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6-2008年,生猪养殖业经历了一轮大起大落的波动,这次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国家在2007年陆续出台的六项针对生猪产业的补贴政策。文章主要研究这六项补贴发挥了怎样的政策效果、政策执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政策建议,旨在对今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生猪养殖业;政府补助;绩效审计
一、研究背景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007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拉动了物价的全面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稳定猪肉价格,保障猪肉市场的有效供给,减少猪肉市场供求平衡压力,调动生猪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加快发展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国家在2007-2008年陆续出台了六项针对生猪养殖业的补贴政策。这六项补助资金分别是: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生猪良种与猪种引进补贴;禽畜防疫检疫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
本文主要以这六项补助资金在西南部某个地区的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为主线,通过对该区30家年出栏数在3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进行调查分析,反映生猪养殖业补贴资金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揭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完善补助政策制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客观评价补助资金取得的成效,完善补贴的分配、管理及使用过程,健全补助制度,对促进贯彻落实国家补贴政策、切实发挥补贴资金的政策效果、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养殖业补贴的政策效果
调查中发现,补贴金额的高低确实影响到了各个养殖户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新增建设规模越大的规模猪场,其补贴金额越高,头均养殖成本越低,出栏数、存栏数越高,总收入越高,效益越好。补贴政策的规模化效益非常显著。
育肥猪的出栏价格在2006-2007年底持续上升,由于国家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在2007年7月份开始执行,其效果在2008年初有了显著的效果,育肥猪出栏价格开始回落,中央政策基本达到了其意图。
自2007年政策执行后,种公猪、种母猪的市场价格处于持续上涨走势,也就是说,生猪产业的扶持政策使得育肥猪的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由于资本涌入生猪饲养业,使得种猪的市场需求增加,市场供求关系变得供小于求,进而造成种猪的市场价格的上扬。
三、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设施规模未达要求
有少数规模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并未达到申报时上报的建设规模,但基本达到政策规定的规模标准。
(二)财务资料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记录、财务资料都非常不健全,这既不利于各方面检查部门开展工作,也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没有对市场和自身情况清晰的把握,就很难将企业做大做强,调查中可以发现,规模猪场中较大的养殖场都是对历年来生猪市场价格、成本等发展规律相当了解的企业。
(三)虚报数量
在申报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时,存在虚报能繁母猪数量的现象。例如,某些养殖场拿到的能繁母猪补贴比其当年能繁母猪存栏的最高纪录还高,明显存在着虚报能繁母猪数量、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
(四)审核、把关不到位,检查力度不够
在审核能繁母猪数量时,有时会借调行政人员检查,而行政人员非专业人员,分辨不出哪些是能繁母猪,可能会将后备母猪作为能繁母猪,一起申报能繁母猪补贴或能繁母猪保险补贴。
四、结论
(一)中央政策目的基本达到,补贴效益显著
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扶持畜牧业发展,充分调动规模养殖户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畜产品质量。发展生产是稳定市场供应的基础。要建立生猪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生猪生产尽快恢复,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猪业补贴资金有效地吸引了各方资金投入生猪产业,生猪规模养殖呈现迅猛发展势头,促进了规模化率的快速提高。补贴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全市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生猪出栏数、存栏数大幅增长,生猪、仔猪价格持续回落,猪源供给充足,彻底改变了猪肉供给偏紧的局面。同时,生猪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了养殖农户收入的增加。
(二)各项补贴效益有差别
在已经执行的各种补贴措施中,规模养殖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发挥的效益最大,直接刺激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效果;其他的补贴效果不明显。
(三)养猪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调查中发现,促使生猪养殖户将资金投入生猪产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市场价格。持续上扬的猪肉市场价格使得生猪饲养业的利润不断扩大,充足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到生猪产业。
2、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是这六项补贴中养殖场取得的金额最高的单项补贴,除了个别的70万元和10万元,基本上都是25万元。高额的补贴金额极大地调动了养猪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3、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虽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没有像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那么高的单项金额,但是其覆盖面广,受益养殖户多,全该区有上百家养殖户享受到了该项补贴的优惠政策,资金总额大,广泛地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
(四)趋势
2007年猪肉市场供小于求,导致生猪养殖行业的暴利,加上国家政策(特别是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刺激性强,导致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养殖户的暴增使得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生猪数量稳步增长,但养猪效益开始有下滑趋势,2009年第二季度面临严峻形势,猪肉价格迅速下跌,至2009年6月中旬已经跌至8元/公斤,而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在10元/公斤,养殖户开始出现亏损。生猪出栏价格低于生猪的养殖成本,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应该停止执行。
五、政策建议
(一)减少补贴
政府关于生猪产业的补贴政策已经发挥了理想的成效,猪肉价格显著回落,生猪出栏价格已经逼近生猪的养殖成本,已经明显出现了猪肉供大于求和“卖猪难”的局面,而这些规模化养猪场建成投产后,其产能是只升不降的。因此,建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政策应该停止执行。
(二)建立猪肉价格保护机制
2006-2008年,生猪养殖业这一产业经历了大涨大跌的一轮波动,猪肉价格是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该产业再出现这样的大起大落,扰乱市场经济,误导投资方向,应当建立像粮食产业那样的价格保护机制,在市场平均肉价跌到预定标准时,政府应以保护价格大量收购活猪屠宰冷冻储藏,于肉价高时逐渐投放市场,以此手段缓解市场肉价波动幅度,从而宏观调控生猪产业持续平稳发展。
(三)加强价格监测
物价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加强猪肉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每日监测,改进畜禽产品生产消费统计工作,做好生猪生产、屠宰及猪肉销售情况的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提供全面的住户消费量和消费价格信息,加强对生猪等副食品的生产、成本、价格等信息的调查、发布和预测预警,以防止信息垄断哄抬肉价或价高跟风养殖。
(四)建立猪肉储备库,引导消费者平衡消费
引导消费者食用冷鲜(冻)猪肉,科学消费,促进猪肉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其在猪肉价格有大幅波动时,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五)严格审核,加大检查力度
要在审核和检查环节严格把关,严防某些人利用政策优惠骗取国家补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生猪养殖业;政府补助;绩效审计
一、研究背景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007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拉动了物价的全面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稳定猪肉价格,保障猪肉市场的有效供给,减少猪肉市场供求平衡压力,调动生猪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加快发展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国家在2007-2008年陆续出台了六项针对生猪养殖业的补贴政策。这六项补助资金分别是: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生猪良种与猪种引进补贴;禽畜防疫检疫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
本文主要以这六项补助资金在西南部某个地区的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为主线,通过对该区30家年出栏数在3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进行调查分析,反映生猪养殖业补贴资金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揭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完善补助政策制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客观评价补助资金取得的成效,完善补贴的分配、管理及使用过程,健全补助制度,对促进贯彻落实国家补贴政策、切实发挥补贴资金的政策效果、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养殖业补贴的政策效果
调查中发现,补贴金额的高低确实影响到了各个养殖户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新增建设规模越大的规模猪场,其补贴金额越高,头均养殖成本越低,出栏数、存栏数越高,总收入越高,效益越好。补贴政策的规模化效益非常显著。
育肥猪的出栏价格在2006-2007年底持续上升,由于国家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在2007年7月份开始执行,其效果在2008年初有了显著的效果,育肥猪出栏价格开始回落,中央政策基本达到了其意图。
自2007年政策执行后,种公猪、种母猪的市场价格处于持续上涨走势,也就是说,生猪产业的扶持政策使得育肥猪的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由于资本涌入生猪饲养业,使得种猪的市场需求增加,市场供求关系变得供小于求,进而造成种猪的市场价格的上扬。
三、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设施规模未达要求
有少数规模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并未达到申报时上报的建设规模,但基本达到政策规定的规模标准。
(二)财务资料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记录、财务资料都非常不健全,这既不利于各方面检查部门开展工作,也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没有对市场和自身情况清晰的把握,就很难将企业做大做强,调查中可以发现,规模猪场中较大的养殖场都是对历年来生猪市场价格、成本等发展规律相当了解的企业。
(三)虚报数量
在申报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时,存在虚报能繁母猪数量的现象。例如,某些养殖场拿到的能繁母猪补贴比其当年能繁母猪存栏的最高纪录还高,明显存在着虚报能繁母猪数量、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
(四)审核、把关不到位,检查力度不够
在审核能繁母猪数量时,有时会借调行政人员检查,而行政人员非专业人员,分辨不出哪些是能繁母猪,可能会将后备母猪作为能繁母猪,一起申报能繁母猪补贴或能繁母猪保险补贴。
四、结论
(一)中央政策目的基本达到,补贴效益显著
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扶持畜牧业发展,充分调动规模养殖户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畜产品质量。发展生产是稳定市场供应的基础。要建立生猪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生猪生产尽快恢复,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猪业补贴资金有效地吸引了各方资金投入生猪产业,生猪规模养殖呈现迅猛发展势头,促进了规模化率的快速提高。补贴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全市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生猪出栏数、存栏数大幅增长,生猪、仔猪价格持续回落,猪源供给充足,彻底改变了猪肉供给偏紧的局面。同时,生猪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了养殖农户收入的增加。
(二)各项补贴效益有差别
在已经执行的各种补贴措施中,规模养殖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发挥的效益最大,直接刺激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效果;其他的补贴效果不明显。
(三)养猪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调查中发现,促使生猪养殖户将资金投入生猪产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市场价格。持续上扬的猪肉市场价格使得生猪饲养业的利润不断扩大,充足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到生猪产业。
2、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是这六项补贴中养殖场取得的金额最高的单项补贴,除了个别的70万元和10万元,基本上都是25万元。高额的补贴金额极大地调动了养猪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3、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虽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没有像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那么高的单项金额,但是其覆盖面广,受益养殖户多,全该区有上百家养殖户享受到了该项补贴的优惠政策,资金总额大,广泛地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
(四)趋势
2007年猪肉市场供小于求,导致生猪养殖行业的暴利,加上国家政策(特别是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刺激性强,导致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养殖户的暴增使得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生猪数量稳步增长,但养猪效益开始有下滑趋势,2009年第二季度面临严峻形势,猪肉价格迅速下跌,至2009年6月中旬已经跌至8元/公斤,而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在10元/公斤,养殖户开始出现亏损。生猪出栏价格低于生猪的养殖成本,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应该停止执行。
五、政策建议
(一)减少补贴
政府关于生猪产业的补贴政策已经发挥了理想的成效,猪肉价格显著回落,生猪出栏价格已经逼近生猪的养殖成本,已经明显出现了猪肉供大于求和“卖猪难”的局面,而这些规模化养猪场建成投产后,其产能是只升不降的。因此,建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贴政策应该停止执行。
(二)建立猪肉价格保护机制
2006-2008年,生猪养殖业这一产业经历了大涨大跌的一轮波动,猪肉价格是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该产业再出现这样的大起大落,扰乱市场经济,误导投资方向,应当建立像粮食产业那样的价格保护机制,在市场平均肉价跌到预定标准时,政府应以保护价格大量收购活猪屠宰冷冻储藏,于肉价高时逐渐投放市场,以此手段缓解市场肉价波动幅度,从而宏观调控生猪产业持续平稳发展。
(三)加强价格监测
物价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加强猪肉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每日监测,改进畜禽产品生产消费统计工作,做好生猪生产、屠宰及猪肉销售情况的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提供全面的住户消费量和消费价格信息,加强对生猪等副食品的生产、成本、价格等信息的调查、发布和预测预警,以防止信息垄断哄抬肉价或价高跟风养殖。
(四)建立猪肉储备库,引导消费者平衡消费
引导消费者食用冷鲜(冻)猪肉,科学消费,促进猪肉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其在猪肉价格有大幅波动时,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五)严格审核,加大检查力度
要在审核和检查环节严格把关,严防某些人利用政策优惠骗取国家补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