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入门教学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们一提作文就感到无从下手,有些老师也感到力不从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小学生作文入门教学不妨从模仿入手。
1.小学作文启蒙从模仿入手,抓住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的心里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具体的做法,例如在每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中,给学生定一篇习作例文,给学生一个习作的模式,在提倡模仿的同时,告诉学生模仿与抄袭的本质区别。另外,在写作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构思,在小组内说一说,力求做到说清楚。在说的过程中将口语更改为书面语,并在下笔时力求按照所说的去写,从而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优美的文章和语句,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共同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去写。
兴趣最好的老师,初学写作文时,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只要模仿着动笔就对他进行肯定,因为小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注重的是口语表达,在口语中存在大量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现象,要纠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从接触大量的书面感性材料(典范性作品)开始,其中如句子、段落和作文训练得越多,掌握得越牢固、越熟练,书面语言的感性认知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这些训练往往从模仿开始,在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模仿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怎样表达书面语言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口头语言向书面的转化方式及书面语言的构成 规律 。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澄清口头语言中的杂质,使口头语言书面化,从而使书面语言规范化。由此可见,我们说,从模仿典范性作品入手,是对小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的启蒙,模仿贯穿由联词成句、积句成段到构段成篇训练的小学作文训练全过程,它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2.从模仿课文的连词造句、积句成段、构段成篇的表达形式入手,符合小学生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
首先,在连词造句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对小学生进行由段到构篇的作文启蒙训练,让学生认识段的书面表达与模仿构段书面表达,这种训练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因为,如果说,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学习口语过渡到学习书面语是一个交接点,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从组词联句过渡到以句构段就是另一个交接点了。我们知道,段不是几个句子的简单凑合,它需要由几个相关相连的句群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从内容上说,段落是说话或文章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只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具有单一性;一段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又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前后照应,上下衔接,才能使语言贯通,形成一个整体,因而又具有连贯性。这些语言规范,句法篇章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体会到的,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模仿写慢慢积累,逐步掌握。因此,从这一定意义上说,模仿是学生掌握语法的关键,是学会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 发展 变化而发展变化,形式表现影响着内容,对内容起反作用。因而属于形式的结构因素,与内容能否得到有力的显现也有极大的关系。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构段的训练,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从段的构成方法入手,不综合、归纳出段的构成 规律 ,那么,学生是无法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根据主题的要求进行 艺术 构思,无法把经过集中、提炼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剪裁,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安排,组织成有机的艺术整体,而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是语无伦次,“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低年级作文教学,教师必须结合课文的讲授,训练学生认识构段的方法和规律,并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模仿书面表达,其中诸如“总──分──总”的构段方法,通过实例展开段落的构段方法,以及采用定义、分类的办法等构段方法,都必须使学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由此进而过渡到篇的训练。这里,对课文范例从句子到段落到篇章,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模仿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3.小学作文启蒙教学从模仿入手必然体现“文道结合”,是从感性知识到理性认识的合理过程
每一类题材的文章为了表达某一中心都必须具有生动的内容和得体的形式,可见,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结合应该是“文道结合”。在这里,“文道结合”的“文”指文章的形式,“道”指文章的内容及其理性认识。有人说,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虽然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但忽视了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无可适从。我们知道:一个文盲尽管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却无法通过任何一种文章形式来书面表达;一个懂得各种文章表达形式却又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其对生活的理性认识的人,同样很难写出具有“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的好文章。所以,我们强调,学生只有具备对规范文章的欣赏和模仿的能力,掌握了对这些内容的书面表达形式,才能写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好文章来。
模仿是儿童的明显心理特征,小学作文启蒙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一特征,从模仿入手,教给学生模仿理性认识生活内容与模仿灵活运用文章形式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1.小学作文启蒙从模仿入手,抓住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的心里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具体的做法,例如在每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中,给学生定一篇习作例文,给学生一个习作的模式,在提倡模仿的同时,告诉学生模仿与抄袭的本质区别。另外,在写作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构思,在小组内说一说,力求做到说清楚。在说的过程中将口语更改为书面语,并在下笔时力求按照所说的去写,从而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优美的文章和语句,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共同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去写。
兴趣最好的老师,初学写作文时,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只要模仿着动笔就对他进行肯定,因为小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注重的是口语表达,在口语中存在大量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现象,要纠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从接触大量的书面感性材料(典范性作品)开始,其中如句子、段落和作文训练得越多,掌握得越牢固、越熟练,书面语言的感性认知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这些训练往往从模仿开始,在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模仿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怎样表达书面语言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口头语言向书面的转化方式及书面语言的构成 规律 。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澄清口头语言中的杂质,使口头语言书面化,从而使书面语言规范化。由此可见,我们说,从模仿典范性作品入手,是对小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的启蒙,模仿贯穿由联词成句、积句成段到构段成篇训练的小学作文训练全过程,它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2.从模仿课文的连词造句、积句成段、构段成篇的表达形式入手,符合小学生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
首先,在连词造句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对小学生进行由段到构篇的作文启蒙训练,让学生认识段的书面表达与模仿构段书面表达,这种训练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因为,如果说,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学习口语过渡到学习书面语是一个交接点,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从组词联句过渡到以句构段就是另一个交接点了。我们知道,段不是几个句子的简单凑合,它需要由几个相关相连的句群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从内容上说,段落是说话或文章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只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具有单一性;一段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又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前后照应,上下衔接,才能使语言贯通,形成一个整体,因而又具有连贯性。这些语言规范,句法篇章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体会到的,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模仿写慢慢积累,逐步掌握。因此,从这一定意义上说,模仿是学生掌握语法的关键,是学会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 发展 变化而发展变化,形式表现影响着内容,对内容起反作用。因而属于形式的结构因素,与内容能否得到有力的显现也有极大的关系。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构段的训练,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从段的构成方法入手,不综合、归纳出段的构成 规律 ,那么,学生是无法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根据主题的要求进行 艺术 构思,无法把经过集中、提炼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剪裁,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安排,组织成有机的艺术整体,而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是语无伦次,“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低年级作文教学,教师必须结合课文的讲授,训练学生认识构段的方法和规律,并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模仿书面表达,其中诸如“总──分──总”的构段方法,通过实例展开段落的构段方法,以及采用定义、分类的办法等构段方法,都必须使学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由此进而过渡到篇的训练。这里,对课文范例从句子到段落到篇章,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模仿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3.小学作文启蒙教学从模仿入手必然体现“文道结合”,是从感性知识到理性认识的合理过程
每一类题材的文章为了表达某一中心都必须具有生动的内容和得体的形式,可见,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结合应该是“文道结合”。在这里,“文道结合”的“文”指文章的形式,“道”指文章的内容及其理性认识。有人说,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虽然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但忽视了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无可适从。我们知道:一个文盲尽管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却无法通过任何一种文章形式来书面表达;一个懂得各种文章表达形式却又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其对生活的理性认识的人,同样很难写出具有“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的好文章。所以,我们强调,学生只有具备对规范文章的欣赏和模仿的能力,掌握了对这些内容的书面表达形式,才能写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好文章来。
模仿是儿童的明显心理特征,小学作文启蒙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一特征,从模仿入手,教给学生模仿理性认识生活内容与模仿灵活运用文章形式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