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因概念不清而导致错误的现象及见不鲜,如何把概念讲清、讲透、讲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表达、应用,达到即使忘其“形”,也难忘其“神”的境界,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间题.本文从学生解题失误产生的原因反思如何实施概念教学,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解题失误;反思;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对策
解题后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主要包括对题意理解的反思,试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形成的反思,解题规律的反思,解题结果表述的反思及解题失误的反思等,开展反思活动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
1.解题失误反思数学概念含义
1.1反思所涉及的知識点
中学数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但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个知识点,命题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或以不同层次和题型来考查。但很多同学在面对新题型时,往往觉得很难,其症结主要是找不到命题者的意图及考查的知识点,由于知识点不清晰,在解题时就无从下手。因此,每答完一个题目后应反思题目所涉及数学基础知识,使知识点和题目挂钩,可达到进行知识的补漏、夯实基础,又可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便于知识的消化、贮存、提取和应用。
1.2反思所用解题方法
许多数学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因此,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养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想一想,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哪一种解法更好?若把其一条件换了,此题又变成什么样的试题?又如何去解等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来完善思维过程及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通过反思,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的解方法,养成“从优从快”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思维到造性和灵活性,提高解题效率。
1.3反思解题规律
解完一道试题后,反思所用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所循?解题思路是否正确、严谨?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有创意?怎样解答最具技巧性,且最简单?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引进一类题的解法可更有效地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给出两块面积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如图一、图二)
要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锥模型,另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们的垂面积都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垂线标示在图一、图二中,并作简要证明。
(1)试比较 剪拼时正三棱锥与三棱柱体积的大小。
(2)如果给出是一块任意三角形纸片(图三),如何剪拼能够剪拼成一个直三棱住模型。
分析:本题是一个相当开放的试题,对于图1大多数同学都会设计,如图1,然后拼起,可拼成一个正三棱锥。其实质是把一个正三棱锥剪开,能够把立体图形还原成平面图形,按照此种规律对于图2也有类似的作法,如图2一是发现规律,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也迎刃而解,如图3……
通过反思,可使学生学会在理解题意方面寻找规律,从而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这也是无认知方面的训练,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1.4反思解题中失误
学生在解题时可难会出现种种失误,这种失误既有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的心理调控、时间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测试中出现的失误,可进行如下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时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解这类题思维模式是什么?及时整理来提高辨析解题错误的能力,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综上所述学生若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善于在反思上下功夫,既可促其牢固掌握“双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回顾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老师搞好数学复习的有效措施,更是一种提升 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2.案例分析
错误分析 采用这种解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f(x)=ax+x/b,其值是同时受a和b制约的。当a取最大(小)值时,b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
反思:一般的,在数学中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如果A,B是两个命题,两者可以互相证明,即由A可以推导出B,且由B可以推导出A,那么A和B叫做等价命题。等价命题之间具有相同的真假性。
在本题中能够检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了思维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反思性地看问题。
2.2忽视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概念,导致结果错误
反思:高中主要用到的基本不等式是: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k次方平均数。当且仅当各个量相等时取等。以上是最基本的还有些题要求证明不等式,表面上好像无法用这些不等式,但是要利用题中所给的函数,进行构造函数,还有一些是平常积累的,如:x>=ln(x+1)当且仅当x=0时取等,当然求导可得。还有一些是放缩,只需要平常做题积累可得。
结束语
总之,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和建立定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讲解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数学概念的提出过程、建立过程、发展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学生有困惑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思,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4期
[2]李敏;;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8期
关键词:解题失误;反思;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对策
解题后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主要包括对题意理解的反思,试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形成的反思,解题规律的反思,解题结果表述的反思及解题失误的反思等,开展反思活动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
1.解题失误反思数学概念含义
1.1反思所涉及的知識点
中学数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但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个知识点,命题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或以不同层次和题型来考查。但很多同学在面对新题型时,往往觉得很难,其症结主要是找不到命题者的意图及考查的知识点,由于知识点不清晰,在解题时就无从下手。因此,每答完一个题目后应反思题目所涉及数学基础知识,使知识点和题目挂钩,可达到进行知识的补漏、夯实基础,又可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便于知识的消化、贮存、提取和应用。
1.2反思所用解题方法
许多数学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因此,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养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想一想,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哪一种解法更好?若把其一条件换了,此题又变成什么样的试题?又如何去解等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来完善思维过程及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通过反思,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的解方法,养成“从优从快”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思维到造性和灵活性,提高解题效率。
1.3反思解题规律
解完一道试题后,反思所用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所循?解题思路是否正确、严谨?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有创意?怎样解答最具技巧性,且最简单?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引进一类题的解法可更有效地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给出两块面积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如图一、图二)
要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锥模型,另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们的垂面积都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垂线标示在图一、图二中,并作简要证明。
(1)试比较 剪拼时正三棱锥与三棱柱体积的大小。
(2)如果给出是一块任意三角形纸片(图三),如何剪拼能够剪拼成一个直三棱住模型。
分析:本题是一个相当开放的试题,对于图1大多数同学都会设计,如图1,然后拼起,可拼成一个正三棱锥。其实质是把一个正三棱锥剪开,能够把立体图形还原成平面图形,按照此种规律对于图2也有类似的作法,如图2一是发现规律,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也迎刃而解,如图3……
通过反思,可使学生学会在理解题意方面寻找规律,从而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这也是无认知方面的训练,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1.4反思解题中失误
学生在解题时可难会出现种种失误,这种失误既有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的心理调控、时间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测试中出现的失误,可进行如下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时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解这类题思维模式是什么?及时整理来提高辨析解题错误的能力,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综上所述学生若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善于在反思上下功夫,既可促其牢固掌握“双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回顾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老师搞好数学复习的有效措施,更是一种提升 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2.案例分析
错误分析 采用这种解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f(x)=ax+x/b,其值是同时受a和b制约的。当a取最大(小)值时,b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
反思:一般的,在数学中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如果A,B是两个命题,两者可以互相证明,即由A可以推导出B,且由B可以推导出A,那么A和B叫做等价命题。等价命题之间具有相同的真假性。
在本题中能够检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了思维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反思性地看问题。
2.2忽视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概念,导致结果错误
反思:高中主要用到的基本不等式是: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k次方平均数。当且仅当各个量相等时取等。以上是最基本的还有些题要求证明不等式,表面上好像无法用这些不等式,但是要利用题中所给的函数,进行构造函数,还有一些是平常积累的,如:x>=ln(x+1)当且仅当x=0时取等,当然求导可得。还有一些是放缩,只需要平常做题积累可得。
结束语
总之,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和建立定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讲解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数学概念的提出过程、建立过程、发展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学生有困惑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思,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4期
[2]李敏;;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