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势在必行。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从思政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践的路径两方面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的初步構想,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三方面阐述了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76
0 引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课程思政重要性做出的深刻论断。因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作为综合素养课程中必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有意识地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覆盖,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范例,基于本课程教学要实现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索思政元素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六项思政内容,结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三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建设框架。
1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保障。综合素养课程要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播和素养提升中要强调主流价值的引领。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综合素养课程中设计课程内容十分必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是指导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进行自我认知和就业环境的探索,树立职业目标和理想,制定好行动计划并做好生涯决策,在求职过程中掌握技巧并调整好心态,维护就业权益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的“六个下功夫”,几乎每一章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因此,该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可以结合“六个下功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见识知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六个方面,将这六方面融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初步设计课程内容。
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增强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课程设计中,在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色的同时,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职业理想教学中融入高远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可以通过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培养学生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引导学生的个人理想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相联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工作世界认知的学习中,可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培养文化自信。朱熹《大学》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因此,在对探索外部时,要对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等内容进行彻底的研究并认识它的原理。
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科背景出发,对比国内和国际前沿理论,从对比中彰显优势、找出不足,引导学生把厚植爱国情怀作为原动力。在帮助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的教学过程中,侧重融合科学精神,通过国家在科研制造领域的案例(高铁、5G技术、3D打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观看学习影片《东方中国梦》,让学生在中国同胞的爱国理想和远大抱负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生涯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立志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在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课程设计中,要从大学生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建设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细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源于国外,较少进行本土化,而西方理论强调价值中立,因此在自我价值观探索的部分要旗帜鲜明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之后的价值观交换市场互动游戏中,既要有多元价值观又要坚守初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进行生涯决策时,引导学生在制作职业生涯决策平衡单的考虑因素和因素赋值时侧重自我精神和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建设,成为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见识、丰富学生学识为主要任务,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为主要目标。在自我认知探索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聚焦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达到课程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时,可以采用自主化教学,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生涯人物访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师长和朋辈等人物进行访谈,以达到了解职业所需技能、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等内容,由此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
在引导学生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加大对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的案例教学,如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车工裴永斌、军工匠人徐立平等的事迹,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引导学生树立不懈奋斗的精神,做到自强不息。要充分探索和挖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体现的民族奋斗精神,例如,观看影片《中国合伙人》,通过上世纪80年代三位草根青年的奋斗和拼搏故事,生动传达影片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梦,让学生在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勇于奋斗的动力,散发时代正能量的价值。 在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要注重培养“德智”,也要重在培养“体美劳”,通过体育、美育和竞赛等课程内容设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程见习等内容设计,教育引导学生在增强德智体美劳上下功夫。课程设计中,注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巩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利用学生组织、社团力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合理规划时间,让学生全方位成长成才。
2 课程思政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路径
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三方面提出可行的教学实践路径。
2.1 “全过程育人”课程设置
“课程”是课程思政实践的根基,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探索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公共课属于综合素养课程,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主要是为了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同时,部分高校设置专门的生涯规划工作室、创业学院等,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构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设置不够完整和系统。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树立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根据大学各个阶段的特点,设置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目标与任务。一方面课程设置要“顶天”,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又要“立地”,落脚在课程实际本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低年级主要集中在树立规划意识、探索自我和职业认知等方面,可以在原来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高年级的就业指导则聚焦在求职行动、心理调试和简历面试等,结合六个方面的思政内容,在时间、广度和深度三个层面拓宽生涯教育,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使思政教育与生涯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
2.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目前,中国迎来“互联网+”的时代,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空間,建立慕课来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体验式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影片《中国合伙人》和《东方中国梦》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主题演讲辩论、小组展示汇报、模拟面试、使用工具测评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思政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线上平台,开展新型教学活动,随时监控学习动态。如利用线上平台发现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完成“发现思政案例、分享思政案例、交流教育心得”的线上思政教育过程。
2.3 多元化方式的课程考核
随着过程性考核方式的逐步推广,单一的考核方式已经淡出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范畴,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方式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形式。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来看,“思”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考核方式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把握过程性考核的思路,采用丰富多彩的日常考核方式凸显对六个思政内容的考核。本文建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可由四个环节构成:课后作业、主题讨论、主题研究和生涯访谈,其中主题讨论、主题研究由课堂实现,课后作业和生涯访谈由互联网平台实现。主题讨论和主题研究由小组、教师两部分进行课堂打分,课后作业和生涯访谈则有任课教师单独完成。
3 结语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文章提出了从内容设计到实践路径的初步构想,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三方面探索了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无缝融合,但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后续研究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框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EB/OL].(2008-01-16)[2020-01-09].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11260.html,2007-12-28/2008-01-16.
[4]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彭旅从.朱熹为学之方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76
0 引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课程思政重要性做出的深刻论断。因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作为综合素养课程中必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有意识地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覆盖,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范例,基于本课程教学要实现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索思政元素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六项思政内容,结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三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建设框架。
1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保障。综合素养课程要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播和素养提升中要强调主流价值的引领。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综合素养课程中设计课程内容十分必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是指导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进行自我认知和就业环境的探索,树立职业目标和理想,制定好行动计划并做好生涯决策,在求职过程中掌握技巧并调整好心态,维护就业权益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的“六个下功夫”,几乎每一章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因此,该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可以结合“六个下功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见识知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六个方面,将这六方面融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初步设计课程内容。
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增强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课程设计中,在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色的同时,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职业理想教学中融入高远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可以通过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培养学生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引导学生的个人理想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相联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工作世界认知的学习中,可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培养文化自信。朱熹《大学》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因此,在对探索外部时,要对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等内容进行彻底的研究并认识它的原理。
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科背景出发,对比国内和国际前沿理论,从对比中彰显优势、找出不足,引导学生把厚植爱国情怀作为原动力。在帮助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的教学过程中,侧重融合科学精神,通过国家在科研制造领域的案例(高铁、5G技术、3D打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观看学习影片《东方中国梦》,让学生在中国同胞的爱国理想和远大抱负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生涯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立志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在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课程设计中,要从大学生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建设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细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源于国外,较少进行本土化,而西方理论强调价值中立,因此在自我价值观探索的部分要旗帜鲜明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之后的价值观交换市场互动游戏中,既要有多元价值观又要坚守初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进行生涯决策时,引导学生在制作职业生涯决策平衡单的考虑因素和因素赋值时侧重自我精神和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建设,成为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见识、丰富学生学识为主要任务,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为主要目标。在自我认知探索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聚焦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达到课程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时,可以采用自主化教学,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生涯人物访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师长和朋辈等人物进行访谈,以达到了解职业所需技能、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等内容,由此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
在引导学生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加大对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的案例教学,如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车工裴永斌、军工匠人徐立平等的事迹,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引导学生树立不懈奋斗的精神,做到自强不息。要充分探索和挖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体现的民族奋斗精神,例如,观看影片《中国合伙人》,通过上世纪80年代三位草根青年的奋斗和拼搏故事,生动传达影片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梦,让学生在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勇于奋斗的动力,散发时代正能量的价值。 在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要注重培养“德智”,也要重在培养“体美劳”,通过体育、美育和竞赛等课程内容设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程见习等内容设计,教育引导学生在增强德智体美劳上下功夫。课程设计中,注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巩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利用学生组织、社团力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合理规划时间,让学生全方位成长成才。
2 课程思政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路径
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三方面提出可行的教学实践路径。
2.1 “全过程育人”课程设置
“课程”是课程思政实践的根基,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探索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公共课属于综合素养课程,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主要是为了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同时,部分高校设置专门的生涯规划工作室、创业学院等,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构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设置不够完整和系统。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树立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根据大学各个阶段的特点,设置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目标与任务。一方面课程设置要“顶天”,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又要“立地”,落脚在课程实际本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低年级主要集中在树立规划意识、探索自我和职业认知等方面,可以在原来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高年级的就业指导则聚焦在求职行动、心理调试和简历面试等,结合六个方面的思政内容,在时间、广度和深度三个层面拓宽生涯教育,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使思政教育与生涯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
2.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目前,中国迎来“互联网+”的时代,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空間,建立慕课来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体验式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影片《中国合伙人》和《东方中国梦》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主题演讲辩论、小组展示汇报、模拟面试、使用工具测评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思政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线上平台,开展新型教学活动,随时监控学习动态。如利用线上平台发现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完成“发现思政案例、分享思政案例、交流教育心得”的线上思政教育过程。
2.3 多元化方式的课程考核
随着过程性考核方式的逐步推广,单一的考核方式已经淡出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范畴,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方式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形式。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来看,“思”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考核方式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把握过程性考核的思路,采用丰富多彩的日常考核方式凸显对六个思政内容的考核。本文建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可由四个环节构成:课后作业、主题讨论、主题研究和生涯访谈,其中主题讨论、主题研究由课堂实现,课后作业和生涯访谈由互联网平台实现。主题讨论和主题研究由小组、教师两部分进行课堂打分,课后作业和生涯访谈则有任课教师单独完成。
3 结语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文章提出了从内容设计到实践路径的初步构想,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三方面探索了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无缝融合,但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后续研究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框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EB/OL].(2008-01-16)[2020-01-09].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11260.html,2007-12-28/2008-01-16.
[4]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彭旅从.朱熹为学之方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