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浅尝,谈出来与同仁共勉。
1.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
1.1 运用教材语言诱发学生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林海》的第2~5段,写山岭的各种形态: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又发展想象力。
1.2 讨论关键词语内涵,激发学生想象
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义、含蓄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那再淡些……);“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揭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加以启发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设计从课题质疑
从标点符号质疑,从词语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设计标新立异的课堂教学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千方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对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2.3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
把音乐、美术融入语文。运用音乐、美术,启发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4 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激情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大部分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有的学生另辟蹊径,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蚕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我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赞扬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思维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1.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
1.1 运用教材语言诱发学生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林海》的第2~5段,写山岭的各种形态: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又发展想象力。
1.2 讨论关键词语内涵,激发学生想象
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义、含蓄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那再淡些……);“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揭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加以启发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设计从课题质疑
从标点符号质疑,从词语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设计标新立异的课堂教学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千方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对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2.3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
把音乐、美术融入语文。运用音乐、美术,启发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4 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激情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大部分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有的学生另辟蹊径,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蚕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我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赞扬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思维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