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自然不能忽视美的教育。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从而使学生心灵受到净化,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一、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
  课文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是树立学生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加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想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首先就要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这样才能使自己与每一位学生之间架起相互沟通和共同进步的桥梁。
  “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孩子的学习、纪律等问题,很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产生不同等级的划分:好的、一般的、比较差的……有时也会产生区别对待。但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就要把学生放在心中同一水平线上,相信所有孩子都是美的,相信他们在教师的教育帮助下都会有好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的过程。
  教师内心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在教学中才会自然流露出对他们的热爱。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我从不对学生“恶言相向”,总是积极帮助他们找优点,给予他们鼓励。在我对学生的赞美中,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积极向上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学生积极的评价,要有技巧地去赞美,我想也是“美育”的一部分。
  二、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大声朗读”能使学生体会文章的的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恰到好处地领会它的气势、节奏和神韵等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大打折扣,而教师通过大声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应通过比较舒缓的、亲切的欣喜的朗读,使学生从顽强的春草、柔和的春风、细密轻盈的春雨和争奇斗艳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和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总之,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反复吟诵,达到“目视其文,品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实践证明,朗读课文,特别是大声朗读是激发情趣的关键。
  三、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表达美是审美情操的体现与深化,是对美的感受的实践。爱美,是一回事,在语文学习中,甚至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恰恰是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世间万物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会,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许多方面,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从而“发现美”“表达美”,产生美的情感。同时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教学语言富有节奏感,处理好一节课的动静关系,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努力使教学气氛富有情趣。我还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不断丰富对美的感受。
  至此对美的表达也就变成了爱心的流露。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就不可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见青山多妩媚,不就是对青山的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也是因为爱。我们常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说明美感的主观性,情人眼中的人为什么最美呢?因为爱。
  四、实施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但已经能进行基本的是非判断。我在教学中很少用到“必须”“不许”“禁止”这类生硬的话语,而是运用美育这一手段,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或想象,了解到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这样都能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对美的追求、美的欣赏、美的研究、美的表达正确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公平的体现。相信每位学生都是美的,并用自己的美以及自己感受到的美感染学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做的。
  美的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求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学生审美创造、审美情感和审美兴趣激发起来时,他们就—定能够在创作中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十六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阶段是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由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要更好教育农村高一学生,必须深刻了解其心理特点。笔者长期从事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从中体会到农村高一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心理。伴随着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  成人感与幼稚性矛盾心理。他们情绪上表现出两极化,可
由于天生的智力因素、后天的家庭环境,或不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种种原因,自我管理能力差、性格上有缺陷、学习后进的学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群体。家长、教师总是对他们说:“这不就是一块顽石吗?”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教师,我想对大家说,“顽石”用爱来雕,也会成为闪光的金子。  一、家庭的关爱减少后进生的产生  首先,要尽量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个温暖安静、安稳的学习环境;家庭成员有争执不应当着孩子的面
有人说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生活中的你是否也从别人的微笑中感受到尊重、肯定、接纳、关怀、友善,又是否愿意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呢?德国的威尔科克斯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也许不经意间你已经扫除对方心中的阴霾;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许就是一个微笑那么简单。  师范毕业那一年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大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及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使得管理层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私利而不分配现金股利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一直存在分
半个世纪以来,多元化一直是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也是争议最多、至今尚未有一致结论的研究领域。学者们依据不同的理论,从各个角度分析多元化的内在动机、检验多元化和企业
吉水三中多媒体下的五环学本课堂改革模式(以下称高效课堂)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中,两年来的风雨兼程、一路坎坷,在这里成绩与质疑并存,个性与梦想齐飞。笔者将对吉水三中高校课堂改革逐一展开阐述。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效课堂的核心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这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即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与提升。学生是课堂主人,主宰着自己的学习、生活、幸福与命运。联
摘 要:课堂作业练习是提高、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课改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条铁律,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也是绝对不可偏废的。本文就如何抓好课堂作业练习谈了几点独到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作业 练习的精与多 训与练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许多教育研究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素质教育与应试考试似乎永远存在着矛盾,教师想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考试制度永远是绕不开
新时代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战场之一。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立足自身的教育舞台,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思考原有的教学方法,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行为,不断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