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创意产业的大环境入手,思考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分析了中国设计教育现状,并对设计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创意产业 设计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张鹏辉(1974- ),男,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方向的研究。(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120-02
一、创意产业时代的来临
1.创意产业的含义。“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国外的创意产业。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美国人甚至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
3.我国创意产业中设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创意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创意产业成为一个国家不能忽视的问题。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且是开放的、流动的、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人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这也给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设计人才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设计教育。我国的创意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调整人才教育结构。
二、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
设计行业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自上世纪末以来,设计专业也是我国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约有700多所,形成了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不同层次的设计专业教育。独立建制的艺术学院由50年代的20余所,发展到现在的31所,综合大学的各类艺术学科应运而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从全国31所艺术院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来看,1996年只有18457人,而到了2003年已经达到82177人,增长了4.7倍。艺术设计类专业规模的迅速发展和扩大与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有关。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据不完全估计,在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中,80%以上的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专业领域,招生与培养数量增长惊人。
随着艺术学科与文科、工科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一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数字艺术、动画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大学开始设置。同时,由于我国电视业快速发展,与电视艺术相关的专业领域,也逐步从精英模式发展为大众教育格局,一些文艺编辑、动画艺术、音乐编导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对艺术的需求态势和艺术的大众化趋势,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有关,这对于设计教育发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存在严重问题。(1)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全国80%的高等学校开设设计类专业,但大多数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学投入不足,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研究远远不够。(2)设计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严重滞后。 (3)设计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与其他学科一样,没有考虑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和特点。(4)“考试经济”的驱动与设计艺术专业考试问题,急需相关院校专业考试统考,或者同类设计专业成绩的互认,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考试办法。
以上所列问题只是设计教育现存的大方面问题,针对创意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很多教育中的细节问题都是值得商榷和亟待解决的。比如: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创意产业需求,贴近市场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等。
三、对于设计教育改革的尝试思考
设计艺术教育在创意产业时代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教育改革中的最大问题应该为实践教学和市场认知教学的改革。学生毕业工作后所设计的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那么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应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设计教育中各专业方向的教学有以下思考:(1)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应在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不同行业进行课题研究与市场开发,应让学生掌握各种设计内容所要用到的技术,以便能在设计时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实现。(2)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不同居住空间的尺度把握等规律性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邀请工作在市场第一线的人员做学生的技术导师,这在预算与报价方面是至关重要的。(3)工业设计专业则要深入不同行业的产业第一线,了解生产工艺、材料工艺、市场需求等规律,设计不违背生产工艺与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开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或针对不同的展览会来进行的展示设计。(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更要了解流动的服饰文化形态、面料市场以及当代不同群体的审美趋向。(5)陶艺专业的学生则要深入工厂、作坊,拜艺人为师,继承传统,锐意创新,要注重手工文化,注重手艺的思想,通过实际的动手体验与操作达到制作与审美的目的。(6)目前刚刚兴起的数字设计专业,则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也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借鉴包豪斯与乌尔姆的人才培养模式。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造型教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的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
为了满足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还应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文化创意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它的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投入艺术研究之中。总之,办学理念要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发展,但过度追求创意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另外,设计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创意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创新完全依赖创造力很强的人才来完成。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其次,要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其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再次,课程设置要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如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统统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课程体系中尤其要对文学课程加以重视。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
四、结语
本文只是对在创意产业前提下设计教育改革的尝试思考,在具体的问题方面还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引起学界更多的探讨之声,让我国的设计教育尽快地适应创意产业时代,并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广告业与创意产业[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门小勇.平面设计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潜铁宇,熊兴福.视觉传达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尹祺,罗文宏.范周、卜希霆:对话创意产业——以大观小和以小见大[EB/OL].http://cci.cuc.edu.cn/Html/Cyxy/A1/2006-10/10/20061010222840714_9.html,2006-
10-10.
[8]任刚,唐红科.功能组合型产品概念设计方法探讨[J].包装工程,2008,29(1).
[关键词]创意产业 设计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张鹏辉(1974- ),男,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方向的研究。(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120-02
一、创意产业时代的来临
1.创意产业的含义。“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国外的创意产业。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美国人甚至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
3.我国创意产业中设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创意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创意产业成为一个国家不能忽视的问题。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且是开放的、流动的、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人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这也给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设计人才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设计教育。我国的创意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调整人才教育结构。
二、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
设计行业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自上世纪末以来,设计专业也是我国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约有700多所,形成了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不同层次的设计专业教育。独立建制的艺术学院由50年代的20余所,发展到现在的31所,综合大学的各类艺术学科应运而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从全国31所艺术院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来看,1996年只有18457人,而到了2003年已经达到82177人,增长了4.7倍。艺术设计类专业规模的迅速发展和扩大与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有关。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据不完全估计,在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中,80%以上的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专业领域,招生与培养数量增长惊人。
随着艺术学科与文科、工科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一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数字艺术、动画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大学开始设置。同时,由于我国电视业快速发展,与电视艺术相关的专业领域,也逐步从精英模式发展为大众教育格局,一些文艺编辑、动画艺术、音乐编导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对艺术的需求态势和艺术的大众化趋势,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有关,这对于设计教育发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存在严重问题。(1)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全国80%的高等学校开设设计类专业,但大多数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学投入不足,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研究远远不够。(2)设计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严重滞后。 (3)设计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与其他学科一样,没有考虑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和特点。(4)“考试经济”的驱动与设计艺术专业考试问题,急需相关院校专业考试统考,或者同类设计专业成绩的互认,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考试办法。
以上所列问题只是设计教育现存的大方面问题,针对创意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很多教育中的细节问题都是值得商榷和亟待解决的。比如: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创意产业需求,贴近市场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等。
三、对于设计教育改革的尝试思考
设计艺术教育在创意产业时代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教育改革中的最大问题应该为实践教学和市场认知教学的改革。学生毕业工作后所设计的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那么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应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设计教育中各专业方向的教学有以下思考:(1)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应在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不同行业进行课题研究与市场开发,应让学生掌握各种设计内容所要用到的技术,以便能在设计时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实现。(2)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不同居住空间的尺度把握等规律性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邀请工作在市场第一线的人员做学生的技术导师,这在预算与报价方面是至关重要的。(3)工业设计专业则要深入不同行业的产业第一线,了解生产工艺、材料工艺、市场需求等规律,设计不违背生产工艺与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开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或针对不同的展览会来进行的展示设计。(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更要了解流动的服饰文化形态、面料市场以及当代不同群体的审美趋向。(5)陶艺专业的学生则要深入工厂、作坊,拜艺人为师,继承传统,锐意创新,要注重手工文化,注重手艺的思想,通过实际的动手体验与操作达到制作与审美的目的。(6)目前刚刚兴起的数字设计专业,则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也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借鉴包豪斯与乌尔姆的人才培养模式。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造型教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的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
为了满足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还应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文化创意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它的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投入艺术研究之中。总之,办学理念要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发展,但过度追求创意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另外,设计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创意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创新完全依赖创造力很强的人才来完成。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其次,要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其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再次,课程设置要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如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统统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课程体系中尤其要对文学课程加以重视。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
四、结语
本文只是对在创意产业前提下设计教育改革的尝试思考,在具体的问题方面还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引起学界更多的探讨之声,让我国的设计教育尽快地适应创意产业时代,并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广告业与创意产业[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门小勇.平面设计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潜铁宇,熊兴福.视觉传达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尹祺,罗文宏.范周、卜希霆:对话创意产业——以大观小和以小见大[EB/OL].http://cci.cuc.edu.cn/Html/Cyxy/A1/2006-10/10/20061010222840714_9.html,2006-
10-10.
[8]任刚,唐红科.功能组合型产品概念设计方法探讨[J].包装工程,20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