,只要见到周围有一些衣装不那么齐整的人,她就会提醒我当心财物、注意安全。尽管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却发现我在路上有时竟也会下意识地躲避“那些人”,唉。
  @斌斌:住我家对面的是一户日本人,他们人超级好,和气又热心,经常来我家串门,汉语也说得棒棒哒……可是我根本不敢告诉同学们,网上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东西,他们看得太多了……
  @豆子:我在班里本来有几个玩在一起的朋友,经常一起聊天一起学习。后来其中几个成了某青春偶像的粉丝,而另外几个就特别讨厌这种“脑残粉”,慢慢地开始话不投机半句多,最后互不理睬。我觉得挺可惜的,原来大家关系那么好,仅仅因为一个明星就决裂了。
其他文献
这次的思想实验是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提出的“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这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被用来质疑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因而也被用在很多科幻作品中,电影《黑客帝国》大概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   缸中之脑被认为是“梦境说”的一个现代翻版。我们都知道梦境是虚假的,但人只有在醒来后才会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类似的话题在更早以前就被提到了。我国的庄子就有著名的“庄周梦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也特
“排挤”这个词,一般来自群体的角度,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其实叫孤立。面对这个现象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为什么一群人要去排斥一个人,另一个是如果一个人被孤立,他应该怎么处理?  >> 对正在排挤别人的你说   多媒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的“群体感”也越来越弱。在这种情况下,总有些人希望得到群体感,那么他的做法,或许不是对人更加友好,而是跟别人一起去排斥某一个人,以为这样大家就能成
“在一段时间(特定的时间段)内,某个新颖的事物兴起,被许多人所追逐、模仿的这一现象”,被称为流行。流行的风向标似乎一直在变,就像词条里定义的一样,流行的东西有一个时限,被贴上流行标签的事物不是昙花一现,就是慢慢被“新流行”替代。   近几年,因为《乐队的夏天》《说唱新世代》等节目的大热,原本处于小众圈层的乐队、音乐类型逐渐流行起来,从地下走向地上,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受到了更大范围的追捧。对此,有
期末考试结束后,走出学校已经是午夜12点了。我们一群同学互相逗趣:也就是在纽约,老师才会把考试和课程安排到这么晚吧。真佩服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纽约电影学院,和我同期的编剧专业研究生共33人,不少人因为密集的课程、海量的作业及严苛的考试而退出,顺利毕业的只有23人。  而我,是这一届里唯一的中国学生。  体验“剧本工作室”  开学典礼后,学校通过两轮测试,把我们这届的33个
她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有什么凶险或幸运在等着她们。然而她们都记得那个山洞的暗,那片蛱蝶的亮。  早春三月,气温起伏数次后渐暖。明亮日光里,能看到大地腾起如释重负般的雾气。学校后面有片荒林,到处是杂乱无章的树,没有被刻意照料,却长得更为恣意。林子经过一个漫长冬天,终于等来了第一个访客。  穿橘红线衫的女孩蹲下来,盯着开了满地的蓝色小花看,小心翼翼地用食指和中指夹起一朵。四片花瓣是如此匀称,每一片都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巧遇一个放牛娃,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段对话——   记者:孩子,你放牛是为了什么? 放牛娃:赚钱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是为了什么? 放牛娃:结婚生儿子。   记者:那你儿子将来干什么呢? 放牛娃:放牛啊!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忍俊不禁;再看一遍,也许会有些思考。这样的故事并非虚构,由于落后、闭塞,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陷入了一代又一代的贫困
早上8点整,你从睡梦中醒来。家里静悄悄的,父母都上班去了。你伸个懒腰,开始谋划如何度过刚刚开始的暑假时光。突然,你听到一声巨响,开窗一看,满街的人在尖叫中四散而逃——不好,外星人入侵!你顾不得多想,跑出门去,跟着恐慌的人群一直跑,跑,跑进山林。回头望去,远处的楼群正在爆炸中化为灰烬,而天空已一片血红。你还来不及悲伤,一群巨兽又出现在眼前——恐龙复活了!它们张牙舞爪地向你扑来,你战栗着,无法动弹。突
什么是不负青春?在我看来,不负青春就是诚实对待自己的内心,日拱一卒,勉力而行,认真演好自己的人生剧本。   不管未来怎么样,愿你我拥有前行的力量,哪怕深陷谷底,也能欣赏灿烂星空。  莲花,一位来自东北农村的姑娘,因为热爱手工来到北京。奋斗了6年之后,莲花终于在798附近开了一家独立首饰品牌工作室。  有一天,莲花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头发也可以捐赠给白血病患者,她毫不犹豫地跑去理发店把自己的头
这个思想实验是典型的“事与愿违”案例——我们希望的结果没有出现,却获得了未曾预料的结果,这个结果有好也有坏。思想实验中小偷的行为就带来了好的结果——救了老太太的命。这就造成了一个伦理困境——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是取决于行动者的动机,还是看其行动造成的后果?   一些哲學家认为主要看动机,例如康德提出的义务论;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主要看后果,例如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前者强调一个人的善良动机,行
2018年11月30日零点,网易博客正式停止运营。  这个消息对怀旧的80后、90后而言,无异于一次对青春的打击。博客就像日记本,曾记录下他们最青葱年少的时光。  然而,这个消息在00后群体里却很难惊起一丝波澜。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只能记日记、传照片、听音乐的社交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少年们的新鲜感,视频、音频媒体成了更多年轻人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  根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常称“B站”)数据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