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数感,训练数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数感,抓住契机,强化数感。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数感;实践;提高]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学家与教学专家对数感已作了很多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着争议。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创设情境 诱发数感
“数感”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感知、发现,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
“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学具,手指和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还可以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通过丰富的观察、操作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细心观察、记录有关事物数量才能完成任务。如:门牌号码是25号;课间休息10分钟;今天是11日,昨天是10日,明天是12日;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等,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表示一个序数等。学生对数的理解丰富了,会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数可以简单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也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
二、体验探索 训练数感
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花生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答案不一,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认知。教师抓一把,让学生再猜,数后证实是9颗,再抓,再猜: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范围。数后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花生,第二次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得到:这袋花生大约是1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自己带了多少瓜子(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怎样能数出100颗”,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又多样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有的2颗2颗数;有的5颗5颗数;有的10颗一堆,分了10堆;有的50颗一堆,分了2堆。数出100颗以后,再根据100颗瓜子的多少,比较剩下的瓜子,估计自己带了多少的瓜子。学生在估算时,大多数都把所有的瓜子分一分,看看能大约分成几个100颗这样的一份,用这种方法估算到底总数是多少。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学生的数感,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相互交流 領悟数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四、抓住契机 强化数感
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教师习惯于把全对的和要订正的作业本分两叠摆放,每次发本子时,总要学生说说看到这两叠本子,你想到什么?学生就自然地通过比较两叠本子的多少,发现什么的本子比什么的本子多得多或多一些,然后根据全班有34人的条件,推测全对的有几人,要订正的有几人。我想只要教师能抓住日常学习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建立、加强起来了。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数感;实践;提高]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学家与教学专家对数感已作了很多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着争议。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创设情境 诱发数感
“数感”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感知、发现,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
“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学具,手指和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还可以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通过丰富的观察、操作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细心观察、记录有关事物数量才能完成任务。如:门牌号码是25号;课间休息10分钟;今天是11日,昨天是10日,明天是12日;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等,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表示一个序数等。学生对数的理解丰富了,会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数可以简单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也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
二、体验探索 训练数感
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花生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答案不一,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认知。教师抓一把,让学生再猜,数后证实是9颗,再抓,再猜: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范围。数后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花生,第二次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得到:这袋花生大约是1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自己带了多少瓜子(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怎样能数出100颗”,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又多样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有的2颗2颗数;有的5颗5颗数;有的10颗一堆,分了10堆;有的50颗一堆,分了2堆。数出100颗以后,再根据100颗瓜子的多少,比较剩下的瓜子,估计自己带了多少的瓜子。学生在估算时,大多数都把所有的瓜子分一分,看看能大约分成几个100颗这样的一份,用这种方法估算到底总数是多少。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学生的数感,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相互交流 領悟数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四、抓住契机 强化数感
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教师习惯于把全对的和要订正的作业本分两叠摆放,每次发本子时,总要学生说说看到这两叠本子,你想到什么?学生就自然地通过比较两叠本子的多少,发现什么的本子比什么的本子多得多或多一些,然后根据全班有34人的条件,推测全对的有几人,要订正的有几人。我想只要教师能抓住日常学习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建立、加强起来了。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