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到社会中参与社会工作及相关活动的一种形式,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高校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现状在“组织、参与、组队、实践”四大形式、“宣传、激励、检查”三大机制和基地建设上有许多特点,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工作机制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管理监督体制存在漏洞、大学生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实践内容和形式单一、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其问题,必须从学生、高校、社会三方来促进其改善。
关键词社会实践机制展望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青年研究中心2011-2012年度调研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作者简介:陶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經济与社会保障;戴超颖,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的要求
众所周知,实践育人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双效一体的综合成长机制,有助于达成高校教育体系培养人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深人实际、了解国情,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他们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了解社会、关心公共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体系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供了新的养料与土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成为了判断一位当代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及方式,在高校中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并得到积极支持。
(三)社会外在的趋势
21世纪我国要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坚实步伐。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制改革,对我国21世纪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21世纪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教育现象错综复杂,教育信息瞬息万变,教育观念更新发展。这些都对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大学生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而是应该走出校园,多多开展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状。
二、中国高校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1.组织形式:以主题式为主,类型式为辅
主题式即主管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并要求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开展,然后再通过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发动进行。类型式指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多年形成的校内外资源,设计具有内在联系的、互不重合、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形式,如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政策宣讲、品牌社团、专业实习和就业实习等。
2.宣传机制:以对内面向学生宣传为主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宣传,多数仅限于通过校园网络或各级共青团组织转发开展实践活动的通知,再由各院系组织动员学生进行立项申报,宣传对象基本上都是在校大学生。
3.参与形式:学生自主自愿报名
高校在下达社会实践的通知后,通过一定的宣传,由学生自愿报名参与。虽然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已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一定的学分,并与奖学金等评奖评优挂钩,但这些仅仅是一些激励措施。对于某一主题、某一类型的社会实践,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参与。
4.组队形式:以小规模团队形式为主
虽然有少部分规模较大、以学校或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的的专项集体实践团队,大多数实践团队是学生在同院系、老乡之间自发组成的小规模团队。以武汉大学为例,2011年武汉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校级团队共有126支,其中只有15支是大规模的集体实践团队。
5.实践形式:以走访、调查和义务服务为主
走访即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包括参观建筑遗迹、公司企业、访问特殊人群等,围绕实践主题进行以了解相应的情况。调查即通过深入接触某一特定群体,采用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获取相应信息,最后统计总结分析得出结论。义务服务包括支医、支教、心理咨询等爱心服务。
6.检查制度:主要是根据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在完成实地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整合,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书并提交学校进行成果交流。学校依据社会实践报告和接待单位证明判定实践活动的真实开展情况,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做出对社会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情况的优劣评定。
7.激励机制:以经费补贴与评奖评优等软激励相结合
经费补贴主要是学校或学院为实践团队提供的食宿补贴和交通费用补贴,以减轻学生在实践活动费用上的压力。评奖评优即对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团队和优秀实践成果颁发相应的证书以示表扬肯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8.基地建设:呈现出临时性和分散性特点
各大高校近年来都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然而,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还很薄弱,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地点多是凭关系由学生自己临时联系,稳定的实践基地数量太少,实践基地建设有待改进。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学校牵头,各院系落实,其他部门并未实质参与,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由于学校和各院系的人力、物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般性号召多,实质性指导少;“运动式”社会实践活动多,目标管理速率跟不上等特点,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
2.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不科学
目前,高校根据社会实践报告来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的评价方法重结果、形式,轻过程、内容,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助长不良学风,扭曲社会实践的初衷。
3.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中存在漏洞
目前各大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而学校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
4.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视为保研、奖学金加分的一部分,目的不纯,实践对于学生的真正意义难以实现。
5.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准备不充分
由于大学生尚未真正的踏入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反馈等众多繁复的工作都主要由学生来完成,而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不足、资源分配及管理的运用能力的限制等因素使大学生在对实践工作进行组织筹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不足。
6.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社会实践活动局限于参观考察、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传统形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同时,能够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优势、使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效结合并发挥作用的实践内容有限。
7.社会对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完善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乏社会为其社会实践提供岗位、发布信息等有效信息的掌握。部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展望
(一)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对于学生工作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意识的普及和培养是基础。应结合不同高校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在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办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将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使社会实践不仅深入社会,亦结合课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提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关键。高校应当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术课程和知识培训,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进行添砖加瓦。
(二)高校层面
高校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信息、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也是將学生与社会链接起来的重要媒介。
第一,加强组织管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支持。要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监督,完善社会实践成果评价制度,考虑是否真正进行了实践、有否突破性解决问题、有无创新等因素,而不是仅仅将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与学分相挂钩。
第二,确立明确的社会实践主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中之重。应重点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并能发挥大学生特长和专业优势的内容作为主题。主题紧紧围绕实际,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
第三,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社会实践的创新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实践的不同时段、时间的长短、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专业背景、接受能力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
第四,加强社会实践审核机制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性保障。合理的社会实践审核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从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审核、实行到最终的成果评定,其机制的运行都应当保持公平性和科学性。唯其如此,社会实践机制才能长效运行,持续发挥其对于大学生的作用。
(三)社会层面
首先,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赢。社会各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与高校合作的长效方案,促进其相关部门的建设发展。
其次,在社会与高校之间建立社会实践的共同监督机制迫在眉睫。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其具体开展状况往往是无法直接传达到高校的社会实践信息反馈终端的,因此在信息审核时往往不能保持其真实度。在社会和高校之间建立有效的实践信息监督反馈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校社会实践机制的透明化、合理化运行和健康发展。
再次,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必然产物。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顺利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了协作单位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实践中具有示范作用。所以,结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建立多功能、多样式的教育型、学习型、服务型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四、总结
自从社会实践机制在各大高校开展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逐步向成熟化发展,现如今各大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深入,社会实践的机制也必须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如何加强建立能长期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需要各大高校社会实践主管单位进行不断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徐艳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许青.社会实践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10(4).
[4]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关键词社会实践机制展望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青年研究中心2011-2012年度调研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作者简介:陶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經济与社会保障;戴超颖,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的要求
众所周知,实践育人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双效一体的综合成长机制,有助于达成高校教育体系培养人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深人实际、了解国情,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他们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了解社会、关心公共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体系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供了新的养料与土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成为了判断一位当代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及方式,在高校中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并得到积极支持。
(三)社会外在的趋势
21世纪我国要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坚实步伐。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制改革,对我国21世纪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21世纪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教育现象错综复杂,教育信息瞬息万变,教育观念更新发展。这些都对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大学生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而是应该走出校园,多多开展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状。
二、中国高校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1.组织形式:以主题式为主,类型式为辅
主题式即主管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并要求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开展,然后再通过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发动进行。类型式指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多年形成的校内外资源,设计具有内在联系的、互不重合、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形式,如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政策宣讲、品牌社团、专业实习和就业实习等。
2.宣传机制:以对内面向学生宣传为主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宣传,多数仅限于通过校园网络或各级共青团组织转发开展实践活动的通知,再由各院系组织动员学生进行立项申报,宣传对象基本上都是在校大学生。
3.参与形式:学生自主自愿报名
高校在下达社会实践的通知后,通过一定的宣传,由学生自愿报名参与。虽然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已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一定的学分,并与奖学金等评奖评优挂钩,但这些仅仅是一些激励措施。对于某一主题、某一类型的社会实践,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参与。
4.组队形式:以小规模团队形式为主
虽然有少部分规模较大、以学校或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的的专项集体实践团队,大多数实践团队是学生在同院系、老乡之间自发组成的小规模团队。以武汉大学为例,2011年武汉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校级团队共有126支,其中只有15支是大规模的集体实践团队。
5.实践形式:以走访、调查和义务服务为主
走访即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包括参观建筑遗迹、公司企业、访问特殊人群等,围绕实践主题进行以了解相应的情况。调查即通过深入接触某一特定群体,采用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获取相应信息,最后统计总结分析得出结论。义务服务包括支医、支教、心理咨询等爱心服务。
6.检查制度:主要是根据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在完成实地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整合,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书并提交学校进行成果交流。学校依据社会实践报告和接待单位证明判定实践活动的真实开展情况,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做出对社会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情况的优劣评定。
7.激励机制:以经费补贴与评奖评优等软激励相结合
经费补贴主要是学校或学院为实践团队提供的食宿补贴和交通费用补贴,以减轻学生在实践活动费用上的压力。评奖评优即对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团队和优秀实践成果颁发相应的证书以示表扬肯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8.基地建设:呈现出临时性和分散性特点
各大高校近年来都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然而,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还很薄弱,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地点多是凭关系由学生自己临时联系,稳定的实践基地数量太少,实践基地建设有待改进。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学校牵头,各院系落实,其他部门并未实质参与,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由于学校和各院系的人力、物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般性号召多,实质性指导少;“运动式”社会实践活动多,目标管理速率跟不上等特点,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
2.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不科学
目前,高校根据社会实践报告来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的评价方法重结果、形式,轻过程、内容,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助长不良学风,扭曲社会实践的初衷。
3.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中存在漏洞
目前各大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而学校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
4.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视为保研、奖学金加分的一部分,目的不纯,实践对于学生的真正意义难以实现。
5.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准备不充分
由于大学生尚未真正的踏入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反馈等众多繁复的工作都主要由学生来完成,而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不足、资源分配及管理的运用能力的限制等因素使大学生在对实践工作进行组织筹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不足。
6.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社会实践活动局限于参观考察、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传统形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同时,能够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优势、使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效结合并发挥作用的实践内容有限。
7.社会对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完善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乏社会为其社会实践提供岗位、发布信息等有效信息的掌握。部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展望
(一)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对于学生工作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意识的普及和培养是基础。应结合不同高校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在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办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将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使社会实践不仅深入社会,亦结合课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提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关键。高校应当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术课程和知识培训,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进行添砖加瓦。
(二)高校层面
高校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信息、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也是將学生与社会链接起来的重要媒介。
第一,加强组织管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支持。要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监督,完善社会实践成果评价制度,考虑是否真正进行了实践、有否突破性解决问题、有无创新等因素,而不是仅仅将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与学分相挂钩。
第二,确立明确的社会实践主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中之重。应重点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并能发挥大学生特长和专业优势的内容作为主题。主题紧紧围绕实际,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
第三,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社会实践的创新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实践的不同时段、时间的长短、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专业背景、接受能力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
第四,加强社会实践审核机制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性保障。合理的社会实践审核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从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审核、实行到最终的成果评定,其机制的运行都应当保持公平性和科学性。唯其如此,社会实践机制才能长效运行,持续发挥其对于大学生的作用。
(三)社会层面
首先,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赢。社会各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与高校合作的长效方案,促进其相关部门的建设发展。
其次,在社会与高校之间建立社会实践的共同监督机制迫在眉睫。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其具体开展状况往往是无法直接传达到高校的社会实践信息反馈终端的,因此在信息审核时往往不能保持其真实度。在社会和高校之间建立有效的实践信息监督反馈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校社会实践机制的透明化、合理化运行和健康发展。
再次,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必然产物。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顺利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了协作单位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实践中具有示范作用。所以,结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建立多功能、多样式的教育型、学习型、服务型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四、总结
自从社会实践机制在各大高校开展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逐步向成熟化发展,现如今各大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深入,社会实践的机制也必须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如何加强建立能长期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需要各大高校社会实践主管单位进行不断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徐艳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许青.社会实践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10(4).
[4]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