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创新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kel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音乐教学过于呆板,课堂氛围沉闷。丹徒高级中学的音乐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主要做法是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突出作品的“三性”。创设意境、营造氛围,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空间。寓教于乐、寓学于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音乐创新教学 作品“三性” 理解作品 体验音乐美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知识的传授,音乐鉴赏课教学几乎采用固定模式,过于呆板,课堂气氛沉闷。要彻底改变音乐鉴赏课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师和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打破旧框框,走出老俗套,变满堂灌为点拨启发,组织学生欣赏、体验、实践,让学生在听、学、唱、练中感受美、欣赏美。变“让我听”为“我想听”、“我爱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陶醉在高雅的乐海中。多年来,我们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大胆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突出作品“三性”。
  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设计是上好欣赏课的前提。音乐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其审美情感的内涵,优化教学目标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突出作品的思想性。音乐本身就是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学生在欣赏课上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赏析,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提高对“真善美”的审美能力。教《人民音乐家-聂耳》一课教学时,我们针对学生对《国歌》很熟悉,但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影响及怎样定为国歌的历史模糊不清的现状,在备课时以时间为纽带,搜集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将《焦点访谈》播出的专题片“国歌产生的过程”录制下来,课上结合教材让学生一并收看,使同学们对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穿插一些运动员获奖升国旗、唱国歌的情景,加深学生对《国歌》含义的理解。
  2.突出作品的艺术性。优秀作品能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新课导入、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学生实践等方面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课前,我们做好音、像、图等各种准备,尽可能地在感观上给学生新颖直观的感觉。巧妙设计切入点,唤起兴趣,激发求知欲,进而将学生引入艺术殿堂。如我们在讲解法国歌曲《马赛曲》的创作内容时,运用“倒叙”的方法,先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足球赛谈起,然后播放法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和“欧洲杯”比赛中获得冠军时高唱法国国歌、升国旗的片断,向学生提问法国国歌的歌名,询问《马赛曲》还叫什么(《莱茵军战歌》)。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留有悬念,进入教学主题时,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3.突出作品的知识性。音乐鉴赏不仅是艺术享受,而且学习音乐知识,更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我们按照课程标准,把握住教学的知识点和知识的含量,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领会作品的艺术风格及丰富多彩的内涵的同时,还要讲清楚作品的种类、形式、特点及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诸如组曲、序曲、进行曲,奏鸣曲等概念,把握声乐套曲、歌剧、清唱剧、协奏曲等演出艺术形式,为学生介绍相关乐器的构造、音色及在乐队中的作用。在《音乐与舞蹈》教学方案中,除了向学生讲述芭蕾的起源、形成及表现形式并欣赏作品外,还将女演员所穿的芭蕾鞋的形状、构造、作用等常识渗透在教学中,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创设意境,营造氛围,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空间。
  创设音乐的情景,营造音乐的氛围,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音乐的美是独特的,它必须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要让学生真正“听”懂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必须创设音乐情境,营造音乐氛围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启迪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思维,为学生创设一个任思维展翅飞翔的空间。
  情景和氛围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造。《黄河大合唱》是近现代音乐史上一部优秀的大型声乐作品,我在介绍创作背景时,以《黄河颂》为背景音乐,在宽广、深切、庄严的旋律烘托下,富有感情地叙述着,把学生带到那一泻千里、雄伟壮阔的黄河和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年代,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很快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意境之中。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仿佛已经不复存在,整个身躯,整个思想都融进了作品之中。”
  带有歌词的作品能直接表达情感内容,具有直观性,容易理解。而器乐作品则不同,它是通过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来表现的,在速度、力度、和声、音色等诸要素的对比变化中,向人们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特点,具有感观非语义性。因此,在赏析器乐作品时,教师要在音乐情景的创设、音乐氛围的渲染上下工夫。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主要情节和意境,为了让学生真正置身于作品的氛围中,我摘选了原作部分诗句,如“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等,在与之相衬相映的旋律中,充满激情地为学生朗诵。诗句中流淌着音乐,音乐中回旋着诗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为鲜明的音乐形象深深感动。一位学生在谈体会时说:“我通过自己的感受,悟出了音乐中潜藏着的无穷魅力,它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让我开始憧憬,憧憬着音乐中塑造的情景和意境。”
  三、寓教于乐,寓学于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美。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是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教师为审美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鉴赏的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感受美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审美的直觉力、知觉力、判断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完成“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准确地把握各种节奏型,能使学生更深一步地感受乐曲的情感。教学中,我们把作品中具有特性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用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将打击乐引进课堂,在赏析器乐曲《喜洋洋》和《瑶族舞曲》之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人轮流执一件打击乐,通过敲击出的节奏,将自己对乐曲情绪特点的理解即兴表演出来。学生的参与性很强,纷纷踊跃上台表演,充分展示自我。虽然演奏水平不是很高,感受不尽相同,但毕竟在美的氛围中得以亲自尝试。此外,我们还将“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的简单动作运用到教学中,在欣赏藏族歌曲《酒歌》和彝族歌曲《跳月歌》时,依照单人、双人、小组、集体、由少到多的递增顺序,让学生按照节奏分别作出击掌、拍腿、侧踢腿、垫步、屈膝、走圆圈等前后左右的体态动作,在各种不同的律动中来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各具特色的节奏特点,体验到作品的魅力。
  音乐鉴赏虽然是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延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家喻户晓,其主题音乐优美动听流畅,词作家阎肃为音乐填写了曲名《化蝶》的歌词。教学中,我们用多媒体展示出歌词让学生学唱,学生不仅唱会了主题音乐,而且通过歌词内容强化了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DoReMi》将英语中与自然音阶七个唱名发音相似的词加以组接,妙趣横生。我在课堂上请七位高矮不等的学生分别扮演Do、Re、Mi、Fa、Sol、La、Ti的角色,唱出所代表的音高,其他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来演唱,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得到了美的体验,提高了音乐技能,增强了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培养锻炼了协作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育部编.
  [2]新课程标准.教育部编.
  [3]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欣赏.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合编.
其他文献
摘 要: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运用形成性评价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教师素养 反思  一、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教学,如何借助激励机制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激发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两位大师都强调课堂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必要。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没有专门的教材,而且道德教育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不断渗透。财会专业的学生未来主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技法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加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认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水洼边不断地捧起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小鱼,用力地掷向不远处的大海,看见的人说:“被冲上岸的小鱼成千上万,你救不过来的,再说谁在乎呢?”小男孩边捧起一条小鱼用力地抛向大海边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我想教师大概就像那个小男孩,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去唤醒每一个迷途的或将要迷途的“小鱼”,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崇高、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