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与活力。以往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教学中,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新的课改的开展,数学教学逐渐摆脱教室的限制,呈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局面,教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过程中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已有条件进行教学,尽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激发学习动机,以兴趣引领教学
要想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活动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兴趣的引领。教师必须使用有效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如在教学锐角、钝角的认识的时候,笔者先拿一张长方形纸问学生:把这张长方形纸折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你想动手试一试吗?通过质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答案,这就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折去角的方法不一样,剩的角多少也不一样。从而引入:折去后剩的这些角和以前学过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吗?拿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一次质疑,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相互交流后,就发现不同方法折去一个角后,剩下的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这时笔者就告诉学生: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从而突出教学课题,顺利进入教学主题。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自主探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还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中心地位,成为一切课堂活动的主导力量,被动学习、从属学习、他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缺少自主的权利。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等通常先要感知得到一些感性知识,而组织学生实践体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的又一教学方法。在学习除法认识的分一分中,笔者让学生拿小棒亲自动手分一分,体验分的过程,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如:1)把15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2)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用小棒代替糖果分一分)让学生亲自动手,分组合作体验分的过程,说出自己分的过程,是怎么想的,别的学生注意倾听。学生认识到,虽然方法不同,但是都把一个整体分成了若干份,且每份同样多。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体会到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感认识并抽象出除法的意义。
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验课程内容生活化,更需要体验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生活化。也就是在数学课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利用乘公共汽车时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理解其计算方法:车上原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使学生通过乘车的表象支持学生计算思维顺利进行:下车了说明人减少了,就要减去,又上车表示增加了人数,要加上。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切实感受到两位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又如在学习加减法估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去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所买商品大概需要钱数来认识估算,感受到学习加减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师既要在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多样化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136团驻克市八一小学)
激发学习动机,以兴趣引领教学
要想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活动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兴趣的引领。教师必须使用有效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如在教学锐角、钝角的认识的时候,笔者先拿一张长方形纸问学生:把这张长方形纸折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你想动手试一试吗?通过质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答案,这就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折去角的方法不一样,剩的角多少也不一样。从而引入:折去后剩的这些角和以前学过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吗?拿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一次质疑,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相互交流后,就发现不同方法折去一个角后,剩下的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这时笔者就告诉学生: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从而突出教学课题,顺利进入教学主题。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自主探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还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中心地位,成为一切课堂活动的主导力量,被动学习、从属学习、他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缺少自主的权利。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等通常先要感知得到一些感性知识,而组织学生实践体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的又一教学方法。在学习除法认识的分一分中,笔者让学生拿小棒亲自动手分一分,体验分的过程,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如:1)把15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2)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用小棒代替糖果分一分)让学生亲自动手,分组合作体验分的过程,说出自己分的过程,是怎么想的,别的学生注意倾听。学生认识到,虽然方法不同,但是都把一个整体分成了若干份,且每份同样多。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体会到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感认识并抽象出除法的意义。
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验课程内容生活化,更需要体验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生活化。也就是在数学课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利用乘公共汽车时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理解其计算方法:车上原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使学生通过乘车的表象支持学生计算思维顺利进行:下车了说明人减少了,就要减去,又上车表示增加了人数,要加上。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切实感受到两位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又如在学习加减法估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去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所买商品大概需要钱数来认识估算,感受到学习加减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师既要在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多样化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136团驻克市八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