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实现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初中生人格的健全养成,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文化方面的涵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主动承担起培育中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推动文化自信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发展,深化历史课程的改革,实现初中历史课程的转型。
【关键词】历史教育;初中历史;文化自信;美育
在传统的历史教育过程中以知识教育为主,历史教师在日常授课时,仅仅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有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素质教育,才可以全面地提高知识素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今后人生实践作出理论指导。
1 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分析
1.1 学校文化教育的缺失
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础。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中学往往还是唯成绩论的教育模式,把选拔人才当成教育的重心,这样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教育也失去了意义。初中学校教育对于文化的忽视,使学生难以切身体会中华文化,更缺少机会去实践中华文化,历史学科更是难以发挥它培育中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历史学科作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课程,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往往被冠以“副科”之名,受不到相应的重视,都为历史课堂文化自信的培育造成一定的困扰。
1.2 互联网文化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时代,信息文化的高速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也给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文化不仅仅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迅速入侵初中生的生活,这时候价值观尚未发育完全的他们就容易被有害事物诱惑,如果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就会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落后愚昧的网络信息在传播中出现的利己主义、淡化理想、享乐主义会导致中学生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认知出现偏差,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育。
2 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策略
2.1 立足历史教材:挖掘文化教学资源
现阶段的中学生,生理机能发育过早,智力发育不能完全跟上,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难以预料他们的心理起伏和周期性的剧烈变化。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成年人习惯于把目光聚焦于初中生的智力发展上,而忽略了非智力发展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在基础教育中出现偏差。另外,初中生生理的逐渐成熟与心理的缓慢发展不相匹配,使其在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时候缺少分辨能力,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他们就容易导致对自身文化的不理解、不自信。理性审视教材,进行历史教材文化自信培育的教育资源整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主张教师将知识系统地组织好再传授给学生。身为历史教师,在准备历史学习材料时应该慎重考虑,以一个完整的、有序列的、有组织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观念,充分整合、开发、利用现行历史教科书,不再拘泥于课本结构,把书本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归纳、梳理,有效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资源。
2.2 依托历史教师:增强文化情感体验
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以对学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来进行思考和设计,根据学的目的、遵循学的规律才有可能发挥功效。在创设人文情境的时候,历史教师应该注意提问方式的选择,根据课程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与文化自信相关的问题,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另外,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标准化答案,更不要急于否定某些学生错误的观点,而是要一步一步纠正,通过启发和追问的有机结合,扎实学生的文化基础,这样的文化自信培育才能厚植学生心底,具有意义。
2.3 开展历史实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可行的文化实践活动,历史文化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需要充分利用起来。另外,为了保证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学有所成,历史教师应该实行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表现和成绩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行动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必须体现在文化实践中,在课堂内外都要达到最佳的文化意识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定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是切实有效的方式。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必须把握社会发展脉络,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周丽.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55-56.
[2]李富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学周刊,2021(31):139-140.
【关键词】历史教育;初中历史;文化自信;美育
在传统的历史教育过程中以知识教育为主,历史教师在日常授课时,仅仅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有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素质教育,才可以全面地提高知识素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今后人生实践作出理论指导。
1 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分析
1.1 学校文化教育的缺失
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础。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中学往往还是唯成绩论的教育模式,把选拔人才当成教育的重心,这样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教育也失去了意义。初中学校教育对于文化的忽视,使学生难以切身体会中华文化,更缺少机会去实践中华文化,历史学科更是难以发挥它培育中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历史学科作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课程,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往往被冠以“副科”之名,受不到相应的重视,都为历史课堂文化自信的培育造成一定的困扰。
1.2 互联网文化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时代,信息文化的高速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也给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文化不仅仅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迅速入侵初中生的生活,这时候价值观尚未发育完全的他们就容易被有害事物诱惑,如果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就会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落后愚昧的网络信息在传播中出现的利己主义、淡化理想、享乐主义会导致中学生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认知出现偏差,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育。
2 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策略
2.1 立足历史教材:挖掘文化教学资源
现阶段的中学生,生理机能发育过早,智力发育不能完全跟上,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难以预料他们的心理起伏和周期性的剧烈变化。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成年人习惯于把目光聚焦于初中生的智力发展上,而忽略了非智力发展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在基础教育中出现偏差。另外,初中生生理的逐渐成熟与心理的缓慢发展不相匹配,使其在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时候缺少分辨能力,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他们就容易导致对自身文化的不理解、不自信。理性审视教材,进行历史教材文化自信培育的教育资源整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主张教师将知识系统地组织好再传授给学生。身为历史教师,在准备历史学习材料时应该慎重考虑,以一个完整的、有序列的、有组织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观念,充分整合、开发、利用现行历史教科书,不再拘泥于课本结构,把书本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归纳、梳理,有效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资源。
2.2 依托历史教师:增强文化情感体验
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以对学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来进行思考和设计,根据学的目的、遵循学的规律才有可能发挥功效。在创设人文情境的时候,历史教师应该注意提问方式的选择,根据课程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与文化自信相关的问题,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另外,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标准化答案,更不要急于否定某些学生错误的观点,而是要一步一步纠正,通过启发和追问的有机结合,扎实学生的文化基础,这样的文化自信培育才能厚植学生心底,具有意义。
2.3 开展历史实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可行的文化实践活动,历史文化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需要充分利用起来。另外,为了保证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学有所成,历史教师应该实行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表现和成绩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行动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必须体现在文化实践中,在课堂内外都要达到最佳的文化意识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定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是切实有效的方式。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必须把握社会发展脉络,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周丽.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55-56.
[2]李富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学周刊,2021(3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