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外语教学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具备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教学要给予足够重视,认真贯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本文主要探讨跨文化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能力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真实、地道的英语。这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
1跨文化理念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文化、交际和能力等层面,其基础是交际和交际能力。英语中“交际”是communication,含义是通讯、传达、信息(交换)、交通等;而大学英语中“交际”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现代交际学范畴内“交际”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这种基本社交能力的基础上,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自觉性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2.1学生普遍害怕发言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有一个最普遍的心理障碍——害怕发言。因为,口语表达要求说话者要能迅速对输入的语言进行解码,快速理解后灵活主动地做出反应,再迅速对输出的内容进行编码。然而,作为学生要用非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不是那么顺畅的。常常是大脑中表达内容已形成,但是语言输出材料还没有准备好,话到嘴边开不了口;或者是语言形式运用不对,说出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所言非所思”。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失败,长此以往焦虑也就自然产生。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害怕上英语课、害怕发言。
2.2语言操练富于创造性
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即语言输出。语言输出并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需要有充分的语言输入。因此,英语课堂上会组织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操练,会进行一定量的反复模仿。然而课堂上设置的情景终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际情景,现实交际总是随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为了适应现实交际中不断变化的需要,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练习也不是机械的,而是更富有创造性。
2.3侧重口头,综合培养
按照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口语表达必须经过一个三阶段的过程,即计划语言→组织语言→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说话人能根据自己心里所思、心里所想来规划语言内容,能运用自身已有的语言形式来组织内容,最后顺利进行语言表达。再者,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交际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必须在双方互动、协商的基础上完成,这就要求学习者除了能表达意义以外,还得能理解信息。
3跨文化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3.1教学中注重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作的主观评价,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学好外语的一大障碍,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词语的文化意义在目标语和母语之间的对比。例如“狗”一词,在汉语与英语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在汉语中“狗”是贬义的,汉语中有“落水狗”、“走狗”,“狗仗人势”等说法,而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中国人截然不同,在英语中“狗”的文化意义是褒义的,英语中有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gay dog(快乐的人)等用法。
3.2教学中挖掘中英两种语言在句法和篇章结构上的差异
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中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形式上的差异,即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的时间概念由时间状语表达,英语的时间概念由动词的时态变化来表达。在篇章结构上,英语主要呈直线型,汉语篇章主要呈曲线型。英语的段首一般是开门见山的主题句,然后按一条线发展展开,整个段落围绕主题句展开,每个句子都与主题密切相关;汉语则讲究“曲径通幽”,叙述和论证时一般是含蓄而委婉。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用汉语的模式来写英语文章,外国人读了感到不知所云,因此,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准确掌握并且运用英语的行文习惯。
3.3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
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目标语与母语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差异上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中国喜欢用“你吃了吗?……去哪儿呀?”来打招呼,而英语中Have you had your lunch?(你吃了吗?)则表示向对方发出邀请的意思。再如,中国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差异并以本族人的观点去理解目的语文化,使他们具备进行得体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课堂讨论活动可以采取非正式、不同定的文化讨论形式,也可以采取就某一文化特定方面进行理论验证式的、固定的讨论形式。课堂讨论活动对学生培养文化意识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并不是唯一的文化教学模式,并且这一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一些刺激方法和输入方法的配合。
结论
总之,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人员意识到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在传授英语语法规则和句型操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教学,并采取相应对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晏君. 浅谈初中阶段的跨文化英语教学[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6:159-160.
[2]程永军.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语境适应性的探讨[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9:100.
[3]刘彦欣.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107.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能力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真实、地道的英语。这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
1跨文化理念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文化、交际和能力等层面,其基础是交际和交际能力。英语中“交际”是communication,含义是通讯、传达、信息(交换)、交通等;而大学英语中“交际”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现代交际学范畴内“交际”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这种基本社交能力的基础上,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自觉性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2.1学生普遍害怕发言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有一个最普遍的心理障碍——害怕发言。因为,口语表达要求说话者要能迅速对输入的语言进行解码,快速理解后灵活主动地做出反应,再迅速对输出的内容进行编码。然而,作为学生要用非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不是那么顺畅的。常常是大脑中表达内容已形成,但是语言输出材料还没有准备好,话到嘴边开不了口;或者是语言形式运用不对,说出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所言非所思”。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失败,长此以往焦虑也就自然产生。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害怕上英语课、害怕发言。
2.2语言操练富于创造性
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即语言输出。语言输出并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需要有充分的语言输入。因此,英语课堂上会组织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操练,会进行一定量的反复模仿。然而课堂上设置的情景终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际情景,现实交际总是随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为了适应现实交际中不断变化的需要,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练习也不是机械的,而是更富有创造性。
2.3侧重口头,综合培养
按照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口语表达必须经过一个三阶段的过程,即计划语言→组织语言→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说话人能根据自己心里所思、心里所想来规划语言内容,能运用自身已有的语言形式来组织内容,最后顺利进行语言表达。再者,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交际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必须在双方互动、协商的基础上完成,这就要求学习者除了能表达意义以外,还得能理解信息。
3跨文化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3.1教学中注重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作的主观评价,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学好外语的一大障碍,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词语的文化意义在目标语和母语之间的对比。例如“狗”一词,在汉语与英语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在汉语中“狗”是贬义的,汉语中有“落水狗”、“走狗”,“狗仗人势”等说法,而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中国人截然不同,在英语中“狗”的文化意义是褒义的,英语中有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gay dog(快乐的人)等用法。
3.2教学中挖掘中英两种语言在句法和篇章结构上的差异
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中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形式上的差异,即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的时间概念由时间状语表达,英语的时间概念由动词的时态变化来表达。在篇章结构上,英语主要呈直线型,汉语篇章主要呈曲线型。英语的段首一般是开门见山的主题句,然后按一条线发展展开,整个段落围绕主题句展开,每个句子都与主题密切相关;汉语则讲究“曲径通幽”,叙述和论证时一般是含蓄而委婉。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用汉语的模式来写英语文章,外国人读了感到不知所云,因此,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准确掌握并且运用英语的行文习惯。
3.3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
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目标语与母语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差异上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中国喜欢用“你吃了吗?……去哪儿呀?”来打招呼,而英语中Have you had your lunch?(你吃了吗?)则表示向对方发出邀请的意思。再如,中国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差异并以本族人的观点去理解目的语文化,使他们具备进行得体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课堂讨论活动可以采取非正式、不同定的文化讨论形式,也可以采取就某一文化特定方面进行理论验证式的、固定的讨论形式。课堂讨论活动对学生培养文化意识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并不是唯一的文化教学模式,并且这一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一些刺激方法和输入方法的配合。
结论
总之,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人员意识到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在传授英语语法规则和句型操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教学,并采取相应对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晏君. 浅谈初中阶段的跨文化英语教学[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6:159-160.
[2]程永军.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语境适应性的探讨[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9:100.
[3]刘彦欣.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