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一直是存在的。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也就造成了在学习上的差异。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以教者仁心的态度对待学困生。
【关键词】学习习惯 学困生 原因 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在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定比例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那么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呢?
1.学生自身原因
从一出生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就决定了,因此,有些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思维障碍,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学困生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思考问题具有表面性,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思维定式,学习方法不当等,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低,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同时,学困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形成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还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式,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代进步的同时,游戏厅、网吧、不良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滋生,它们在无形的吞噬着学生纯净的心灵,导致学生过分迷恋,造成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等问题。同时,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心灵可能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将一落千丈。还有部分父母态度粗暴,教育方法欠缺,使學生难以承受高压,导致厌学。有些留守儿童、留守少年,长期放任自流对学习毫无兴趣,还有些父母自己本身沉迷于赌博,对孩子的学习听之任之,不予管理。
3.教师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疏于感情投入,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并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同时,面对老师强加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学生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还有个别教师思想上疏忽大意,教学方法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习上。
二、学困生转化方法
1.在课堂中努力转化,逐步转变方式观念
(1)改变评价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往往感到很反感,因此会经常批评他们,长此以往会给学困生造成较强的自卑感。作为教师,应该对学困生加倍关爱,给予帮助和支持,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有意多提问学困生,但是他们对问题往往是不知所措,或乱说一气,这时教师应该先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学困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远离学困。例如,我在教“平均分”的时候,为学困生发的水果学具多些,让他们动手平均分,然后根据分的结果将算式写出来,一会儿向老师请教,一会儿让其他学生帮助检验结果。这样,对于平时对学习厌恶的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惊喜地发现,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去做,也能做正确,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了。
(3)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很多学困生都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警惕其不良习惯的形成,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学困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通常表现在:不会听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没有毅力、书写潦草、不检查作业,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及时关注他们,使他们逐步克服不良习惯,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同时学习也有了毅力,作业及时检查,及时纠正不良习惯,使他们没有偷懒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有良好的效果。
2.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1)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联系
很多学困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教师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应经常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利用微信群等方式,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进步。
(2)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辅导计划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只是互相传递学生的信息,更重要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加以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家庭的不同情况而定,计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共同促进学困生进步。
(3)对辅导情况定期检测评价
学困生辅导成效如何还需检验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和家长可共同商定检验方法,而评价必须是激励、鼓励为主,让学困生一直保持积极地学习态度。这样才能逐渐摘掉“学困”的帽子。
3.教学中加大关注力度,适当改变教学策略
(1)课前安排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应用在各科的教学中有较好的效果。很多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课中加强关注
课堂中学困生最关键的问题是不举手,好像课堂内容与他无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经常强调不懂就问,鼓励那些不提问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以问,没人有资格嘲笑,这样就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
(3)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难,课后应该及时的查漏补缺。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放在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地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后,我专门让他们准备一个整理本,将当天课堂知识在本上归纳整理,并将课堂上做错的题不会的再在本上重做一遍,同时教导他们学会整理知识点,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旨在达到共同进步。
学困生的存在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
只要我们关注学困生,并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我们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的。
【关键词】学习习惯 学困生 原因 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在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定比例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那么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呢?
1.学生自身原因
从一出生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就决定了,因此,有些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思维障碍,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学困生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思考问题具有表面性,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思维定式,学习方法不当等,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低,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同时,学困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形成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还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式,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代进步的同时,游戏厅、网吧、不良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滋生,它们在无形的吞噬着学生纯净的心灵,导致学生过分迷恋,造成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等问题。同时,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心灵可能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将一落千丈。还有部分父母态度粗暴,教育方法欠缺,使學生难以承受高压,导致厌学。有些留守儿童、留守少年,长期放任自流对学习毫无兴趣,还有些父母自己本身沉迷于赌博,对孩子的学习听之任之,不予管理。
3.教师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疏于感情投入,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并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同时,面对老师强加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学生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还有个别教师思想上疏忽大意,教学方法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习上。
二、学困生转化方法
1.在课堂中努力转化,逐步转变方式观念
(1)改变评价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往往感到很反感,因此会经常批评他们,长此以往会给学困生造成较强的自卑感。作为教师,应该对学困生加倍关爱,给予帮助和支持,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有意多提问学困生,但是他们对问题往往是不知所措,或乱说一气,这时教师应该先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学困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远离学困。例如,我在教“平均分”的时候,为学困生发的水果学具多些,让他们动手平均分,然后根据分的结果将算式写出来,一会儿向老师请教,一会儿让其他学生帮助检验结果。这样,对于平时对学习厌恶的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惊喜地发现,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去做,也能做正确,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了。
(3)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很多学困生都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警惕其不良习惯的形成,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学困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通常表现在:不会听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没有毅力、书写潦草、不检查作业,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及时关注他们,使他们逐步克服不良习惯,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同时学习也有了毅力,作业及时检查,及时纠正不良习惯,使他们没有偷懒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有良好的效果。
2.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1)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联系
很多学困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教师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应经常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利用微信群等方式,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进步。
(2)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辅导计划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只是互相传递学生的信息,更重要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加以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家庭的不同情况而定,计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共同促进学困生进步。
(3)对辅导情况定期检测评价
学困生辅导成效如何还需检验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和家长可共同商定检验方法,而评价必须是激励、鼓励为主,让学困生一直保持积极地学习态度。这样才能逐渐摘掉“学困”的帽子。
3.教学中加大关注力度,适当改变教学策略
(1)课前安排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应用在各科的教学中有较好的效果。很多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课中加强关注
课堂中学困生最关键的问题是不举手,好像课堂内容与他无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经常强调不懂就问,鼓励那些不提问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以问,没人有资格嘲笑,这样就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
(3)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难,课后应该及时的查漏补缺。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放在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地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后,我专门让他们准备一个整理本,将当天课堂知识在本上归纳整理,并将课堂上做错的题不会的再在本上重做一遍,同时教导他们学会整理知识点,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旨在达到共同进步。
学困生的存在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
只要我们关注学困生,并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我们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