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开发创造潜能的动力。那么,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也可以得到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洞悉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营造“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生活的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台上走下来,和学生更好地沟通
讲台,可能是我们教室布局中一个相当失败的设计——许多教师本能地把讲台当做自己的根据地、瞭望塔。也许讲台是教师在心目中威严的物质体现,也许讲台是教师能更好地观察学生在上课期间一举一动的“好望台”。可是,这恰恰是隔离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大障碍,语文教师也不例外。那么,就让我们走下讲台来和学生进行一番交流。
(一)全情投入,走进文本。
这也许是语文教师的优势所在——当我们沉浸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便可以从自己的每句话语中、每个手势中、每个表情中将作品的精髓(情感、思想)传达给学生,甚至感染学生。这一点,其他科目的教师很难做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近距离地将这些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们要神情肃穆地朗读课文,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便可以通过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设的情感状态中,仿佛身临迎送灵车的队伍中。
(二)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讲课、提问、布置作业,是教师的“传家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们自己也在求新、求变。于是,语文教学较其他科目的优势又一次体现出来;一些根据课文编排的小话剧在课堂上开演;一些以课文中的难点进行的辩论会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学生走上讲台与我们互换角色……这些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拉近了大家与课文的距离。例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的影片,通过电影将五壮士那种为人民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给学生。而正式上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了解学情——你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2.介绍背景——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着重介绍1941年这个非常时期;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文本,初知大意;5.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明确故事的发展与文本的结构;6.细读文本——感受五壮士在生死抉择时对连队和老百姓的一腔真情;7.深度挖掘——感受壮士壮烈跳崖时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8.理性思索——让学生明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从而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扬长避短,多褒少贬。
现行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层面属于“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 有人称之为“抱怨教育”。为了孩子的聪明,老说孩子笨,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在“我不行”中丧失自信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乐学、想学、会学呢?与此同时,教育过程中过多的惩罚性教育,给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与生理的负面影响。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运用“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批评和惩罚,不可能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励和赏识,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快乐学习。在学生主动发问时,加以适时的鼓励,甚至可以促使他们有兴趣地多发问、勤自学。除了口头鼓励外,我还可以对认真、积极的学生作出适当的奖励。
二、要善于吸引同学们的眼球
一般来说,儿童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维持一节课的时间更是不易。可是,如果懂得如何抓住他们的视线,就能有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我们应和学生做眼神的交流,从而得到最快的教学反馈,这就是很多老教师为什么能读懂学生心思的方法之一。
(一)多运用语调、表情变化、多转移自身位置。
通常,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及近距离的教授过程,可使课堂教学变得愉快起来。但是,如果一直使用单调的声调、呆板的表情、固定的位置加上教学基本内容的乏味,就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厌烦甚至疲倦。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斯曾列举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 38%的声调 55%的面部表情。用一些启发式的语调、丰富的面部表情、变换的思想聚焦点,可以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调剂。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狼的凶狠和小羊的温和,要求我们在朗读此文时,要注意区别狼和小羊说话的语调和表情,可以试着让男生读狼的话,女生读小羊的话。
(二)多发问、多引典故事例。
发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在我们发问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因此,加大发问频率,可使学生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转向教师。可是,由此又有一个问题产生,学生对语文课焦虑度也会随之提升。要使语文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大众偶像”,就必须在发出的问题上下工夫。
要运用启发式的发问方法。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路,教师的作用是领着学生探索作者的足迹。我们要在每个路口设下疑问,引导大家顺藤摸瓜地思考、体会。例如《少年闰土》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包含深刻的思想感情,有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作者难以言表的惆怅,这对学生的理解力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要通过对关键词的质疑引导、启发大家体会。
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如果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课堂中,就可以拉近他们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最近在学生间流行的卡通人物、大家热衷的娱乐活动等,这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在课堂上出现,就会使他们倍感自然、亲近。当然,还可以将一些难点放到课后讨论,使语文课的影响力得以延续、扩大。一些生动的事例、典故也可以作为授课的载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洞察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主探究学习,运用激励和赏识的策略让学生遨游于快乐地知识的海洋中。
一、台上走下来,和学生更好地沟通
讲台,可能是我们教室布局中一个相当失败的设计——许多教师本能地把讲台当做自己的根据地、瞭望塔。也许讲台是教师在心目中威严的物质体现,也许讲台是教师能更好地观察学生在上课期间一举一动的“好望台”。可是,这恰恰是隔离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大障碍,语文教师也不例外。那么,就让我们走下讲台来和学生进行一番交流。
(一)全情投入,走进文本。
这也许是语文教师的优势所在——当我们沉浸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便可以从自己的每句话语中、每个手势中、每个表情中将作品的精髓(情感、思想)传达给学生,甚至感染学生。这一点,其他科目的教师很难做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近距离地将这些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们要神情肃穆地朗读课文,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便可以通过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设的情感状态中,仿佛身临迎送灵车的队伍中。
(二)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讲课、提问、布置作业,是教师的“传家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们自己也在求新、求变。于是,语文教学较其他科目的优势又一次体现出来;一些根据课文编排的小话剧在课堂上开演;一些以课文中的难点进行的辩论会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学生走上讲台与我们互换角色……这些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拉近了大家与课文的距离。例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的影片,通过电影将五壮士那种为人民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给学生。而正式上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了解学情——你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2.介绍背景——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着重介绍1941年这个非常时期;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文本,初知大意;5.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明确故事的发展与文本的结构;6.细读文本——感受五壮士在生死抉择时对连队和老百姓的一腔真情;7.深度挖掘——感受壮士壮烈跳崖时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8.理性思索——让学生明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从而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扬长避短,多褒少贬。
现行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层面属于“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 有人称之为“抱怨教育”。为了孩子的聪明,老说孩子笨,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在“我不行”中丧失自信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乐学、想学、会学呢?与此同时,教育过程中过多的惩罚性教育,给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与生理的负面影响。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运用“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批评和惩罚,不可能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励和赏识,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快乐学习。在学生主动发问时,加以适时的鼓励,甚至可以促使他们有兴趣地多发问、勤自学。除了口头鼓励外,我还可以对认真、积极的学生作出适当的奖励。
二、要善于吸引同学们的眼球
一般来说,儿童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维持一节课的时间更是不易。可是,如果懂得如何抓住他们的视线,就能有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我们应和学生做眼神的交流,从而得到最快的教学反馈,这就是很多老教师为什么能读懂学生心思的方法之一。
(一)多运用语调、表情变化、多转移自身位置。
通常,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及近距离的教授过程,可使课堂教学变得愉快起来。但是,如果一直使用单调的声调、呆板的表情、固定的位置加上教学基本内容的乏味,就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厌烦甚至疲倦。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斯曾列举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 38%的声调 55%的面部表情。用一些启发式的语调、丰富的面部表情、变换的思想聚焦点,可以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调剂。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狼的凶狠和小羊的温和,要求我们在朗读此文时,要注意区别狼和小羊说话的语调和表情,可以试着让男生读狼的话,女生读小羊的话。
(二)多发问、多引典故事例。
发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在我们发问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因此,加大发问频率,可使学生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转向教师。可是,由此又有一个问题产生,学生对语文课焦虑度也会随之提升。要使语文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大众偶像”,就必须在发出的问题上下工夫。
要运用启发式的发问方法。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路,教师的作用是领着学生探索作者的足迹。我们要在每个路口设下疑问,引导大家顺藤摸瓜地思考、体会。例如《少年闰土》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包含深刻的思想感情,有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作者难以言表的惆怅,这对学生的理解力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要通过对关键词的质疑引导、启发大家体会。
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如果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课堂中,就可以拉近他们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最近在学生间流行的卡通人物、大家热衷的娱乐活动等,这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在课堂上出现,就会使他们倍感自然、亲近。当然,还可以将一些难点放到课后讨论,使语文课的影响力得以延续、扩大。一些生动的事例、典故也可以作为授课的载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洞察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主探究学习,运用激励和赏识的策略让学生遨游于快乐地知识的海洋中。