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前请大家自读了课文,首先请你们邻近的4个同学交流一下自读的感悟,时间3分钟,然后选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的感悟。
屏显自读感悟要求:1.你的感悟一定是直觉的、真实的和独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2.在各自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推荐一位学生负责汇总小组意见,小组的意见是合成的并体现小组成员的阅读智慧。3.请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交流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生: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后花园中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写了“我”在后花园帮祖父干活,和祖父在后花园里游玩等片段,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感情。
师:你的回答有三个要点:第一,童年后花园;第二,在后花园中与祖父的那几个生活片断;第三,通过跟祖父在后花园中的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非常好,请坐!后面的同学回答时,也请用要点加理由的形式。
生:这篇文章表现了对祖父的热爱和祖父的勤劳、淳朴。
师:透过我和祖父的后花园生活的表象,不仅写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还写出了自己对祖父的爱。因为祖父是一个对我非常关心的人。这是对第一位同学发言的补充。
生:还体现了儿童天性的率真。
师:整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童心、率真,这是我们的感悟。
生:我觉得作者在后花园里生活得意,不是很拘谨的。
师:不仅率真,而且率性。
生:通过作者对后花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童年生活非常美好。而且她对童年生活有一种怀念的感情。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的呢?
生:因为我从她的叙述中,感觉她是将自己现在的生活与童年的生活进行对比,我觉得她是向往自己美好的童年的。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呢?
生:她的身体非常不好,在异处养病。
师:当时她在香港养病。作者一生颠沛流离,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是病魔缠身。你有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既阅读文本,又研究文本,还密切关注作者生活的背景,透过文本来折射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所要追求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不只在课堂,也不只在文本,更在课堂、文本之外。今后大家都要向他学习。那么,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大家看一下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怎样要求的?
生:不仅要读出自己的这种感悟,读出自己的发现,还要读出自己的问题。
师: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吗?我看没有。请再读课文,一定要读出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
生:以前我们阅读小说要分析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然后再揭示这篇文章的主题。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核心人物,事情的记叙像流水账一样,我不知道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师:好一个“好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初三的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不仅仅要有一般的感悟,还要深度探究文字所隐藏的内涵。下面我们就用比较鉴别的方式,来发现这篇流水账式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
师:请大家拿出发给你们的三个语段,并做三个比较阅读。
屏显:
比较一:请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第2-6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比较二:请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第7-9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我们沙地上……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鲁迅《故乡》
比较三:请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第28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学生进行阅读比较)
师:这些语段大家都熟悉吗?
生:熟悉。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对四个语段不全部进行比较。我们在课堂上“举一”,课后“反三”。我们先来看《散步》和《春》两个片段。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散步》选文——“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生齐读)
师:读是读得蛮整齐的,但是缺少了什么?
生:感情。
师:重来。
(生再次齐读)
师:好。再请大家将课文第28小节自读两遍,开始。
(学生朗读1分钟左右)
师:平时我们班谁最不喜欢朗读啊?
生:王*
师:那请王*站起来读一下吧!
(王*朗读)
师:谁说王*不会朗读,我觉得他读得还蛮顺的。你们觉得他会朗读吗?
生(众口不一):会!不会!
师:哪里读得不好?
生:读得没有感情,所有的话都同一个语调。
师:同一个语调,同一种节奏。那么,这段应该怎样读呢?要读出活泼,读出稚嫩,读出自信,读出快乐,读出自由。
生(齐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读得有点快乐了,但就是有一句话的重点没读出来,大家看看哪个句子要重读一下?
生:一起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师:你们刚才重读没?
生:没。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有情感的朗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一种把握和理解。那么,我们要在比较当中去发现,要在感悟之后看出异同,要从语言境界上来品味。我们来看《散步》和《春》的片段,这两个语段写什么? 生:描写了春天的田野万物复苏的景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师:《散步》片段描绘的是春天充满活力的图画,片段选取了田野当中的新绿,选取了树上的嫩芽,选取了水中的水泡。这个活力的图画是有具体载体的,这几个句子构成了一组排比句,通过新绿、嫩芽、冬水的特征,展示南方初春田野的生机。下面这一段呢?
生:这段文字描写了小草。
师:同样描写了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画,但两者的描写对象有所不同,它(上段文字)是多方面描写,它(下段文字)是抓住小草这一种事物进行细腻的描画。这两段话合起来告诉我们,要书写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一定要绘形、绘声、绘色,更要绘神。这两段文字非常漂亮,语言也非常凝练。同组相互讨论一下,书上的拟人句有什么样的特征?与老师提供的两段文字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生:写了很多自然的东西,突出了作者对自然和新春的向往。这段话其实就是作者童年快乐生活的缩影。
师:写了许多自然的东西,植物的、动物的。刚才同学说这段话其实就是作者童年快乐生活的缩影,我觉得他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啊?
生:缩影。作者用孩提时的心境来写这篇文章,所用的语言是比较真挚、任性、自然的。相对于成人的文笔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很随意。
师:你发现了!书上的句子与老师所提供的两段文字的不同之处在于——视角不一样。老师提供的文字是成人笔下的自然产物,而课本的这篇文章虽然是成人写的,但是切入点是儿童的眼光、儿童特有的心理、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天真活泼,无拘无束。
师:我们再深入一点感觉,从这两段文字中,除了自然景物美以外,还能品味到什么?一种生命的味道。在语段文字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张力,也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生命之美。其实啊,这种生命之美恰恰是在生活之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这个生活之美又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生活。
生:作者童年生活在后花园,所以要写后花园的自然美。
师:自然之美是生命之美表达的载体。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将课文和老师提供的另外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发现作者表达自然美和生命美的方法。
师:童年有一种天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我们是不是也来创造一下。
投影:假如我做梦了,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我梦中的景象。要求:文章要使用儿童的视角、语言,能给人一种儿童的体验,300字左右。
(学生写作)
屏显自读感悟要求:1.你的感悟一定是直觉的、真实的和独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2.在各自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推荐一位学生负责汇总小组意见,小组的意见是合成的并体现小组成员的阅读智慧。3.请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交流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生: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后花园中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写了“我”在后花园帮祖父干活,和祖父在后花园里游玩等片段,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感情。
师:你的回答有三个要点:第一,童年后花园;第二,在后花园中与祖父的那几个生活片断;第三,通过跟祖父在后花园中的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非常好,请坐!后面的同学回答时,也请用要点加理由的形式。
生:这篇文章表现了对祖父的热爱和祖父的勤劳、淳朴。
师:透过我和祖父的后花园生活的表象,不仅写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还写出了自己对祖父的爱。因为祖父是一个对我非常关心的人。这是对第一位同学发言的补充。
生:还体现了儿童天性的率真。
师:整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童心、率真,这是我们的感悟。
生:我觉得作者在后花园里生活得意,不是很拘谨的。
师:不仅率真,而且率性。
生:通过作者对后花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童年生活非常美好。而且她对童年生活有一种怀念的感情。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的呢?
生:因为我从她的叙述中,感觉她是将自己现在的生活与童年的生活进行对比,我觉得她是向往自己美好的童年的。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呢?
生:她的身体非常不好,在异处养病。
师:当时她在香港养病。作者一生颠沛流离,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是病魔缠身。你有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既阅读文本,又研究文本,还密切关注作者生活的背景,透过文本来折射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所要追求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不只在课堂,也不只在文本,更在课堂、文本之外。今后大家都要向他学习。那么,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大家看一下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怎样要求的?
生:不仅要读出自己的这种感悟,读出自己的发现,还要读出自己的问题。
师: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吗?我看没有。请再读课文,一定要读出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
生:以前我们阅读小说要分析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然后再揭示这篇文章的主题。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核心人物,事情的记叙像流水账一样,我不知道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师:好一个“好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初三的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不仅仅要有一般的感悟,还要深度探究文字所隐藏的内涵。下面我们就用比较鉴别的方式,来发现这篇流水账式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
师:请大家拿出发给你们的三个语段,并做三个比较阅读。
屏显:
比较一:请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第2-6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比较二:请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第7-9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我们沙地上……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鲁迅《故乡》
比较三:请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第28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学生进行阅读比较)
师:这些语段大家都熟悉吗?
生:熟悉。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对四个语段不全部进行比较。我们在课堂上“举一”,课后“反三”。我们先来看《散步》和《春》两个片段。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散步》选文——“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生齐读)
师:读是读得蛮整齐的,但是缺少了什么?
生:感情。
师:重来。
(生再次齐读)
师:好。再请大家将课文第28小节自读两遍,开始。
(学生朗读1分钟左右)
师:平时我们班谁最不喜欢朗读啊?
生:王*
师:那请王*站起来读一下吧!
(王*朗读)
师:谁说王*不会朗读,我觉得他读得还蛮顺的。你们觉得他会朗读吗?
生(众口不一):会!不会!
师:哪里读得不好?
生:读得没有感情,所有的话都同一个语调。
师:同一个语调,同一种节奏。那么,这段应该怎样读呢?要读出活泼,读出稚嫩,读出自信,读出快乐,读出自由。
生(齐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读得有点快乐了,但就是有一句话的重点没读出来,大家看看哪个句子要重读一下?
生:一起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师:你们刚才重读没?
生:没。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有情感的朗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一种把握和理解。那么,我们要在比较当中去发现,要在感悟之后看出异同,要从语言境界上来品味。我们来看《散步》和《春》的片段,这两个语段写什么? 生:描写了春天的田野万物复苏的景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师:《散步》片段描绘的是春天充满活力的图画,片段选取了田野当中的新绿,选取了树上的嫩芽,选取了水中的水泡。这个活力的图画是有具体载体的,这几个句子构成了一组排比句,通过新绿、嫩芽、冬水的特征,展示南方初春田野的生机。下面这一段呢?
生:这段文字描写了小草。
师:同样描写了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画,但两者的描写对象有所不同,它(上段文字)是多方面描写,它(下段文字)是抓住小草这一种事物进行细腻的描画。这两段话合起来告诉我们,要书写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一定要绘形、绘声、绘色,更要绘神。这两段文字非常漂亮,语言也非常凝练。同组相互讨论一下,书上的拟人句有什么样的特征?与老师提供的两段文字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生:写了很多自然的东西,突出了作者对自然和新春的向往。这段话其实就是作者童年快乐生活的缩影。
师:写了许多自然的东西,植物的、动物的。刚才同学说这段话其实就是作者童年快乐生活的缩影,我觉得他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啊?
生:缩影。作者用孩提时的心境来写这篇文章,所用的语言是比较真挚、任性、自然的。相对于成人的文笔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很随意。
师:你发现了!书上的句子与老师所提供的两段文字的不同之处在于——视角不一样。老师提供的文字是成人笔下的自然产物,而课本的这篇文章虽然是成人写的,但是切入点是儿童的眼光、儿童特有的心理、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天真活泼,无拘无束。
师:我们再深入一点感觉,从这两段文字中,除了自然景物美以外,还能品味到什么?一种生命的味道。在语段文字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张力,也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生命之美。其实啊,这种生命之美恰恰是在生活之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这个生活之美又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生活。
生:作者童年生活在后花园,所以要写后花园的自然美。
师:自然之美是生命之美表达的载体。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将课文和老师提供的另外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发现作者表达自然美和生命美的方法。
师:童年有一种天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我们是不是也来创造一下。
投影:假如我做梦了,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我梦中的景象。要求:文章要使用儿童的视角、语言,能给人一种儿童的体验,300字左右。
(学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