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进行小学“1 N群诗阅读”古诗教学初探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yuqi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 N群诗阅读”是以“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为基础,围绕教材中的一首诗,呈现N首与此诗相关的类诗,以丰富学习素材,深化学习内容。学习古诗时,充分借助“微课”这一结构化数字资源,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辅助“1 N群诗阅读”古诗教学,创古诗阅读教学新形势,促学习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以此破解小学生与诗人因时空跨度大难以产生共鸣,学法指导的理性与古诗感性相矛盾等难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1 N群诗阅读”;古诗教学;微课
  新课改提倡“群文阅读”的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即指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围绕这个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内容丰富,联系广泛,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古诗文教学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宇哥必不可少的版块,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但是,目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大都停留在读诗、背诗、了解诗句意思的层次,学生大多无法入情入境,对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不足。
  因此,古诗文教学中,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善课堂教学中机械理解诗意的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结合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深入了解古诗文意象,深刻感悟诗人情感,让学生沐浴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那么,教师如何借助微课进行“1 N群诗阅读”古诗教学呢?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关注意象,微课导学
  (一)关注意象,明确重难点
  古典诗词的表达委婉含蓄,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就要教会学生转换字句中所蕴含的密鑰——意象。它是指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也可以说,意是诗人情感意识的表达,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媒介,通过象,诗词便可以由言到意,抒发诗人的情感境界。
  教学古诗前,教师需关注意象,围绕意象,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是古诗教学和学习的重中之重。
  笔者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绝句》(即群诗教学中的“1”)时,便首先明确了古诗的重难点:
  爱国诗人杜甫心系国家安危,关心人民疾苦,在写作本诗时,刚刚经历安史之乱。动乱不堪的国家、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痛苦不堪。而安史之乱的平定,让诗人内心感到无比舒畅,便写下《绝句》一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美丽的景物——象(翠绿的柳树、鸣叫的黄鹂、蓝蓝的天空、飞翔的白鹭、西岭的千秋雪、东吴的万里船),表达了诗人当时愉悦的心境——意。
  让学生抓住诗中绚丽多彩的颜色,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通过诗中的景象,理解诗人背后的心境,是本诗的难点。通过课前明确重难点,能够有的放矢,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围绕意象,微课导学
  微课,能够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现,素材资源的组织趋于结构化、动态化,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微课持续时间短,符合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且动画内容立体感强,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绝句》(即群诗教学中的“1”)时,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围绕古诗中的意象,制作微课并布置了预习单,帮助学生关注古诗中所涉及到的意象,进行课前导学。
  学生对古诗意象有了一定的积累,就能回到生活和典故的原点体会古诗特定的含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掌握诗歌的学法。为课堂中完成象与意的转化做好铺垫。
  笔者让学生抓住诗中绚丽多彩的颜色,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从而帮助理解本诗情感——意,也通过学生搜集和寻找相关类诗,实现“1 N群诗阅读”中“N”的积累,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好准备和铺垫。
  例:以下是微课的内容: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那时,杜甫正在成都草堂居住。安史之乱结束后,诗人终有闲情逸趣,欣赏草堂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象。整首诗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读一读这首诗了呢?请你大声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象自己就是杜甫,你在这首诗中,找到了哪些颜色?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有着怎样的心情?你还读过哪些杜甫写的类似描写景物的诗?这些诗都写了什么?你从中又感受到杜甫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快去搜集相关资料,至少找出三首诗,并读懂它们吧!
  通过设置微课导学的环节,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预习的要求,能够正确完成预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增加了课前预习的容量(群诗教学中的“N”),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宽度,可谓一举多得。
  二、群诗教学,微课呈现
  (一)选择相关意象的群诗
  课堂上的群诗教学是“1 N群诗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群诗教学是指找出与本课意象相关的诗,将相关的要素进行整合,使古诗的阅读教学形成一个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诗情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时,因诗题相同、描写内容都为景物,抒发的情感类似,笔者选择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1 N群诗阅读”中的“N”,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与林子方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时,林子方前来杭州与杨万里相聚,很快即将分别。杨万里万分不舍,因为再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为了送别友人,杨万里便写下这首流传千古之佳作。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描写了西湖六月时荷花与荷叶的美,诗文虽是在大力赞美西湖荷花与荷叶的美,实际上是通过描写荷花与荷叶的美,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师重点抓住诗中所写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荷的美,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由于古诗语言的高度浓缩性,学生不容易理解诗人通过荷来抒发的情感。所以,借助杨万里写的另外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参照理解诗人当时见到的景色及心境,就能很好地化解这个难题。
  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
  【宋】杨万里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两首诗都是通过西湖边的景物——象,借助语言文字——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群诗教学,学生通过诗中的“言”,想象出当时西湖边上的美景,再转化成对诗人当时情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于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便历历在目,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对诗句的情感体验也便落地生根了。
  (二)微课呈现,对比悟情
  如果说意会——“明诗意”是学生走近古诗的基础,那“悟诗情”便是一节课的高潮所在。诗词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表达,也是诗人当下心境的写照,有言、有象、有意,自然便引发出了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让学生感诗人之所感,是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借助微课视频,能够有效构建起“象”与“意”之间的联结,帮助学生“悟诗情”。
  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荷叶与荷花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便需要用微课呈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的写作背景,带领学生以诗人杨万里的视角,走入当年送别友人的情境,以诗人之身,见诗人所见,感诗人所感,悟诗人之情。
  例:以下是微课内容:
  同学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一共两首,都是送别林子方时写的。组诗中的第二首便是本课所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而第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这样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其他文献
【摘要】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初步打下运用语言、写作的基础,我们使用部编版的教材,每个单元的学习园地都安排有一次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内容都跟本单元的内容紧密联系,通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运用以读促说,拓展想象,丰富活动等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阅读兴趣;拓展想象;丰富活动  面对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教师们容易在日常教学出现明显短板,致使学生在口语交际学习中感到
【摘要】处在新时代的教育向学校、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极其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极其巨大,是老师无法替代的。然而,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苦于知识、经验、能力、方法等等的短板,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束手无策。家长需要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角度看,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不仅关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思想情感认知。多组织并鼓励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对口阅读,以便于对口阅读书写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答案,让学生爱阅读,爱写作。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对口阅读教学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细水长流,正因有这些文化的沉淀,汇成如今我们的阅读文化。相比城镇地区,农村地区
[摘要]学生做错题是所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烦恼的问题之一。许多学生常常会因为粗心、知识掌握不到位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多次强调分析下依然会在同一道或者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上继续出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小学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思维和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懂得如何分析错题将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段
【摘要】现在社会上有着特殊需要的孩子越来越多,但在普通的学校、普通的班级,我们无法给他们提供特别的教育,那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融入到普班的教育中去,给予他们适合的教育呢?  【关键词】特殊孩子;宽容;接纳;融合教育  清晨,我踏着和煦的晨曦向着学校走去。在校园的跑道上我正走着,突然从身后传来了一声不算很响亮而且含糊不清的“老师好”!我扭头一看,哦,原来是小霖啊!我连忙笑笑,也回了一句:“霖霖,早上好
【摘要】在初中德育的教育中,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影响,使德育质量明显差于预期,所以班主任需要加强应对和处理。本文以初中九年级为例,分析初中班主任德育责任落实方面所存在的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方法死板低效、集体德育和个体德育协调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性地从更新观念、优化内容、创新方式、协调关系等层面,就落实德育责任的探索路径展开探究,但愿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
素读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对文本逐渐理解、感悟、提升。那么如何把古代的“素读”与现代的古诗文教学联系起来呢?笔者认为在秉持反复诵读的理念下,以丰富诵读的方式,构建素读教学新授课型“六步走”教学模式:有理解地初读,有重点地再读,有思考地细读,有联系地品读,有趣味地熟读,有记忆地乐读,最后借助歌诀乐读法,让古诗文牢牢读进学生记忆里。六步彼此契合、前后衔接、一气呵成,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的
【摘要】文化繁荣是国家民族繁荣的重要支撑,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繁荣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客家文化是重要的分支,是宝贵的财富。因此,弘扬客家精神,传承客家文化,创建特色教育课程,利用特色创新实现文化传承与互利教育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对客家文化视野下班级特色文化的创建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客家文化;特色班级;文化创建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客家人在生
【摘要】绘本故事因其色彩丰富,形象具体,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切合小学生兴趣需要,同时利用绘本故事实现反复性教学,因而,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且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中引入绘本故事进行教学,是对教学创新的一种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绘本故事;学习兴趣  绘本故事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
【摘要】“LPL”模式是一种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课堂“小项目引领”教学模式。基于该教学模式,本文通过设置“发现守恒观”“形成守恒观”“体会守恒观”“理解守恒观”“应用守恒观”五个小项目,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LPL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项目设置,能够很好地引导并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开拓科学思维,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使得物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落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