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情境;探究;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19—0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通过体验事物和反思自身的经验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较之以往,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认知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而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这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便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影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知觉情感,让他们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自身的看法,谈谈感受。其间教师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如我在上七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些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卷情境:上小学前,你学会了什么;小学中,你学会了什么;现在的你,能够做什么;将来的你,还会怎么样。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同年龄阶段自立能力的表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体验自立的过程。这就把一个复杂、抽象的观点设计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活动,也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到了问题的结果。这样的情境设计能让学生有话说,参与的人数自然增多了,体验的面也扩大了,还增强了体验的实效性。
二、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学生进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展示、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已有情感基础上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感受,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这样就使“理”通过“情”进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超越情境——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当时的境结合,能够融入情境进行学习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知识点学习的情境来,这样才能达到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以往我们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认为,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产生问题,而且有欲望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自主的探究中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在上七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为了实现学生在“自立人生少年时”“人生需自立”情感、价值观上的体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一些学生也认为理所当然的辩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当由父母来支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把生生互动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来开发,通过全班合作、小组合作,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通过第一轮的争辩,学生了解到我国法律的规定: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除非父母自愿。“到底学费来自于哪里”,通过学生的再一轮争辩,他们意识到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通过助学金贷款等多种方式来获得。“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感得以迸发,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19—0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通过体验事物和反思自身的经验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较之以往,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认知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而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这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便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影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知觉情感,让他们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自身的看法,谈谈感受。其间教师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如我在上七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些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卷情境:上小学前,你学会了什么;小学中,你学会了什么;现在的你,能够做什么;将来的你,还会怎么样。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同年龄阶段自立能力的表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体验自立的过程。这就把一个复杂、抽象的观点设计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活动,也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到了问题的结果。这样的情境设计能让学生有话说,参与的人数自然增多了,体验的面也扩大了,还增强了体验的实效性。
二、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学生进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展示、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已有情感基础上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感受,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这样就使“理”通过“情”进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超越情境——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当时的境结合,能够融入情境进行学习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知识点学习的情境来,这样才能达到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以往我们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认为,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产生问题,而且有欲望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自主的探究中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在上七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为了实现学生在“自立人生少年时”“人生需自立”情感、价值观上的体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一些学生也认为理所当然的辩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当由父母来支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把生生互动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来开发,通过全班合作、小组合作,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通过第一轮的争辩,学生了解到我国法律的规定: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除非父母自愿。“到底学费来自于哪里”,通过学生的再一轮争辩,他们意识到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通过助学金贷款等多种方式来获得。“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感得以迸发,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