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上过《母亲这样的女人》的公开课,当时课上得比较成功,但是对比2013年3月同样的公开课,在研究教学起点之后,课堂有效性远远超过了先前,这让我深感欣慰。
《母亲这样的女人》是周佩红写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以自己的母亲,一位普通女性的一生为素材,表现对中国女性精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达到了同题材文章所没有的高度。
我当年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由梳理母亲的经历入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母亲的一生,我设计了一个“花朵型”板书,随着母亲由童年到晚年的一段段人生历程的展示,黑板上的花瓣一瓣瓣由舒展到收拢,颇为形象地传达出了“母亲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一中心内容,最后,着重分析最后几段以把握全文主旨。一节课下来,学生也读懂了全文,黑板上那朵浓缩了母亲一生的“花朵”,给大家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参加了“教学设计起点评估的行动研究”的市级课题组之后,我才意识到研究教学起点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为了探究教学起点,课前我发调查问卷给学生,进行前测。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其一,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其二,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读后感。其三,《母亲这样的女人》与先前学过的《合欢树》相对比,两者有何不同。最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根据调查问卷,我将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关于主旨,有69%的学生基本能读懂文章,大致能把握,23%的学生只注意到了浅层次内容,未能深入理解,8%的学生没有仔细阅读文本,受以前读过的同题材文章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关于读后感,有59%的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对人物能有自己的评判与思考,15%的学生根据结局表达自己的祈愿,26%的学生没有读懂文章。在与相同题材文章相比上,64%的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领悟到本文主旨的独特性,21%的学生不能把握主旨,15%的学生是从写作技巧而不是从最显著的主旨上的差异进行比较。至于学生的疑问,62%的学生的疑问是针对母亲的性格情感,33%的学生的疑问是针对文章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我将深入探究主旨及充分理解母亲的性格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我就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的“这样”所指代的内容,对比与“母亲这样的人”的不同,使学生意识到作者所关注的是做了母亲的女人,以自己的母亲为范本,从关注女性的写作角度来抒写中国女性的命运,文章的主旨因此变得厚重深沉了。这也是这篇文章在主旨方面的关键属性。
在梳理母亲一生经历时,我仍然用了那個“花朵”的板书,之后,在最后五段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变易图式的对照性(contrast),分析先前学过的《合欢树》,与本文有何不同,让学生们思考作者最终要表达的主旨。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两篇文章最大的不同是立意上的不同,以前写母亲的文章大多讴歌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奉献精神,是从社会家庭对一个母亲的要求,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写母亲,而本文是把母亲还原为一个女人,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写母亲。作为一个女人,母亲也是渴望被理解关爱,渴望有自己独立自由的空间的,她为全家人创造了各自的生活空间,而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全家人都忽视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存在。借此作者呼吁所有的女性走上一条拥有自我,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之路,不要成为家庭生活的牺牲品。这样的主旨较其他同题材的文章要深邃得多。本文的主旨是对中国女性的命运、人生价值及自我实现的深深思考,这是我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把握文章的另一个关键属性。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解决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出的最多的也是最有深度的问题,即“第二十三段,‘或许,这也并不仅是婚姻问题’,那么是什么问题造成的?”“母亲为什么不反抗?不再婚?”大多数学生想到是因为婆婆反对,所以无法再婚,最多想到因为封建思想的压迫。
我向学生陈述了我的看法:母亲并不快活,她也需要关心与爱,也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子女们却丝毫未意识到这一点,这一切不是通过再婚就可以解决的。母亲要面对传统思想对人的束缚,更要面对“文革”混乱的现实,母亲又怎么可能反抗呢?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之下,她从小就被灌输要顺从忍耐,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是女人的最高理想,谁告诉过她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要反抗命运拥有自我?就算她有反抗意识,她又能反抗得了吗?一个弱女子,她能反抗几千年来腐朽没落压抑人性尤其是摧残践踏女性的传统文化吗?她能反抗文革乱世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的权利吗?能够反抗批判这一切的是现今的我们!
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懂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不懂得推动社会向合理的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那么,许多悲剧就会一再上演,很多女人就会重蹈母亲的覆辙。推动文化改良与社会变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仅仅为我们的母亲,这是我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最终能明白的。这一部分是我先前的公开课所没有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内容是因为受学生问题的启发,是学生的提问促使我去深入思考,由此可见,探究教学起点,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促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潜心思考,真正是做到了教学相长。
最后,根据变易图式的类合性(generalization),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心感受思考生活,写出了有关母亲题材的最不一样的作品,关于母亲,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思考呢?我把自己的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告诉他们我发现了母亲的色彩,母亲们颜色是黑色的,我把由这个经历写成的小诗展示给学生,作为结束语。
吟罢小诗,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正是因为有了意识的改变,才促使我针对学情,深入思考,才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效率也才得以进一步提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真切感受到了科研课题对教学实践的巨大的提升作用。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沿着教科研的引领,教学之路必定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母亲这样的女人》是周佩红写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以自己的母亲,一位普通女性的一生为素材,表现对中国女性精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达到了同题材文章所没有的高度。
我当年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由梳理母亲的经历入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母亲的一生,我设计了一个“花朵型”板书,随着母亲由童年到晚年的一段段人生历程的展示,黑板上的花瓣一瓣瓣由舒展到收拢,颇为形象地传达出了“母亲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一中心内容,最后,着重分析最后几段以把握全文主旨。一节课下来,学生也读懂了全文,黑板上那朵浓缩了母亲一生的“花朵”,给大家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参加了“教学设计起点评估的行动研究”的市级课题组之后,我才意识到研究教学起点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为了探究教学起点,课前我发调查问卷给学生,进行前测。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其一,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其二,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读后感。其三,《母亲这样的女人》与先前学过的《合欢树》相对比,两者有何不同。最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根据调查问卷,我将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关于主旨,有69%的学生基本能读懂文章,大致能把握,23%的学生只注意到了浅层次内容,未能深入理解,8%的学生没有仔细阅读文本,受以前读过的同题材文章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关于读后感,有59%的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对人物能有自己的评判与思考,15%的学生根据结局表达自己的祈愿,26%的学生没有读懂文章。在与相同题材文章相比上,64%的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领悟到本文主旨的独特性,21%的学生不能把握主旨,15%的学生是从写作技巧而不是从最显著的主旨上的差异进行比较。至于学生的疑问,62%的学生的疑问是针对母亲的性格情感,33%的学生的疑问是针对文章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我将深入探究主旨及充分理解母亲的性格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我就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的“这样”所指代的内容,对比与“母亲这样的人”的不同,使学生意识到作者所关注的是做了母亲的女人,以自己的母亲为范本,从关注女性的写作角度来抒写中国女性的命运,文章的主旨因此变得厚重深沉了。这也是这篇文章在主旨方面的关键属性。
在梳理母亲一生经历时,我仍然用了那個“花朵”的板书,之后,在最后五段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变易图式的对照性(contrast),分析先前学过的《合欢树》,与本文有何不同,让学生们思考作者最终要表达的主旨。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两篇文章最大的不同是立意上的不同,以前写母亲的文章大多讴歌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奉献精神,是从社会家庭对一个母亲的要求,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写母亲,而本文是把母亲还原为一个女人,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写母亲。作为一个女人,母亲也是渴望被理解关爱,渴望有自己独立自由的空间的,她为全家人创造了各自的生活空间,而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全家人都忽视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存在。借此作者呼吁所有的女性走上一条拥有自我,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之路,不要成为家庭生活的牺牲品。这样的主旨较其他同题材的文章要深邃得多。本文的主旨是对中国女性的命运、人生价值及自我实现的深深思考,这是我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把握文章的另一个关键属性。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解决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出的最多的也是最有深度的问题,即“第二十三段,‘或许,这也并不仅是婚姻问题’,那么是什么问题造成的?”“母亲为什么不反抗?不再婚?”大多数学生想到是因为婆婆反对,所以无法再婚,最多想到因为封建思想的压迫。
我向学生陈述了我的看法:母亲并不快活,她也需要关心与爱,也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子女们却丝毫未意识到这一点,这一切不是通过再婚就可以解决的。母亲要面对传统思想对人的束缚,更要面对“文革”混乱的现实,母亲又怎么可能反抗呢?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之下,她从小就被灌输要顺从忍耐,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是女人的最高理想,谁告诉过她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要反抗命运拥有自我?就算她有反抗意识,她又能反抗得了吗?一个弱女子,她能反抗几千年来腐朽没落压抑人性尤其是摧残践踏女性的传统文化吗?她能反抗文革乱世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的权利吗?能够反抗批判这一切的是现今的我们!
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懂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不懂得推动社会向合理的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那么,许多悲剧就会一再上演,很多女人就会重蹈母亲的覆辙。推动文化改良与社会变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仅仅为我们的母亲,这是我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最终能明白的。这一部分是我先前的公开课所没有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内容是因为受学生问题的启发,是学生的提问促使我去深入思考,由此可见,探究教学起点,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促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潜心思考,真正是做到了教学相长。
最后,根据变易图式的类合性(generalization),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心感受思考生活,写出了有关母亲题材的最不一样的作品,关于母亲,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思考呢?我把自己的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告诉他们我发现了母亲的色彩,母亲们颜色是黑色的,我把由这个经历写成的小诗展示给学生,作为结束语。
吟罢小诗,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正是因为有了意识的改变,才促使我针对学情,深入思考,才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效率也才得以进一步提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真切感受到了科研课题对教学实践的巨大的提升作用。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沿着教科研的引领,教学之路必定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