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勤工助学是高校社会实践的一项活动,它不仅帮助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育人意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一定的劳动得到社会的认可,是提升就业竞争力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勤工助学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2
1 高校勤工助学以及大学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1 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或校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报酬的一种途径,一方面帮助自己自己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让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是“体力劳动型”,很少岗位是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较少,如果高校勤工助学能够突破“体力型”向“智力型”或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那将是高校勤工助学的一大突破。
1.2 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面试时紧张、理论学习较多,专业技能实践缺少,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导致了就业竞争力较低,很难与社会有经验的人员相竞争,所以,如何在大学期间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就好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祖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一系列的疑问,上大学好还是9年义务教育后直接找工作好呢?所以,研究一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而且就业质量高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大学生如何通过勤工助学,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
2 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2.1 通过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勤工助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勤工助学活动能够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经济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意识,积极地结合实践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知识为周围的人和社会服务,它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自身价值,充分发挥情感、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对现实有全方位的了解,有利于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这也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2.2 通过勤工助学,有助于发现兴趣和特长,提前做好选择,明确发展方向,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其个性特长的发挥,许多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又缺乏实践的经历,因此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不真正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选择就读专业的时候就比较盲目,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进校后专业思想不巩固,因此所谓兴趣和爱好仅仅是充分发挥了理论的想象,有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还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就业方向。通过勤工助学,在实践的锻炼中能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对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增加了解,对自己性格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尝试,能清晰的知道“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为什么干”提前做好选择,明确发展方向,为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通过勤工助学,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优先,但校内岗位是有限的,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则完全是有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担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社会的压力、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等问题,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失败。如果不敢独立开展工作,也不敢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耐挫折能力差,必将给以后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经过勤工助学的历练,学会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失败,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就业时才能从容不迫,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4 开拓新型的勤工助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就业竞争力。
2.4.1 充分开拓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资源。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各个职能部门所负责的工作有所不同,参加勤工助学学生所负责的工作也不同,如果学校能够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招聘勤工助学学生,合理分配,这样能使勤工助学的模式从“体力型”向“专业型”转变,比如说教务处、院办等行政部门在用学生的时候,可以招聘一些文秘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让他们提前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从中可以了解社会最新职业动态,熟悉某些行业的实际情况,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如何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与就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岗位,具有很大拓展空间。
2.4.2 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
积极开发校内外勤工助学资源,收集勤工助学信息,逐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实现勤工助学基地化、实体化。特别是校外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可以把学生带到社区、带到企业中去,让大学生有机会选择满意的岗位,增强他们在实践中自强、自助的能力,活跃勤工助学活动氛围,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训练的机会和场所。例如:我院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办事处创文办的简报编辑、计算机软硬件维修岗位的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让他们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服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实践,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社会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校外勤工助学的锻炼,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
2.5 在勤工助学培育模式中要形成“传、帮、带”的模式,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形成“传、帮、带”的勤工助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我校网络技术中心这个勤工助学岗位,在“传、帮、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是招聘一批正式的勤工助学人员,第一批的学生是教师带他们自己做项目,手把手教他们各种的专业技术,但第二批的学生,教师就不再亲自带了,而是作为一个技术指导,主要是由他们带出来的第一批学生去“传、帮、带”第二批的学生,把他们懂的教会第二批的同学,帮助第二批的同学解决不懂的问题,带领第二批的同学探讨和解决解决,很少再去问专业教师,到了最后,确实是解决不了问题,才去请教专业教师。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交接班,在第一批同学离岗前,第二批的同学已经进入岗位义务工作,等到第一批的同学离岗后,他们就自然地可以接手工作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意识到了什么是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以后的社会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的形式培养这些能力,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这两年在网络技术中心毕业的学生,都很容易地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业质量相当的高!
2.6 通过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由于自卑、缺少自信,很多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封闭,多是独来独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因而常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把自己禁锢起来。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有机会通过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各种各样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广泛的接触,并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开展工作,通过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过程,使他们获得更深刻、更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无形中也逐渐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了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懂得做人和做事,为成功就业打下了铺垫,从而提升了就业的竞争力!
3 结语
当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勤工助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完善和保障勤工助学体系,把勤工助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勤工助学的作用,把勤工助学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2]漆小萍.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实用指南[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
[3]赵阳.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探索[J].就业工作研究,2008,7.
【关键词】大学生 勤工助学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2
1 高校勤工助学以及大学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1 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或校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报酬的一种途径,一方面帮助自己自己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让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是“体力劳动型”,很少岗位是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较少,如果高校勤工助学能够突破“体力型”向“智力型”或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那将是高校勤工助学的一大突破。
1.2 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面试时紧张、理论学习较多,专业技能实践缺少,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导致了就业竞争力较低,很难与社会有经验的人员相竞争,所以,如何在大学期间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就好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祖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一系列的疑问,上大学好还是9年义务教育后直接找工作好呢?所以,研究一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而且就业质量高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大学生如何通过勤工助学,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
2 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2.1 通过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勤工助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勤工助学活动能够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经济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意识,积极地结合实践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知识为周围的人和社会服务,它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自身价值,充分发挥情感、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对现实有全方位的了解,有利于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这也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2.2 通过勤工助学,有助于发现兴趣和特长,提前做好选择,明确发展方向,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其个性特长的发挥,许多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又缺乏实践的经历,因此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不真正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选择就读专业的时候就比较盲目,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进校后专业思想不巩固,因此所谓兴趣和爱好仅仅是充分发挥了理论的想象,有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还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就业方向。通过勤工助学,在实践的锻炼中能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对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增加了解,对自己性格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尝试,能清晰的知道“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为什么干”提前做好选择,明确发展方向,为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通过勤工助学,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优先,但校内岗位是有限的,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则完全是有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担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社会的压力、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等问题,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失败。如果不敢独立开展工作,也不敢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耐挫折能力差,必将给以后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经过勤工助学的历练,学会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失败,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就业时才能从容不迫,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4 开拓新型的勤工助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就业竞争力。
2.4.1 充分开拓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资源。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各个职能部门所负责的工作有所不同,参加勤工助学学生所负责的工作也不同,如果学校能够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招聘勤工助学学生,合理分配,这样能使勤工助学的模式从“体力型”向“专业型”转变,比如说教务处、院办等行政部门在用学生的时候,可以招聘一些文秘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让他们提前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从中可以了解社会最新职业动态,熟悉某些行业的实际情况,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如何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与就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岗位,具有很大拓展空间。
2.4.2 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
积极开发校内外勤工助学资源,收集勤工助学信息,逐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实现勤工助学基地化、实体化。特别是校外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可以把学生带到社区、带到企业中去,让大学生有机会选择满意的岗位,增强他们在实践中自强、自助的能力,活跃勤工助学活动氛围,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训练的机会和场所。例如:我院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办事处创文办的简报编辑、计算机软硬件维修岗位的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让他们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服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实践,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社会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校外勤工助学的锻炼,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
2.5 在勤工助学培育模式中要形成“传、帮、带”的模式,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形成“传、帮、带”的勤工助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我校网络技术中心这个勤工助学岗位,在“传、帮、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是招聘一批正式的勤工助学人员,第一批的学生是教师带他们自己做项目,手把手教他们各种的专业技术,但第二批的学生,教师就不再亲自带了,而是作为一个技术指导,主要是由他们带出来的第一批学生去“传、帮、带”第二批的学生,把他们懂的教会第二批的同学,帮助第二批的同学解决不懂的问题,带领第二批的同学探讨和解决解决,很少再去问专业教师,到了最后,确实是解决不了问题,才去请教专业教师。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交接班,在第一批同学离岗前,第二批的同学已经进入岗位义务工作,等到第一批的同学离岗后,他们就自然地可以接手工作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意识到了什么是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以后的社会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的形式培养这些能力,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这两年在网络技术中心毕业的学生,都很容易地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业质量相当的高!
2.6 通过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由于自卑、缺少自信,很多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封闭,多是独来独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因而常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把自己禁锢起来。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有机会通过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各种各样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广泛的接触,并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开展工作,通过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过程,使他们获得更深刻、更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无形中也逐渐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了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懂得做人和做事,为成功就业打下了铺垫,从而提升了就业的竞争力!
3 结语
当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勤工助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完善和保障勤工助学体系,把勤工助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勤工助学的作用,把勤工助学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2]漆小萍.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实用指南[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
[3]赵阳.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探索[J].就业工作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