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注重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受益”。体育课是引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是引导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生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的主渠道。体育“学困生”在体育课堂中是弱势群体,但又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体育教师对“学困生”群体研究相当重要。
【关键词】小学课堂 体育学困生 转化 策略
一、体育“学困生”再认识
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先天条件即遗传因素,二是后天条件即环境、教育条件。学生的遗传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但是后天条件即环境、教育条件是可以通过体育工作者努力工作来改变的。许多研究认为体育“学困生”及群体的定义:或指对体育学习感到厌倦的学生;或指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因素限止使他们暂时处于落后;或指他们经常达不到老师所期望成绩的学生等等。诸多的解释主要指体质差、意志品质薄弱、心理胆怯和缺乏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的学生。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运动能力的高低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不正是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吗?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这都不是定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体育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有利于实施与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为更好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二、环境、教育条件是产生体育“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环境因素
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加强孩子的营养,但忽略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导致现在校园出现“肥胖型”“竹竿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集体活动中常常受到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为别人“嫌弃”的对象,所以他们也就很难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也有一部分家长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只要孩子参加游戏玩耍时就大声训斥,将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对立起来教育孩子,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所教学科也将体育学科的功能淡化,最终导致所谓的书呆子。
(二)“学困生”心中的体育观因素
身体虚弱多病或有缺陷的学生,在体育课中,总落后他人,怕同学老师笑话,加之自卑心的驱动,这时的课堂就成为他们的“噩梦”了。有的所谓的“好学生”(文化成绩优异)缺乏对体育作用的了解,加之家长与部分教师的影响,对体育课无兴趣,抱着可学与不学,反正对我无伤害只要学好文化就行的态度。
(三)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
首先,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单一呆板,教学手段缺乏创意;其次,少部分教师克制力差,对学生期望过高,不遵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育原则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当学生达不到目标时,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出现偏激,粗鲁的责备、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
三、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教学途径
(一)关爱体育“学困生”是转化工作的前提
(1)针对“书呆子”型的“学困生”:这类学生一般文化成绩都非常优秀,经常受到大部分教师的表扬。首先,在体育课中应当尽可能地利用这类学生观察力强和思维敏捷的长处及时肯定成绩,促使激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意识。其次,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进行熏陶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并逐渐喜欢体育锻炼。
(2)针对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教师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学时一是降低教学难度,二是在组织竞赛活动时尽可能分在较弱的组别。积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及时给这类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其建立起自信心,促使更上一层楼。
(3)针对心理素质差、意志薄弱的“学困生”:德国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于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想自取其辱。针对这类学生在教学中要遵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教学时教师把起点放低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把教学内容目标放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这类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掌握,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抓住“学困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转化工作的基础
(1)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能创造出一种无声的教育情境,对转化“学困生”有着前移默化的作用。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新奇的教学场景;精湛而风趣的语言艺术。
(2)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是一个锻炼、陶冶、教育人的大熔炉。在体育课中教师要注重多为“学困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学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当学生遇到困难没有信心时,同学老师应该用一些激励性语句来鼓励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以健康为目的体育。
四、激励“学困生”学习是转化工作的有效手段
激励好比汽车长途运行中的加油站,在途中必须不断地加油,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学困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取得的成绩不是很明显,更需要鼓励、喝彩、加油来激发其兴奋点,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学困生”更渴望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鼓励,以扶持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寻找或设置激励的载体,然后抓住时机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进步的希望,增强自信心。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学困生”表扬的客观性,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学困生”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这就起不到表扬激励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总之,“学困生”并非样样都差,让他们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金”的道理。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哪怕是很细小的进步也不要放过,要为之喝彩、表扬、勉励,让他们信心百倍地鼓起前进的风帆继续向前。
五、科学的评价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催化剂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尤其是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方面更为重要。老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主要应从体育兴趣、参与者的态度与程度、提升幅度、學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表扬激励,同时,对“学困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上来比较,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困生”,从不同阶段的对比中来关注“学困生”点滴的进步,使评价真正对“学困生”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六、培养体育运动兴趣是转化“学困生”最终的目的
体育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们可以看出兴趣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成功,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对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常性的成功就可以使人不断获得满足,进而萌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兴趣所至,做事则往往容易成功。所以兴趣的培养是转化“学困生”最终的目的。
“学困生”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关注他们、重视他们,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谷平. 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 青少年体育, 2018, 66(10):48-49.
【关键词】小学课堂 体育学困生 转化 策略
一、体育“学困生”再认识
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先天条件即遗传因素,二是后天条件即环境、教育条件。学生的遗传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但是后天条件即环境、教育条件是可以通过体育工作者努力工作来改变的。许多研究认为体育“学困生”及群体的定义:或指对体育学习感到厌倦的学生;或指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因素限止使他们暂时处于落后;或指他们经常达不到老师所期望成绩的学生等等。诸多的解释主要指体质差、意志品质薄弱、心理胆怯和缺乏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的学生。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运动能力的高低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不正是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吗?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这都不是定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体育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有利于实施与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为更好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二、环境、教育条件是产生体育“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环境因素
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加强孩子的营养,但忽略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导致现在校园出现“肥胖型”“竹竿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集体活动中常常受到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为别人“嫌弃”的对象,所以他们也就很难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也有一部分家长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只要孩子参加游戏玩耍时就大声训斥,将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对立起来教育孩子,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所教学科也将体育学科的功能淡化,最终导致所谓的书呆子。
(二)“学困生”心中的体育观因素
身体虚弱多病或有缺陷的学生,在体育课中,总落后他人,怕同学老师笑话,加之自卑心的驱动,这时的课堂就成为他们的“噩梦”了。有的所谓的“好学生”(文化成绩优异)缺乏对体育作用的了解,加之家长与部分教师的影响,对体育课无兴趣,抱着可学与不学,反正对我无伤害只要学好文化就行的态度。
(三)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
首先,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单一呆板,教学手段缺乏创意;其次,少部分教师克制力差,对学生期望过高,不遵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育原则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当学生达不到目标时,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出现偏激,粗鲁的责备、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
三、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教学途径
(一)关爱体育“学困生”是转化工作的前提
(1)针对“书呆子”型的“学困生”:这类学生一般文化成绩都非常优秀,经常受到大部分教师的表扬。首先,在体育课中应当尽可能地利用这类学生观察力强和思维敏捷的长处及时肯定成绩,促使激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意识。其次,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进行熏陶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并逐渐喜欢体育锻炼。
(2)针对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教师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学时一是降低教学难度,二是在组织竞赛活动时尽可能分在较弱的组别。积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及时给这类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其建立起自信心,促使更上一层楼。
(3)针对心理素质差、意志薄弱的“学困生”:德国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于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想自取其辱。针对这类学生在教学中要遵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教学时教师把起点放低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把教学内容目标放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这类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掌握,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抓住“学困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转化工作的基础
(1)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能创造出一种无声的教育情境,对转化“学困生”有着前移默化的作用。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新奇的教学场景;精湛而风趣的语言艺术。
(2)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是一个锻炼、陶冶、教育人的大熔炉。在体育课中教师要注重多为“学困生”创造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学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当学生遇到困难没有信心时,同学老师应该用一些激励性语句来鼓励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以健康为目的体育。
四、激励“学困生”学习是转化工作的有效手段
激励好比汽车长途运行中的加油站,在途中必须不断地加油,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学困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取得的成绩不是很明显,更需要鼓励、喝彩、加油来激发其兴奋点,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学困生”更渴望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鼓励,以扶持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寻找或设置激励的载体,然后抓住时机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进步的希望,增强自信心。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学困生”表扬的客观性,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学困生”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这就起不到表扬激励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总之,“学困生”并非样样都差,让他们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金”的道理。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哪怕是很细小的进步也不要放过,要为之喝彩、表扬、勉励,让他们信心百倍地鼓起前进的风帆继续向前。
五、科学的评价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催化剂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尤其是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方面更为重要。老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主要应从体育兴趣、参与者的态度与程度、提升幅度、學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表扬激励,同时,对“学困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上来比较,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困生”,从不同阶段的对比中来关注“学困生”点滴的进步,使评价真正对“学困生”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六、培养体育运动兴趣是转化“学困生”最终的目的
体育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们可以看出兴趣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成功,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对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常性的成功就可以使人不断获得满足,进而萌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兴趣所至,做事则往往容易成功。所以兴趣的培养是转化“学困生”最终的目的。
“学困生”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关注他们、重视他们,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 李娟. 给予学生多一点关注,他们是会有所反应的--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 新课程(小学版), 2014, 000(012):6-7.
谷平. 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 青少年体育, 2018, 66(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